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泗洪县朱湖中学 江苏 泗洪 22390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该说研究性学习已经走进了化学课堂,并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据调查,有60%左右的学生却认为化学课枯燥、乏味,教师教学方法简单,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单一,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究其原因,其实质在于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认识不深,并没有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化学课程领域。笔者从以下五点谈谈自己的思考。
要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让研究性学习的科学理念深入人心,就必须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深刻内涵。所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看,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对问题不同的质疑,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从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实是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建构知识,增进创造才能,使其目标、价值追求都渗透着新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层层渗透、步步为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原则,切不可为了转变观念而强行的转变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方式。从教学开始,渐渐的实行这一全新的教与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无意的学习中感知学习方式的改变。当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切身体会后,再进行理论的分析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结合个人情况与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自己的改变,从而接受教师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使其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其理念的理解,对个人学习方式的认识,从内到外,从方式到方法,全面接受这一概念,并充满信心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
进行研究性学习,构建何种课堂模式显得尤为关键。学生对于课堂模式的改变是否能够很好的接受,对于自己的研究学习是否做到有的放矢,有准确目标可寻,是否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个人或小组的探究中去,都需要教师对这一课堂模式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而且这一课程模式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地方性的原则,对地方的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进行整体的分析;一定要遵循区域性的原则,对区域内的学生状况进行恰当的概述;一定要遵循特色性的原则,对本地的各种教学特色进行深入研究;一定要遵循相容性的原则,对学校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摸底。在有了全面的第一手数据后,方能在本地本校本班开展研究性教与学的模式。
实践中,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广泛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构建了“创设情境、确定选题——主动探究、实践体验——走进课堂、展示成果——交流评价、创新发展”的“四环”教学模式。以学生入境、置疑、探究、释疑为主线,以教师导引、监探、评价、矫正为辅线,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创新发展的基本模式。使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发展、自己去解决,从而由原来的“学会”达到“会学”,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而为主动学习、研究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有了准确恰当的模式后,研究性学习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要能够恰如其分的使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得到有机结合。新教育中的“三位一体”教学可以在中间发挥很大的作用,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兴趣高昂的学习,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趣味学习: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在其中的指导、示范作用,及时的释疑,及时的解惑;以问题为主线,让有代表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问题,有特征性的问题,一起走进学生的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于是,学生在有了目的后,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研究、分析、获得知识。
实践中,让研究性学习走进化学课堂,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主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个人独立或相互探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竞相质疑答辩,在学生的探讨争辩中,形成对知识的全面建构,培养学生分享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让学生学会发现、尊重、欣赏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理解、宽容、学会接受别的争鸣,也敢于和善于审辩,大胆提出新观点、新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发现新知识的主体。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做到实处。首先,学生选题时教师要适时调控,增强选题的针对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去阅读与解决问题相关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探讨所掌握的信息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忽视教师应承担的指导责任,容易使学生的独立研究活动产生盲目性,从而难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两者的关系,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探究者、实践者、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必要进行情境诱导、监控引导、点拨指导、因势利导,二者在研究学习中围绕一定的问题去进行教学的完美整合。
在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有时往往只关注结果,不注重过程或把它狭义地理解为做课题、写论文,这样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从书上、网上、报刊杂志上东拼西凑形成一篇论文充当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只重视知识的获得和整合,而忽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迁移。其实,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强调的是“会学”与“学会”的有机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习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关键是能否自主探究问题,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能否从个人或小组的交流讨论中得到更加全面、完整、准确的结果,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卤素教学时,提问,用SO2+Br2+2H2O=H2SO4+2HBr可表示哪些实验?许多学生只答出(1)二氧化硫通入溴水。但经过探究讨论,并激励学生“尽可能去想,不要局限于课本”,学生们答出:(2)把溴蒸气通入二氧化硫水溶液;(3)把溴蒸气通入亚硫酸溶液;(4)把浓硫酸和溴化钾晶体共热产生的气体通入亚硫酸溶液;(5)把硫酸与亚硫酸钠反应放出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可见,学生经启迪后思维增加了力度,激发了灵感,产生了飞跃。这就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善于分析和思考的习惯,提高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从中感知、质疑、探究,得到全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根据不同的知识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二次甚至三次的创造,使学生能在一次次的结果中得到新知识,兼顾旧知识,在新旧知识的梳理上,举一反三,点面统一,孕育出更加全面的知识成果,从而对这一成果进行剖析,从结果追溯过程,以求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完善。从过程抓结果,从结果溯过程,使其更好的达到统一。
在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时,教师如何更为有效对其成果进行评价呢?如果教师在这个方面做得不到位,不仅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烦感。在此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推行研究性学习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不能局限于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进步,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采用发展性评价、分层次评价及评价的个性化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真实的、开放的、多层面的、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获得的体验、效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参与态度、创新精神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合作的情况等,同时应关注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方面是否发生质的变化。要准确的运用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评价方式。不能苛求所有学生都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只要学生进行了学习和探究,我们都应该加以肯定和表扬。同时还应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评价方式,针对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不同表现、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角度和评价标准。总之,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运用并创造出多种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结果能以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形式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