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远
(徐州市铜山区棠张镇中心中学 江苏 徐州 221100)
前年10 月有幸作为中学教师代表赴英国考察中小学基础教育。 他们的化学课堂让我感触颇深。 有一节化学课讲的是《微粒的性质》,当学到微粒间有间隙这一内容时,老师让学生用一个带刻度塑料容器先装一半油菜籽再装一半玉米粒,盖上盖,上下摇晃。 记录体积。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用直玻璃管装一半的酒精(红色)和一半的水,堵住管口颠倒几次,再观察液体有没有充满容器。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玻璃管内的液体颠倒几次后为什么体积变小了?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并给出了令人满意的解释。 这一教学过程表面上看和我们的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在讲授微粒间有间隙这一内容时通常做酒精和水混合的演示实验,然后让学生动脑想想为什么体积会变小? 当学生不能马上得出结论后老师就会引导学生向微粒间有间隙这方面想,或者有的老师就口述油菜籽玉米粒混合的事例让学生动脑想想得出微粒间有间隙这一结论。
但里面有一个细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被忽略的, 那就是让学生做油菜籽和玉米粒混合的实验,这个实验通常被我们认为没意思,是一个不用做就明白的实验。 从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以前或目前部分老师与英国教师在课堂教学理念上的不同:他们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意识要高于我们的老师。我们鼓励学生动脑想想,人家要求学生动手做做(尽可能多让学生做实验)。 这可能是英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比较多的原因吧。 英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总量(去掉文学奖和和平奖),是仅次于美国的,比德国要多。
动脑想想不如动手做做,动手的过程中包含了动脑筋对知识理解及应用,更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精神培养过程,是完善理论知识的过程。 动手了也就动脑思考了,动手了就会有发现就会有探索就会有创造。
虽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也提出许多年了,但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不用或用不到位。 从中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与英国的老师在敬业精神上的不同:我们有的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贪图自己省事,导致学生学习麻烦,导致我们的人才只是空想者理论者,嘴可以而实践不行。 人家的老师课前准备充足,学生既得到锻炼学习又轻松,导致人家的人才是发现者实践者诺贝尔奖获得者。
上大学时有一位教授就曾经给我们讲过: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 外国出了很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实他们得出的那些理论我也能搞出来,只是我们没有那些先进的仪器去搞实验,如果有好的仪器给我搞研究我也能成诺贝尔奖获得者。 现在看那位我的大学教授就是以前我们的教育培养出的空想者,先进的仪器也是人造的,如果他在上学时能得到动手的锻炼,那么他就能先动手设计制造先进的仪器然后再搞实验出成果成为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怎样做呢?
当今社会观念思维方式的革命远比技术及软件和速度的革命更重要。 优质教育是社会的呼唤,是教育的呼唤,是我们面前正在成长的莘莘学子的呼唤。 我们培养的是国家的希望,培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文明,所以当前的教育要有超越当前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给学生的素质开辟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化学课堂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动手实验。
通常我们的化学课基本上在教室里进行的,只有做分组实验时才到化学实验室上课。 教室没有学生动手实验及探索的条件和氛围。 其实化学课基本上每一节课都涉及到实验, 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化学课都安排在化学实验室里进行。 化学实验室就是化学老师的办公室, 化学教师就在实验室里备课,把每节课涉及的实验或老师自主安排的实验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做。 把实验室变成化学课的教室为充分让学生动手实验创造了条件。 可以使老师把原来做演示的实验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自己改进的实验进行展示,可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材料带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探索。
鼓励学生对现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或利用身边的物质进行实验,并给学生奖励。 形成制度,可以刺激学生多动手动脑,提高学生动手创造的能力。
把实验操作作为考试项目,可以规范教师认真对待教学中的每一个实验,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动手操作的重视程度。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初期,当今世界格局被一场金融风暴重组,中国在这场风暴中脱颖而出,我们大国的重要地位凸显。 奥运会的高调登场和完美结束及我们的民族企业吉利成功收购国际品牌沃尔沃等事件更令中国受世界瞩目。 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二十一世纪, 所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超越当前,我们培养学生应放眼未来,我们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文化成绩上,我们应当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了也就动脑思考了,动手了就会有发现就会有探索就会有创造。 只有我们的教育引领了世界,我们的学生将来才能引领世界,中国才能引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