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攀
(盱眙县张洪初级中学 江苏 盱眙 211731)
最近学校教研活动中,一位同事感慨:“现在的化学课学生不愿发言,总是教师唱独角戏。”另一位老师补充道:“给学生上课,有时简直是对牛弹琴。”
听了这段话,我的心不由得一颤,作为一线的化学老师,我困惑:学生明明是有血有肉,有灵气,有思想的人!怎么成“牛”啦?冷静思考,虽然新课改在深入进行,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确实在改变、改良、改进,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依然低下是不争的事实。老师是激情燃烧,学生却无动于衷;遇到实验,大多学生能躲则躲,要么敷衍了事,特别是女生;每当面对实验数据时,学生更是“横眉冷对实验本,俯首只咬钢笔头”。化学课堂上这份无奈是“人”之过,还是“牛”之错呢?
冷静思考:我们化学课堂为什么冷场?为何低效?因为我们只是按照自己预设的课堂教学程序进行,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往往用成人思维来限制孩子的自由表达,认为自己讲清楚就完成任务了,自己分析了就是沟通到位了。其实我们必须尊重事实,考虑学生的差异,照顾学生的切身感受,才有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运作。
我们化学新课程的美好愿望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怎样落实这种理念?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手中有书,目中有人”,我们要每日三省吾身:“我能看到学生吗?我能看清学生吗?我能看懂学生吗?”课改要从“改课”开始,教学千万不能以“我”为本,我们的教学目标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要有高度,又要有低度。是啊!每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必要求一样的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必是同步的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理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也必须更多关注学生需求上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是现代课堂最需要的,也是最缺失的。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要从每一位学生现实情况出发,促使每一位学生发挥其智能优势,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使个性获得良好的发展。当一名教师眼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一个个成就教师的分数时,我们的课堂才会“张扬生命的色彩,充盈生命的温暖”。
即使你的学生是“牛”,也许你的“琴技”高超,可是面对无动于衷的“牛”,呈现出的恐怕只能是低效,何不弃“琴”就“草”呢?因人因地因时因课制宜,也许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师不应该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知识的传声筒,经验的复制品,而应该是有教育策略,有教学方法的指挥家,要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系列变化快速果断调整自己教学行为,敏锐地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学习灵感,呈现出教师应有的教学智慧。
如我在教学 “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节时,就与旧版本中的“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作了比较,一般授课模式就是情景导入后,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联系实际认识它的用途,然而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用“奇妙的二氧化碳”作课题呢,通过对比我把“奇妙”作为本节课情境创设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的每一性质及用途的探究过程,我都紧扣“奇妙”展开,进行情境创设,让彰显二氧化碳“奇妙”之处的情境贯穿课堂每一环节,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意犹未尽。
化学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打破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化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近。如果教师能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关注身边的现象,那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如我在上“化学肥料”这节中,我首先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心情,接着投影出缺氮、磷、钾三种水稻叶,问同学们:你家水稻田里有这种情况吗?你的父母是如何采取措施?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纷纷举手……(由于我的学校是个乡村中学,学生平时家里经常遇到这样问题),这样就充分挖掘学生现有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好的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课堂气氛是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我体验成功的前提。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
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自身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己大脑潜能,人人都能成功。“尖子生”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的兴趣”的良性循环;“差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是他们进行着 “失败—缺少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失败使他们感到无能、无力、无望。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当一个学生能完成某项任务时,他会感到自信,会激起他要干得更多更好的愿望,教师要保护每个学生独创精神,特别对少数学困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也要给予充分肯定。
其次,教师要富有魅力,爱人是一种能力,被人爱更需要智慧。中国有句古训“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学生热情的调动,全在乎教师驾驭课堂的教学功底,教育是一门艺术,正如一位同事写道:课堂上,老师站在学生前面是“循循善诱的指导者”,站在学生后面是“和蔼可亲的组织者”,站在学生旁边是“全神贯注的欣赏者”,站在学生中间就是“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这样的课堂气氛是轻松和谐的,这样的老师是富有魅力的。学生会因为这位老师课堂独特表现力而迷上这门课,这样的课堂自然是“沟通无极限”。
让学生爱上你,确实很难,但只要用心沟通,用爱浸润,一定会有师生互动生机勃勃的课堂。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生动说明教学应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主人的道理:有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后他不慌不忙先从皮包中拿出一样东西——一只大公鸡,台下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只见他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样才能让鸡吃呢?他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往鸡嘴里塞,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就吃起米来。接着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如果让他自由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会好得多。”因此在化学课堂上,要让学生自由表达,情感得以渲泄,个性得到张扬。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最高境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积极倡导并促使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方式。曾经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学最重要的还不在于教师有多少水,关键是要和学生一起去寻找水源。”总之,把时间让给学生,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
要改变当前化学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解铃还得系铃人,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灵活整合教学内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做课堂教学艺术家,愿“对牛弹琴”的现象不要再出现在我们的化学课堂上。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共同去求索,创造化学高效课堂,路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