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柳云
(常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常州 213001)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实验,而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任务。美国杰出科学教育专家拜比(Rodger W.Bybee)在研究了众多代表性的关于科学教育改革的文献后,指出“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达成科学素养”[1]。《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倡“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所以可以说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常态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日常教学的状态,也是一种非常真实朴实、而又扎实有效的教学。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常态教学中要实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调整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并且在常态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在课堂中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认为在常态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放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学生必然会视教师为“良师益友”,在祥和亲切的氛围中学生必定会积极投入、主动思考。上课时,“带着微笑进课堂”。当学生学习进入疲劳状态时,适时插入一个生活小窍门,调节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重新活跃起来,如,桌面上的茶杯印迹用抹布擦不掉怎么办?可以在湿抹布上挤上牙膏然后对着茶迹蹭几下就干净了,一定要回家试试哦!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备课,让学生决定上什么形式的课,与学生的讨论经常会带给老师灵感与惊喜。总之,拉近师生的距离,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积极的交流。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科学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化学常态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并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研究与探索。例如,在《化学与生活》一书中要掌握维生素C的还原性,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先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喜欢吃酸菜鱼吗?(2)有没有听说过酸菜鱼中一些酸菜往往亚硝酸盐过量,吃多了对健康不利?(3)怎样才能做一份吃得放心的酸菜鱼呢?这样设置一定的情景,吊起学生的胃口,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引入生活情景的常态教学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动机激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并逐步强化使之形成科学素养。
在常态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例如,在《离子键》一节课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那么多的物质,原子与原子之间是怎样相互结合的呢?(2)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来理解,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结合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呢?(3)离子键的本质是什么?(4)哪些原子之间可能形成离子键?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主研究,鼓励超越创新。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课堂提问到课下思索,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
中学生在课堂探究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像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探究性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比如,学习了酸与盐的反应原理后,教师演示“水中鸡蛋上浮”的实验[即在一个烧杯里放入一个鸡蛋,向烧杯里倒入水至烧杯3/5处,观察鸡蛋是上浮还是下沉?(下沉)。然后慢慢向烧杯里倒入稀盐酸,观察鸡蛋是上浮还是下沉?(上浮)]。通过这一实验,不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被强烈激发起来,而且学生能自主地将酸与盐发生化学反应这一性质及物理学中与浮力相关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猜想与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法国科学家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美国教材《化学》认为“科学方法是解决科学问题的一种逻辑的、系统的手段……科学家们正是拥有了科学方法这一强大的工具,才得到了有价值的甚至是不可预料的结论”[3]。可见,科学探究必须依赖于科学方法,离开了科学方法,科学探究无从着落。在常态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我们所使用的化学教材由于受到篇幅限制,往往不介绍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略去了化学家曲折、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获得知识所应经历的思维素材,补充必要的思维环节,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参与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化学家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例如,在《原子结构》知识的教学中,我们介绍了前人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五个阶段,使学生感觉当年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原子结构的,使学生体会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应用假说方法,模型方法、实验方法等。又如,在讲授《元素周期律》时,我们并不是把课本上的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是先简要介绍三元素组、八音律、达耶尔的元素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的见解,特别提到了门捷列夫排列元素周期表时最先是依据元素原子量的递增,把一个伟大规律的发现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扬弃、不断深入、不断向客观真理逼近。
常态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源泉,这样的课堂中尝试着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不断提升,从而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 李雁冰.科学探究、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1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田丽芳.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及途径[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