论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及焦点结构

2011-04-13 11:40胡晓燕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信息结构评议盖茨

胡晓燕

(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 230061)

论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及焦点结构

胡晓燕

(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 230061)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信息结构理论为指导探讨叙事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和焦点结构,可以提出以下理论设想: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可由宏观信息结构和微观信息结构共同组成。其中微观信息结构由叙事结构中较小的叙事单元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宏观的信息结构由叙事语篇完整的叙事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焦点结构以A sher的关于语义关系决定篇章焦点结构理论为依据,叙事语篇的焦点结构由两个层面构成:在结构上,焦点结构由“特定”的信息结构和“特制”叙事结构相结合而构成;在语义上,焦点结构由叙事语篇中的对比关系所决定。

叙事语篇;信息结构;焦点结构

叙事语篇分析是语篇分析的一个分枝。叙事语篇是与行动、事件的发展过程有关的语篇。[1]128叙事语篇有两个特性,第一是时间性,主要描述事件从一个状态向另一状态在时间上的推移;第二是主题性,它将一个问题置于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及其环境中,从而揭示这个问题。[2]叙事语篇主要具有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目前认知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B runer认为,以叙述的形式传递的信息会更容易被记忆。语篇分析学家主要从社会语言学、叙事心理学和语篇分析三个方面研究叙事语篇。叙事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以Labov为代表。他提出叙事结构由六部分组成:点题 (abstract)、背景 (orientation)、进展 (complicating action)、评议 (evaluation)、结局 (resolution)和回应 (coda)。叙事的心理学研究主要运用句法生成方式来探求故事生成规则,其代表理论是叙事语法。叙事的篇章分析以van Dijk为代表,他重点研究句子层次和篇章层次的语义关系。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叙事语篇研究多集中在叙事结构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上,而对其重要特征即信息性方面的信息结构与焦点结构的研究还触及不多。本文旨在论述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和焦点结构,以便更好理解叙事语篇的主题。

一、叙事结构的研究层次

叙事语篇的内部结构问题一直以来是叙事语篇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它的研究贯穿于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到 Propp对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中。目前,主要从从两方面研究叙事结构:叙事单元和叙事结构。

(一)叙事单元

Rumelhart最早提出叙事单元。[3]57他认为,一个基本的叙事结构是由事件构成的,具体可表述为:叙事单元由背景(setting)、事件(event)和人物的反应(a character’s reaction)所构成。其中,背景包括时间和地点人物;事件指的是事件的发生;人物的反应是指人物对事件的评价。

(二)叙事结构

Labov着重研究一个结构完整的有关个人体验的口头叙事,并提出labov叙事模式。他认为一个完整的叙事语篇由6部分组成,分别是:(1)点题(abstract);(2)背景(orientation);(3)进展 (comp licating action);(4)评议 (evaluation);(5)结局(resolution);(6)回应 (coda)。[4]151其中,点题是叙事之始要讲的内容的简短概括。背景是叙事者对时间、地点、人物所作的交代。进展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经过,是叙事的核心部分。这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陈述、对话、回答等各种形式。评议是叙事者对故事的要点、发生的原因、讲述的目的、对自己和别人的评议。结局是指故事的最后结果和影响,人物的下场或结局。回应是在故事的结尾,叙事者通常会用一两句话接应主题。

以上回顾了 Rumelhart的微观的叙事单元,Labov的宏观叙事结构。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研究将建立在对叙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

二、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信息结构的研究最早以句子为单位,对信息结构采用两分法,即分析句子中的已知和未知信息。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将研究扩大到语篇层面,主要从主位、述位推进来研究语篇的信息结构。

由于叙事语篇在结构和篇幅上具有其独特性,原有的关于非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理论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叙事语篇,必须在叙事语篇的语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针对叙事语篇,本文作者提出以下理论设想:

(1)Halliday指出,“信息指已知的或可预测的和新的或不可预测的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语言学的意义上,信息是由新旧交替所产生的。”以此为基础,叙事语篇的信息可分为已知的或预设信息和新的或不可预测的信息,预测的信息是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共有的信息,即双方已接受的信息,新的信息为文本所描述的事件中新涉及、新卷入的信息。

(2)由于多数叙事语篇篇幅较长,叙事语篇信息结构可分为微观的信息结构与宏观的信息结构。微观的信息结构与叙事语篇较小的单位即叙事单元为分析单位,由背景、事件和人物的反应所组成。可具体表述为:微观的叙事信息结构=背景+事件+人物的反应。

宏观的叙事信息结构与叙事语篇完整的叙事结构为分析单位,由点题、背景、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六个基本部分组成。其结构可表述为:宏观的叙事信息结构=点题+背景+进展+评议+回应。

(一)微观的叙事语篇信息结构

叙事单元由Rumelhart提出,是叙事语篇中较小的单位,是由背景、事件和人物的反应所构成。[5]62他认为,叙事单元相当于非叙事语篇中的段落,具有语义上的完整性和结构上的独立性,叙事单元以时间、地点或人物的更变为划分依据。叙事语篇微观的信息结构以此为分析基础,可具体表述为:背景+事件+人物的反应。

1.时间

事件是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顺序出现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叙事语篇研究中顺序指的是故事中自然时间顺序与叙事文本中的事件顺序的关系。[5]62顺序有以下三种主要分类:

(1)自然时间顺序:故事中事件发生的顺序与叙事文本中的事件顺序一致,如Joan ate,and then she went out.

(2)倒叙(flashback o r analepsis):叙事的事件从当前回到过去,即较早发生的事件会安排在较晚的时候来叙述。

(3)预料(anticipation o r p ro lep ses):一个将来的事件安排在当前发生的事件之前来叙述,如John became furious.A few days later,he would come to regret his attitude,but now,he did not think of the consequences and he began to scream.

把时间按不同的顺序组合起来,是叙事者实现信息分配方式即信息对称与不对称分配,以达到独特的叙述目的。在解读叙事语篇过程中,读者理解事件的叙述顺序是建构信息结构的基础。

2.地点

叙事语篇中的背景主要指时间与地点。时间与地点是叙事语篇的出发点,赋予人物和事件于具体的形式。借鉴叙事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点概念现又发展为地理空间,感知空间。地理空间是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可以用表示地点概念的词语标示出来。如在《呼啸山庄》中的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感知空间是与人物的感知、情感,体验所构成的空间。它主要通过人的三种感知表现出来,即视觉、听觉和触觉。通过视觉,可以传递与人物生活有关的空间外貌方面的信息;听觉信息也是表现空间的一种方式;触觉信息同样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生活的环境。

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地点具有以下两的方面的重要性:(1)空间常成为信息结构中的主位,是叙事的出发点;(2)空间影响叙事中的人物和事件,建立空间与人物、事件的联系是获取新信息的有效手段。如《呼啸山庄》中的狂风呼啸的荒原和风和日丽、环境优雅的画眉山庄无不暗示着人物的性格对立和小说的主题。

3.事件与人物的反应

事件(event)是由行为者引起的或经历的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6]182以事件为主的信息结构中,前一状态为已知或预设信息,后一状态为新信息。它们与背景,及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共同构成微观的叙事信息结构。

Prince在《叙事学词典》一书中将事件分为两类:[7]28(1)行动(action)是由行为者引起的,行动表示过程,由”do”和“happen”之类的动词表达。例如,M ary opened the w indow.(2)事件(act)是自然发生的事件,它不是由行为者引起的。例如,The rain started to fall.如果按这样的分法,叙事语篇中将有无数这样的句子。巴特在此基础上又区分可了功能性事件与非功能性事件。功能性事件(functions)指的是那些在叙事线性发展中根本性的事件。[8]20换句话说,功能性事件表明叙事语篇的发展面临一种选择,一旦作出选择,它就决定了叙事语篇的整个发展过程。

功能性事件具有两个条件。第一,从形式上看,它表示为“两个客体和一个过程”,其语言形式是“主语+谓语+(直接)宾语”,其中主语与谓语必须是行为者,是动作的承担者。比较下面两个例子:(a)Liz w rote a letter;(b)John killed a woman.(a)句不是功能性的事件,因为句中包含了一个主语、谓语和一个直接宾语,但直接宾语不是行为者;(b)句中主语和直接宾语构成两个行为者,因此这句是功能句。第二,两个客体直接必须存在对立或冲突。对立是两个行为者之间的对立;或是行为者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对立,如与命运的抗争、与社会环境或人的环境之间的对立;还有可能是行为者自身内部的矛盾。没有对立,功能性的事件也是不可能构成的。

紧随事件之后的是人物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或人物内心的活动来表示出来。人物的反应包含了新的直接或间接信息,暗示了人物的性格、情感和价值观等,是信息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Labov和 M ichael Hoey就曾用一个缩略的叙事语篇来说明人物的反应是信息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Setting:Iwas on sentry duty.

Event:Isaw the enemy app roaching.

Response:Iopened the fire.

Result:Ibeat off the attack.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事件及人物的反应也充分说明其在信息结构中的重要性。小说的主要人物在贝纳特家举行的第一次舞会上登场亮相时,每人的一举一动及其引起的反应都是信息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宾利先生仪表堂堂,谦逊有礼,很快博得大家好评;达西却独处一隅不屑与人交流。当宾利建议他邀请伊丽莎白跳舞时,他却冷冷地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我的心。”从达西不屑邀请和他的言语的反应中,读者可以读出达西傲慢冷漠的性格特征;而伊丽莎白面对无礼时,她并不懊恼,反而饶有兴趣地向她的朋友谈论这件事。从伊丽莎白对此事的反应,读者可以看出她的幽默、坦然、成熟与自信的个人魅力。

总之,分析叙事单元中的背景、事件及人物的反应是构建信息结构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二)叙事语篇宏观的信息结构

叙事语篇的宏观信息结构是以Labov提出的叙事结构中的组成部分为分析单位,其中包括点题、背景、进展、评议、结局等六个的部分。

在宏观信息结构中,笔者首先提出“链”这一概念,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Cook(1992),Geo rgatopoulou(2004)都曾使用过“信息链”、“人物链”和“地点链”这一概念;其二,“链”强调的是信息结构中的信息从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并且相互作用所构成信息结构,“链”能较好地体现了信息结构的完整性。以叙事结构为基础,可以概括得出宏观的信息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时间——地点链,事件链,人物链和评议链。其中,时间——地点链是已知信息,处在信息结构中的主位,表明说话人是从与听话人共享的已知信息的时间或地点为出发点讲述事件;事件链为一系列事件所包含的信息状态,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信息结构中的一个部分;与一系列事件相关的人物而构成人物链;人物对一系列事件的评议构成评议链。

1.时间 ——地点链

叙事语篇主要是描述事件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作者通常按时间或地点(或人物)的顺序来讲述故事的。这一系列的时间、地点就构成了叙事语篇中的时间——地点链。在信息结构中,时间或地点处在信息结构的主位,时间——地点链成为语篇的衔接手段,也构成了语篇的连贯性。

在经典小说《简·爱》中,事件主要按地点顺序被组织起来,形成完整叙事结构。简爱的一生的故事按下面五个地理空间而展开的:

盖兹得府:简爱开始了在盖兹得府里德舅妈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体验到表兄是的是欺压与凌辱;

劳渥德学校:在劳渥德的一所寄宿学校里,简爱得到的是低劣的食物、单薄的衣服、经常的体罚,但她慢慢地懂得了坚强、忍耐和独立。

桑菲尔德庄园:这里是她人生的转折点。她成为罗切斯特的家庭教师,同时也获得爱的体验,更懂得了人的价值爱的真谛——平等与自尊。在得知他有一个疯人的妻子之后,她不得不离开罗切斯特。

莫尔顿沼泽地:她身无分文来来到莫尔顿沼泽地,得到的是圣约翰的照顾。圣约翰希望她做他的妻子。当她意识到自己深爱的是罗切斯特时,她选择了离开。

桑菲尔德庄园废墟:一场大火之后,罗切斯特双目失明,简爱在经历了人生重重磨难之后获得平等与爱情。

此外,小说《呼啸山庄》的爱情故事在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之间展开;《双城记》的主要人物在巴黎和伦敦之间往返;《远大前程》叙述了中的皮普从英国乡村到爱丝黛拉庄园,到意外得相助到伦敦都市,最后又返回家乡的人生历程。这些都说明了时间——地点链在叙事语篇中所起的衔接与连贯作用,对于构成语篇的信息结构起重要作用。

2.事件链

叙事语篇中一系列连续的事件构成事件链。以Labov叙事结构中的事件为基础,本文作者将事件特别是功能性的事件进一步划分为起始性事件、进展性事件、阻碍性事件、高潮性事件和结局性事件(Prince 1988:73)。宏观的信息结构是由这些功能性事件的信息状态极其相互作用所构成。

位于事件链之首的是起始性事件。起始性事件在背景(exposition)中出现,在事件的因果关系中表明原因或动机,是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事件。起始性事件包含的信息状态为已知的或预设的信息,是叙事者与听话者所共有的信息。

进展在传统的文学中被定义为从背景到高潮之间的部分。Labov把它定义为在背景之后和结局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在进展部分中的一系列事件构成进展性事件。进展性事件是一系列有助于使情节向高潮发展,朝有利于达到叙事语篇目的的方向发展。每一进展事件的信息状态是不稳定的,变化的,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状态转变,其中包含的是新的或可推测的信息。

与进展性事件相对立的是阻碍性事件。阻碍性事件是阻碍事件朝高潮发展,朝不利于达到叙事语篇目的方向发展。在结构上,阻碍性事件常与发展性事件组合起来,出现多次,形成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叙事结构。在信息结构上,包含着有关冲突、对立、悬念、意外、误会的信息,是需要从已知的信息中推测出得新信息。

进展性事件与阻碍性事件共同作用,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高潮性事件是矛盾冲突到达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刻。高潮性的事件中包含的是有关危机、转折,自我意识的觉醒,人性的召唤,或真理的昭示等方面的新信息。结局性事件是冲突在高潮之后的结果。结局性事件包含着有关人物的命运、人生意义,道德观或社会意义方面的信息,是全篇叙事事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

事件有多种组合方式,形成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其中,以主要人物为线索,形成叙事结构的主线;以次要人物为线索,形成叙事的次主线。现以《傲慢与偏见》为例,说明以事件链为主形成的信息结构。

起始性事件:从英格兰北部来的宾利先生租下了内瑟菲尔德庄园。贝纳特太太有五个急于要嫁出去的女儿。

进展性事件:(1)贝纳特先生拜访宾利先生;宾利的回访。(2)达西与伊莉莎白在舞会上第一次相遇,达西傲慢无礼,拒绝邀请伊莉莎白跳舞。(3)伊莉莎白在宾利家照顾生病的姐姐,与达西再一次接触。宾利小姐暗自追求达西,阻碍伊莉莎白与达西结合。

阻碍性事件:(1)在威廉卢卡斯的家庭舞会上,达西邀请伊莉莎白跳舞,伊莉莎白拒绝。(2)科林斯前来求婚。(3)威克姆的造谣中伤达西。伊莉莎白在梅西顿遇到威克姆,谈到达西对他的不公正的待遇。(4)宾利和姐姐们去伦敦过冬。

前高潮性事件:(1)达西求婚,伊莉莎白拒绝。(2)达西写信说明原委。(3)伊莉莎白醒悟自己的偏见。

间高潮事件:(1)莉迪亚与威科姆私奔;(2)凯萨琳夫人阻碍达西与伊莉莎白结合,她私下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

高潮性事件:(1)达西与伊莉莎白在彭伯里庄园巧遇,(2)达西来到内瑟菲尔德,与伊莉莎白解除误会;(3)达西与伊莉莎白幸福地结合。

上述以主要人物伊莉莎白的事件链与次要人物如吉英与宾利、科林斯与夏绿蒂、威科姆与莉迪亚的事件链组合起来形成情节错综复杂而又脉络清晰的叙事结构。事件链相互作用共同形成语篇宏观信息结构中的组成部分,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在解读叙事语篇的过程中,读者逐步勾勒出语篇中的事件链对于建构宏观的信息结构将起到重要作用。

3.人物链

在叙事语篇中与事件同样重要的是人物。正是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和信仰追求才是最具有触及人类心灵深处的力量。人物指的是具有产生角色效果的显著特征的行为者。语篇中一系列的人物构成人物链。

传统的文学理论中,人物被划分为以下几类:(1)动态人物和静态人物。动态人物是随着事件的进展人物的性格得到不断的发展;静态人物是随着事件的进展人物的性格没有新的变化;(2)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圆形人物被赋予多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扁形人物被赋予单一的性格特征。

塑造人物有两种方式:直接塑造和间接塑造。直接塑造是通过人物的外貌特征,体型特征等细节来实现;间接塑造是通过人物的行为、言语、心理活动等来实现。现就信息结构中的有关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加以论述。

(1)外貌特征

外貌特征包括面部特征、体型特征、服饰、发型、面部表情等。这是直接塑造人物的方法,主要通过描述外貌的细节和评议性的细节。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主要呈现下面的外貌特征:

宾利:仪表堂堂,谦逊有礼

达西;身材魁梧,相貌英俊

吉英:美丽动人,心地纯洁

伊莉莎白:体态动人,聪颖美丽

夏洛蒂:相貌平平,对物质享受有可怜的憧憬

(2)性格特征

人物的性格特征指的是本质的、具有区分性的特征。它可通过人物的行为,言语及其风格、心理活动等塑造。

在外貌特征的基础上,《傲慢与偏见》人物的性格特征可描述如下:

宾利:为人热情,谦逊和蔼

达西:矜持冷漠,高傲无礼

吉英:温顺沉稳,心地善良

伊莉莎白:开朗直率,自尊自爱,机智风趣

夏洛蒂:精明世俗,爱慕虚荣

莉迪亚:头脑简单,任性轻浮

读者再现人物外貌特征、性格特征是获得有关人物的信息状态最有效的方法。

4.人物评议链

人物评议链是人物对所发生的事件的评议。评议是Labov提出的叙事结构中的一部分,也是语篇人际意义系统中语气评议系统的一部分。在信息结构中,从人物对事件的评议可推测出人物的情感、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信仰。

评议是通过内部评议(internal evaluation)和外部评议(external evaluation)来实现的(Too lan 1988:160)。外部评议包括:(1)行为者对发生的事件直接评议;(2)行为者对另一行为者的评议;(3)行为者用行动或话语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议。内部评议包括:(1强调性词汇(intensifiers),如of course,surely,obviously,clearly;(2)比较词汇(comparators),即评议人间接把现在发生的事件与可能要发生的事件进行对比,常用否定性的词汇,如:“You never see a fault in anybody.I never heard you speak ill of a human being in m y life.”(3)语气词,如:may,might,would,could,etc.(4)表达情感和内心心理活动的词汇。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当贝纳特太太第一次听到宾利先生要来到内瑟菲尔德庄园,多次对贝纳特先生提到一个有“大笔财富”的“单身汉”,从她的言语中可以看出贝纳特太太把婚姻等同于财富,女儿的幸福就在于找一个有钱有势人结婚。在第一次舞会之后,伊莉莎白和夏洛蒂一起谈论婚姻大事时,夏洛蒂说:“如果一个女人对另一个人有意,就必须让他知道她的感情。”从中可以推测出夏洛蒂的言下之意是结婚才是重要的,婚姻是否幸福取决于机遇,爱情并不重要。而伊莉莎白说:“你这话让我感到好笑,我可不同意你这样做。”伊莉莎白坚持认为一个人必须先弄清楚自己的感情和对方的性情再谈结婚。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得知两种截然不同的婚姻爱情观。

综上所述,时间-地点链、事件链、人物链和人物评议链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叙事语篇宏观的信息结构。在解读叙事语篇过程中,读者在时间-地点链的引导下,重构语篇的事件链、人物链和人物评议链,对于获得叙事语篇的叙事目和主题将是至关重要的。

三、叙事语篇的焦点结构

对于焦点,不同流派的语言学家会有不同的定义。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指出焦点反映新信息。生成语法家如Chom sky和Jackendoff则从预设角度看待焦点,认为焦点是说话人假设不为听话人所共知的信息。Erteschik-shir采用档案卡隐喻说,认为焦点是即将被置于档案最上层的新卡片或已存的卡片。[9]

焦点结构是与信息结构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罗仁地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说话者为听话者“特制”的句子中的信息结构和特定的形态句法或语调结构为焦点结构。[10]48Lam brecht(1994)认为焦点结构是信息结构与句子形式的结合。信息结构是信息的分布,是一种在整个句子或命题层面的语义关系。这种语用组配实现为句子形式,就是焦点结构。Lambrecht强调焦点结构不是单个句子成分的语用特征表达,而是一种关系,即语用关系(语义关系)。语篇层面上的焦点结构仍是语篇分析中亟待探讨的问题。对于焦点结构是一种语用关系这一论断将成为研究语篇层面焦点结构的理论依据。M ann&Thompson认识到语义关系与语篇结构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语篇修辞结构理论 RST(Rheto rical Structure Theory),在此理论中他们认为语篇结构是由反映语义关系的命题所组成。A sher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语篇构成成分理论 SDRT(Segmented Discourse Rep resentation Theo ry),指出语义关系主要包括平行、对比语义关系。A sher指出,在 SDRT理论中,语篇的 基本构成是DRTs或 SDRTs,即语篇结构中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是具有二分法的关系,以语篇中的命题形式体现出来。SDRT或 RST有时也包括上下级关系,但是主要平行与对比关系。[11]251

综合以上对焦点结构论述的,本文作者提出叙事语篇的焦点结构理论设想:(1)在结构上,叙事语篇焦点结构是由“特定”的信息结构与“特制”的叙事结构结合而构成;(2)在语义上,焦点结构是由以平行、对比的语义关系而决定的。下面从平行和对立的语义关系方面着重论述叙事语篇焦点结构。

(一)地点的对比

地点在叙事语篇中可理解为空间、心理空间和空间所表示的隐喻。叙事者通过空间的对比来反映相关的人物的经历、意识、情感价值观、道德观等理念上的对比,从而达到传递叙事意图和语篇主题的目的。

如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从地点的对立、对峙以及地点中隐含意念的对比都指向小说的主题——盖茨比无法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小说中,作者把事件和人物置身于美国“东部”、“西部”、长岛的“东卵”“西卵”的对比之中。“东部”代表现代文明中心,是“美国梦”实现的成功精英人士所聚集的地方。在“美国梦”的光环的背后,却是一个个被金钱腐蚀的灵魂:自私自利、贪婪无度、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在纽约,汤姆和他的情人威尔逊太太长期居住在公寓里,威尔逊太太过着寄生虫般的生活。汤姆为了掩盖黛西开车撞死威尔逊太太的事实,暗示威尔逊是盖茨比开车撞死的,以至于威尔逊杀死盖茨比以达到复仇的目的。尼克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遭遇后说:“我已经对这儿受够了!”中西部在这部小说里被象征为美国早期的朴实与纯真。中西部是给尼克带来美好回忆的地方。“严寒黑夜里街灯和雪橇的铃声”,“圣诞冬青花环被窗内灯火映在雪地上的影子”,促使尼克最后回又到中西部,感受那里的温暖。

作者还侧重于“东卵”和“西卵”的对比。长岛的“东卵”是富人住宅区,黛西和汤姆就住在这里。一座红白两色的乔治王殖民时代的大厦和周边的玫瑰色的长廊、开阔的草坪、意大利式的花园显示出他们的富有。“西卵”居住着盖茨比。尽管他也拥有带有大理石游泳池、四十多亩草坪和花园的豪华别墅,但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离奇而古怪而又很不协调的对比”,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它们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前景与背景的对比

前景与背景的对比是由 Hopper和Wallace提出的。前景与背景的对比实际就是前景中包括的事件的信息状态与背景中包括的事件信息状态的对比。前景中提供了有关叙事语篇主要的信息,形成了基本的叙事结构或故事主线,即前景中包括了按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连续的、完整的事件。与之相反,背景中提供了有关语篇的辅助性的、补充性的和评议性的信息。背景中包括的是间断的、重复的或不完整的事件。理解前景和背景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是,不要认为前景中蕴含了主要的,突显的信息,而背景中蕴含的是次要的、辅助性的信息。二者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两者信息状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成为焦点结构中的一部分。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前景信息可总结如下:

(1)尼克来到长岛,受邀来黛西家,谈话中提到盖茨比。(Ch.1)

(2)尼克参加盖茨比的家庭舞会,认识了盖茨比。(Ch.3)

(3)受盖茨比之托,尼克安排黛西与盖茨比幽会。(Ch.5)盖茨比向黛西炫耀他的豪宅。

(4)黛西、盖茨比、汤姆相聚在纽约的一家宾馆,汤姆质问盖茨比的过去的个人历史等问题。聚会不欢而散。黛西开车不幸撞了威尔逊太太。(Ch.7)

(5)汤姆向威尔逊暗示是盖茨比车撞人。威尔逊半夜来到盖茨比住宅附近,开枪打死盖茨比。(Ch.8)

(6)尼克为盖茨比举行葬礼,前来人寥寥无几。(Ch.9)

背景信息可总结如下:

(1)汤姆来到“灰谷”与情人威尔逊太太一起来到纽约的公寓里幽会。(Ch.2)

(2)盖茨比讲述过去:自己在一战中的“光荣”经历,和从事各种生意。他实际是走私酒贩。(Ch.4)

(3)盖茨比讲述黛西的过去:黛西的浪漫史和最终与汤姆结婚。(Ch.4)

(4)盖茨比回顾过去:盖茨比17岁改名到科迪的游艇上干活。(Ch.6)

(5)汤姆调查盖茨比的过去:盖茨比伪造自己学历,在某个新墨西哥的牛津大学读书。(Ch.6)

从前景与背景信息的对立中,在“明”的已知的信息与“暗”的未知的信息的交替作用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主题逐渐向读者显明:盖茨比的“美国梦”的宫殿建立在欺诈、贪婪和道德沦丧的基础上的。

(三)人物的对比

巴尔(2003)把人物进一步加以分类为主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可以比作一个句中的主语和直接宾语之间的关系。行为者X渴望着目标 Y.X是主体,Y是客体。例如,在一个典型的爱情故事中可以填上下列的程序:约翰——想娶——玛丽。约翰是主体,玛丽是客体。巴尔(2003)提出,在故事素材中人物是“成对”出现的,即主体与反主体。反主体追求其自身的目标,这一追求目标在某一时刻与第一主体的目标相反。素材中也可能有第二主体,这一主体是相对独立的,他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对第一主体的实现目标给予帮助或反对。从以上论述得知:不同主体的对比所反映的是不同的态度、观点、价值观,道德观的对比。这些对比中显示了作者的态度、观点、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对比,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将尼克与盖茨比、汤姆、黛西等人物置于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显明写作意图。尼克来自美国中西部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怀抱着“发财致富”的理想,来到纽约学做债券生意。他在长岛西卵居住下来,并与富有的盖茨比成为邻居,目睹并经历了盖茨比一个夏天里的所有重要的事件,最后决定又回到中西部去,回归简单而淳朴的生活。在讲述中流露出他的冷静、客观、诚实、富有同情心和深深扎根于心的传统道德观。

黛西与他来自同一家族,却天性迥然不同。当尼克受邀来到黛西家做客,他虽惊讶于黛西的美丽优雅,家中豪华的摆设,但是隐约中感到了黛西婚姻的不幸。在随后的交往中得知黛西曾为了金钱,拒绝了穷小子盖茨比的求婚,和富家子弟汤姆结婚。婚后黛西知道汤姆已有情人。最后,黛西在一次开车时撞死了威尔逊太太,她却伙同汤姆把责任指向盖茨比。威尔逊为报仇杀死了盖茨比后,她与汤姆搬走,无人知道他们的去向。在尼克的讲述中黛西的虚荣、自私、冷漠和金钱至上暴露无遗。

尼克对汤姆的描写也透露出对他的厌恶不已。他认为汤姆“嘴角略带很狠相,举止高傲”,对人的态度是“盛气凌人”,“又粗又大的男高音增添了他给人的性情暴戾的印象”。他私下与威尔逊太太幽会,在得知黛西与盖茨比重归于好,他又摆出一副捍卫婚姻道貌岸然的样子。在得知黛西开车撞死了威尔逊太太,他又把责任指向盖茨比。尼克对他的自私、凶狠、虚伪的道德评判贯穿于叙述的始终。

尼克与盖茨比的对比也是小说着重要表现的。尼克来到纽约做债券生意,对“美国梦”抱有幻想。在他经历过盖茨比一个夏天的是非恩怨之后,看清繁华背后的虚无与堕落,毅然回到家乡回归简朴自然的生活。盖茨比一生为他的“美国梦”执迷不悟,最后毁于他终身为之奋斗的“美国梦”。盖茨比的美国梦起源于孩提时代。少年时代他就常读阿尔杰的畅销小说《牛仔发迹记》。努力想成为阿尔杰笔下人物,发财致富,出人头地。青年时期作为军官他遇到并爱上黛西,黛西成了他的完美理想的化身,但他的求婚惨遭拒绝。为了实现青春梦想,盖茨比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财富,营造爱情的宫殿。等到盖茨比再次找到黛西时,黛西只是“外表美丽、内心空虚的世俗佳人”。[12]可是盖茨比无法看清以黛西所代表的上流社会的虚伪、狡诈、肮脏和罪恶的本质,更是无法看清“老牌”的有产阶级决不愿被像盖茨比所代表的“新贵”所代替的事实。在尼克的“清醒”和盖茨比的“迷惘”的对比中,作者完成他对美国社会的价值沦丧的批判,在浮华的“美国梦”之后是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总之,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派对于信息结构理论基础上,本文将信息结构的研究拓展到了叙事语篇的领域内,并提出了以下理论设想: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可由宏观信息结构和微观信息结构共同组成。其中微观信息结构由叙事结构中较小的叙事单元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的相互作用而构成,表述微观信息结构由背景、事件和人物对事件的反应而构成;宏观的信息结构由叙事语篇完整的叙事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信息的相互作用而构成,可概括为由时间-地点链、事件链、人物链和人物评议链构成。

焦点结构以Asher的关于语义关系决定篇章焦点结构理论为依据,叙事语篇的焦点结构由两个层面构成:在结构上,焦点结构由“特定”的信息结构和“特制”叙事结构相结合而构成;在语义上,焦点结构由叙事语篇中的对比关系所决定。

在解读叙事语篇过程中,读者重构语篇的时间-地点链、事件链、人物链和人物评议链,对于获得叙事语篇的信息结构将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叙事语篇中“特定”的信息结构和“特制”的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语篇中的对比关系如地点对比、人物对比和前景与背景的对比以达到理解叙事语篇写作主题的真正目的。

[1] 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 任绍曾.叙事语篇的多层次语义结构[J].外语研究,2003,(3):1-12.

[3] Georgakopouou,A.D iscourse Analysi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4.

[4] 曹春春,宋玮.语篇分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5] Herman,L.Handbook of N arrative Analysis[M].Lincoln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1.

[6] Bal,M.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 arrative[M].Canada:University of To ronto Press,1994.

[7] Prince,G.A D ictionary of N arratology[M].Gow er House:Scholar Press,1988.

[8] Toolan,M.N arrative:A Critical L inguistic Introduction[M].New Yo rk:Routledge,1988.

[9] 黄瓒辉.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性质研究综述[J].现代外语,2003,(4):429-438.

[10] 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 Asher,N.D iscourse and the Focus[M]//Bosch,P&Sandt R.(eds.).Focus:Linguistic,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2] 周新平.论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5):11-14.

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Focus Structure in Narrative D iscourses

HU Xiao-yan(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efei N orm 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This paper attemp ts to p ropose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focus structure in narrative discourse.Based on systemat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tudy on information structure w hich is related to sentence components,the author p roposes the hypotheses as follow s:information structure in narrative discourse comp rises of m icro-info rmation structure and macro-info rmation structure.The m icro-info rmation structure consists of narrative units and relations between constituents in narrative units,that is,setting,events and character’s reactions;macro-information structure consistsof five basic constituents in narrative structure,w hich is generalized as spatio-temporal chains,events chains,character chains and reaction chains.The hypo thesis of f-structure in narrative discourse is founded on A sher’s A Discourse based Theo ry of Focus Interp retation.A t the level of structure,focus structure is interp reted as combination of“marked”info rmation structure and“specially”constructed narrative structure;at the level of semantics,f-structure is interp reted basically by the relations of parallel and contrast.

narrative discourse;information structure;focus structure

H313

A

1674-2273(2011)05-0096-08

2011-08-26

2010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2010sk303)

胡晓燕 (1963-),女,安徽合肥人,合肥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

(责任编辑 何旺生)

猜你喜欢
信息结构评议盖茨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信息结构知识的应用
基于调节聚焦理论的生物农药推广有效性研究
同行评议过程中专家的回报模式分析
学英语,从听开始:《了不起的盖茨比》
事件结构、信息结构与句法表征*——领主属宾句的认知语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