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成长 追求优效教学——基于“溶液的配制与分析”高中化学优质评优课的行动研究

2011-04-13 10:27朱琴梅
化学教与学 2011年3期
关键词:容量瓶预设溶液

朱琴梅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161)

一、研究背景

课堂教学的优效性研究是运用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关注学生成功的活动,倡导学生的内在发展,激荡起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顾泠沅教授在上海青浦县的教育实验为“优效教学”的行动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让所有学生优效学习的基本原理包括四个方面,即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和反馈原理;让所有学生优效学习的教学结构必须具备五个环节: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指导学生开展尝试活动,组织分层次的训练,连续地构建知识系统,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本文以高中化学评优课“溶液的配制与分析”为案例,谈谈在新课标下进行优效教学的行动研究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二、优效教学的行动研究

优效教学即优质有效的教学。一堂优质有效课必须以“互动”为标志,以学生会学为根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关键。优质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基础性发展,强调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优质教学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化学素养的发展,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激荡起每一个学生成长的韵律,燃起每一个学生成功的希望。

1.把握教学行为内涵,科学备课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中所授具体知识内容的表述、所用的行为动词是对师生的教学行为和通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观察、可测量的,为我们教师科学备课提供了依据。理解把握教学行为内涵是有效落实科学备课的前提。教师备课的主要成果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它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前的备课考虑的是如何把内容预设得更全面,讲得更清楚,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新课程下的科学备课,课前预设的教案只是整个教案的一部分。备课的重心不是单一完成教学预案而是教学研究。要研究教材、学生、教法、情境,充分把握学情,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定教。“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这节课,备课时围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尽量做到用“问题推进课堂,靠问题落实目标。”目标定位比较合理,预设精彩。本节课中教师用自己配制溶液的视频展示给学生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现场配置溶液的场景拍成视频,对一些细节问题处理进行精彩回放。预设和生成互动互补,使课堂教学因预设而高效,因生成而升华。

2.自主探究,建构生成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是一种有目的、可控制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活动,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这节课,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就是学生的一个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真正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自己有效建构知识网络。如在如何配制100mL2moL/LNaCl溶液自主探究中学生提出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取NaCl于烧杯中,加入100mL水

方案二:取NaCl于烧杯中,加水配成100mL的溶液

学生比较了上述方案的优缺点并分析了原因,对方案一很快排除了,对方案二争议较大,认为烧杯误差太大,有同学提出用量筒配制,结果也给同学否定了,于是有同学提出了结合量筒与烧杯两者优点,设计了一种类似于圆底烧瓶、长颈类似于量筒标有刻度的仪器。老师对同学们的创新设计作了充分的肯定。当老师把容量瓶展示给大家看的时候,同学们非常兴奋,发现自己设计的仪器与之有惊人的相似。通过比较感知容量瓶瓶颈的细和平底设计的实用意义,对用容量瓶作为主要配制容器的必要性的理解更深刻了。由于容量瓶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仪器,在介绍容量瓶的标识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同学仔细观察容量瓶和拿容量瓶的方法,自己发现;使用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通过播放准确使用容量瓶的视频,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使用注意点;对于为什么使用磨口塞和检漏,老师在学案上留下了空白,让学生实验后亲自体验感悟,最后通过讨论主动建构生成。

3.媒体整合,引领互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它不仅关注知识的表佂和意义学习的过程,而且还重视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重视学习环境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的意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内容方便地和课堂互动、实验、录像有机结合,将现成化学教材和隐性化学教材(感悟性知识)中的教学知识信息有机地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增进了学习效果、强化了学习体验,使得知识意义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这节课要求在实验结束后探究配制100mL 2mol/LNaCl溶液实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由于问题较为分散,一些实验操作稍纵即逝。教师首次采用了从鲜活的学生活动中寻找素材,拍成视频播放,精彩片段进行回放,让学生在视频中找错误,讨论交流本实验成功要确保达到的要求,让学生学会整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成学生之间的思维互补,达到对化学知识的准确感悟。最后教师把自已演示实验的视频进行播放,强化加深了配制溶液的正确流程。教学手段的创新,使得完美的预设引领学生的生成,灵动的生成使教学过程在师生的互动中活起来。

4.有效迁移,促进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所以学习者能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否将先前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运用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以解决新的问题,对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为迁移而教”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实现有效的学习迁移,在对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进行设计时,就要将学习迁移理论融入其中,努力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联系点,尽量采用启发、类比、联想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习者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学会迁移,举一反三,恰当利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意义学习。如:当学生掌握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NaCl溶液后,周老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若用4gNaOH配制,能否配出100mL浓度正好为理论值1.000mol/L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再如:如何用 Na2CO3固体配制 100mL 0.100mol/L 的溶液(称量多少克)?若称取的Na2CO3换成Na2CO3·10H2O,对所配的溶液有无影响?实验室需要使用240mL的某浓度的Na2CO3溶液,配制时应选用何种规格的容量瓶?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有效迁移中一次次尝试成功的喜悦。

5.引导反思,由惑到悟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一节课结束时的小结和对知识、技能学习的回顾复习,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时刻的反思、整理、升华、感悟。表面的多次提问,没有真正启动学生的思维。面对整节课一个个互相联系的问题构成的问题串,我们更多地应关注怎样寻找突破口,怎样解决它,在解决问题后,又怎样获得一般的方法,感悟、升华出本质的东西,形成思维的整体贯通、提升。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将旧的知识、技能以及运用它不能解决的惑境转变为对新知识与技能本质的领悟和自如运用基础上的创新的一次次升华。“溶液的配制与分析”这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解决实验配制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产生误差的成因,拓展了思维的空间范围;通过以误辩正、以假辩真、以偏辩全,最终形成了关于“溶液配制与分析”的完整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解决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的配制问题以及误差分析的切入点和方法,这些都不是老师直接告知的,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悟出的,学生由惑到悟,提升了思维能力。

随着“优效教学”的行动研究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确取得了一些进展,化学课堂多多少少有一些教改的音符,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老师们还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教”牵引学生的学,总想把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做得完美,导致上课时绝大部分注意力还是分配在怎样推进教学流程和控制教学节奏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的思维框在自己的主观设计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每堂课下来总会有一些遗憾。在当前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我们应本着真正地爱每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理念,放手课堂,尊重生命丰富多彩的表现,寻求提高教学优效性的对策,让我们的教学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迈向优效。在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学的一切出发点与归宿都必须指向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学生精神发育和人格成长的需要,要调动一切因素使我们的课堂成为“沃土”,而不是“沙漠”。

[1]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05-08(第 6 版)

猜你喜欢
容量瓶预设溶液
高考化学实验专项检测题参考答案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解读“溶液”
对容量瓶几个实验问题的探讨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for induction of selective hepatic hypertrophy prior to major hepatectomy: rationale, techniques, outcom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一种宽口微型容量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