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星
(江苏省海门市天补中学 江苏 海门 22611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化学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1]。如何处理和把握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下面结合实例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
化学课堂上生成性的问题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开展而产生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捕捉问题,建立生成点,要以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等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化学实验中经常出现异常现象,不少实验即使在教师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失败。可以说,化学实验是“课堂生成”的摇篮,教师若能坦然面对,循循善诱,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异常、甚至失败的原因,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做淀粉-KI溶液与氯水反应的实验时,应滴加适量氯水,但操作时有学生因不慎多加了一些而出现先变蓝后褪色的现象。虽然这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此时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蓝色又褪去?”于是我就临时改变了教学的预设,组织学生充分思考:“褪色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证实你的猜想?”随即学生提出了两种可能的原因,并经过实验验证,最终证实了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不仅深化巩固了有关卤素单质之间可反应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怎样面对出其不意的新问题,并切身体验到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思想和方法[2]。
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这种以学为主的非预设教学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学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验的探究中,往往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教师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做了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后,学生由实验现象推测出产物是NaOH和一种气体,自然而然,学生需要知道是什么气体,从而自发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如果此时适时引导学生先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角度去推理、分析,并根据性质设计收集、检验气体的方法,再让他们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那么就容易得出结论。这样做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因此高涨,兴趣大增,信心也倍受鼓舞。
教学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错误、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与学生的错误辨析中实现教学的生成。
例如在习题教学中我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判断“新制氯水经光照一段时间后,pH减小”的说法是否正确,学生错误率很高。刚开始抱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问题竟还不会,后来想学生不会,说明没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才对,又了解到高一学生学习氯气这一节内容时,还没有学习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的知识,教师补充的“氯水的成分”等知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的,从原理上讲他们根本没有搞懂,所以完全有必要花费一些时间,利用新学的化学平衡知识帮助学生彻底弄清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思考、小组交流,最终同学们用自己刚刚学过的知识系统地分析了新制氯水光照后的最终状态,学生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2]。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把握好方向,寻找问题的生成点。例如,在做完SO2与KMnO4溶液的反应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SO2表现出什么性质?大多数学生都说还原性,但有些学生回答漂白性。此时,我没有忽略这些同学的看法,而是抓住这一非预设性的回答,趁热打铁地问: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来区别验证?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这样,不但使学生明白了SO2的还原性与漂白性的区别,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成功的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其次,预设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保证。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忽视了教学的预设,就失去了教学的方向,忽视了教学的生成,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但毕竟单纯的生成的课还比较少,只有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实验现象等精彩瞬间,适当调整或改变预设的教学程序或内容,自然地变为生成,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者,生成是动态可变的、丰富多彩的,再好的预设与课堂实施之间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将有形的预设寓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实施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的信息资源,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因此,课堂教学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可以说,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面对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并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
[1]肖丽华.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8):20-22
[2]李兴武.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成策略[J].化学教学,2008,(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