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晓利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 451200)
针灸配合膏药贴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康晓利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 451200)
【关键词】针灸疗法;穴位贴敷法;椎间盘移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是指始发于椎间盘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使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外突出的病变,而且突出物往往向后突入椎管内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并使之产生反应性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本病好发于20~45岁之间,尤其是男性和重体力劳动者为多见。临床上以L4/L5、L5/S1椎间盘最容易发生病变,属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笔者应用针刺加灸配合中药贴敷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半个月;L4/L5突出者45例,L5/S1突出者38例,L4/L5、L5/S1突出者17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2.1 针刺方法
根据病变的部位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相结合。主穴取大肠俞、委中、秩边、阳陵泉、水沟。高位(L1-3)腰椎间盘突出症涉及足阳明胃经,加髀关、伏兔、足三里;肾精亏损加肾俞、气海、太溪、三阴交;肾阴虚加肾俞、复溜、太溪;肾阳虚加肾俞、关元、太溪;风寒湿痹者,加风府、风池、命门、阴陵泉、三阴交;血瘀气滞者加血海、膈俞、殷门、委中、行间。大肠俞,直刺2~2.5寸,用提插泻法,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跟部或足趾端;秩边,直刺3~3.5寸,用提插泻法,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趾端,下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抬腿取穴,令针感向下传导至足趾端,用提插泻法,令下肢抽动3次为度;阳陵泉,针尖向下斜刺2寸,用提插泻法,令针感传导至足趾端;水沟,施雀啄手法,以眼球充满泪水为度。痛甚者,则在腰部压痛处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拔罐,令其出血3~5 mL,此法隔日1次。针刺后加拔罐。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星期。
2.2 灸法
取关元、神阙穴。将一支念盈药条,中折两半点燃,艾灸关元、神阙穴,其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至艾条燃尽。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3 中药穴位贴敷法
取附子、肉桂、生川乌、生草乌、生马钱子、乳香、没药、杜仲、寄生、露蜂房、秦艽、自然铜、骨碎补。将上药炸成焦炭,去渣再熬至滴水成珠,下丹收膏入凉水去毒。外敷时加入冰片、樟脑点燃令其燃烧,吹灭贴患处。贴时一张贴腰部,一张贴下肢;如双下肢俱痛者贴双侧,均贴痛处。4 d换贴。
3.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
治愈 腰腿疼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好转 腰腿疼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中,治愈75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
3.3 病例介绍
患者,男,35岁。2007年1月23日就诊。腰腿疼6年,加重7 d。7 d前抬煤时,突感腰部酸痛,不能活动,行走困难,卧床,低头咳嗽时加重。CT示L4/L5椎间盘突出。查体L4/L5、L5/S1椎间隙压痛,左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压痛,腰椎活动度为0,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针灸加穴位贴敷2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活动自如。随访1年无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学“腰痛”、“腰腿痛”范畴。其主要病机是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由于椎间盘与硬膜囊、神经根的解剖关系邻近,椎间盘突出后必然对其产生机械压迫,神经根长时间受突出物的刺激与压迫,局部供血不足,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炎性充血水肿,产生一系列症状。所以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要减轻或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性充血水肿,改善血供。
针刺本“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旨,法立疏调太阳、少阳经脉,通经止痛,针刺二经穴位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经络气血流畅而止痛。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时,通过针刺穴位,促进中枢释放数种止痛物质,如阿片肽,降低外周单胺类递质,达到镇痛的目的。此外,针刺还能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液红细胞的压积,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促进化学免疫反应物的代谢,促进炎症消退,恢复神经生理功能,缓解肌肉痉挛。
艾灸是用艾绒或艾条在体表的穴位、特定部位上烧灼和温烫,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达到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的功效。念盈药条艾灸二穴,其热气窜透皮肤达深部,可以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行气散寒,调理气血,使气血通畅而濡养肌腠筋骨,通则不痛。
贴敷于体表的中药膏药刺激神经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的作用。同时药物在穴位处通过皮肤渗透达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此外,有些刺激性强的药物,强刺激通过神经反射,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促进抗体形成,提高人体免疫力。同时,药物穿通皮肤及黏膜后,经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可产生全身性药物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贴敷膏药之药物作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皮肤对药物吸收,同时皮肤温度的升高,可导致皮肤微小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因此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温热能增加通透性,提高新陈代谢作用,对炎症及神经根水肿有良好的疗效。消除神经根部水肿和血肿,缓解椎间隙的压力,缓解腰肌及竖脊肌的痉挛,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解痉止痛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4.261
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4-0261-02
收稿日期2010-09-30
作者简介:康晓利(1973 - ),女,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