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斌,杨冬生,赵鹤亮,张惠英,齐 志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常冠状动脉及其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当其中一部分在心肌内走行时,该段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覆盖此段冠脉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B)。以往诊断MB-MCA主要依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近年陆续有文献报道应用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及评价 MB-MCA[2,3]。本研究应用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1年3月80例85处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MB-MCA的影像资料,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35~75(54.6±12.5)岁。检查前所有患者未控制心率,心率56~108(74.2±11.4)次/min。
1.2 扫描方法 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扫描机,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脏扫描。扫描参数:电压120~140 kV,电流800 ~1 000 mAs,机架转速0.27 s/圈,探测器 0.625 mm ×128,层厚 0.9 mm,间隔 0.45 mm,矩阵512×512。患者仰卧位扫描正位及侧位定位像,感兴趣区设于气管隆突下1 cm处胸主动脉,触发阈值为120 HU。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至心脏膈面。行肘前静脉穿刺,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速度4~5 ml/s,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普罗胺或碘帕醇(370 mgI/ml)70~80 ml后再以同样速率注射30~40 ml生理盐水,注射同时启动智能触发扫描系统,当感兴趣区达到阈值时触发扫描。扫描时患者屏住呼吸。
1.3 图像重建方法 常规重建时相为75%及45%R-R间期,必要时按照35% ~85%R-R间期(间隔10%)进行重建。对心律不齐者可应用心电图编辑软件进行编辑后重建。选取血管显示最清楚的R-R间期图像作为原始图像,将其输入EBW工作站后,利用专业心脏分析软件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曲面重建(CPR)显示冠状动脉整体形态及各主要分支情况。
1.4 图像评价方法 参照美国心脏协会冠脉分段标准,将冠脉分为15节段。当血管节段性被心肌包绕1/2以上,而其近、远段走行在心外膜脂肪组织中,则判断为MB-MCA[4]。利用智能化血管分析技术将迂曲的血管拉直,在血管长轴方向上测量MB长度。在垂直血管长轴方向的断面上观察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将其分为不完全肌桥与完全肌桥[5]:MCA表面由薄层结缔组织或脂肪覆盖,为不完全肌桥;MCA完全被心肌包绕,为完全肌桥。在CPR上观察冠脉全程走行,当MCA近、远段血管显示平直或平滑弧形,则判断为正常组;当出现角度时,则判断为迂曲成角组。观察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所有图像均由2名有经验的CT专业医师共同阅片并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给出各组数或百分率,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完全肌桥与完全肌桥冠状动脉形态变化的差异。比较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组和正常组在MB长度及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上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MB分型及MB-MCA位置分布 不完全肌桥44处,完全肌桥41处。MB-MCA发生于左前降支75 处(88.23%),第1 对角支5处(5.89%),第2对角支2 处(2.35%),左回旋支 2 处(2.35%),右冠状动脉1处(1.18%),发生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分别为 45、3、1、2、1 处。
2.2 载MB冠状动脉形态 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47处,其中近端成角10处(21.28%),远端成角8 处(17.02%),近、远端同时成角29 处(61.70%);MCA正常38处。迂曲成角组 MB长度(12.15±4.64)mm,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28处,正常组分别为(11.55 ±5.11)mm 和24 处,P >0.05。不完全肌桥中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11处、正常33处,完全肌桥中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36处、正常5处,P <0.01。
CT冠状动脉成像不仅大幅度提高了MB-MCA的检出率[2,3],而且可以测量 MB 长度及厚度,并可以任意方位与角度清楚地显示载MB冠状动脉整体形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MB-MCA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但受以前CT时间分辨率的限制,检查前必须将患者心率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2,3],使其应用受到制约。而目前业界领先的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以其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实现了正常心率下无需控制心率的CT冠状动脉成像,为诊断和评价MB-MCA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方法。本组资料中所有检查者均未控制心率,有的患者心率高达108次/min,但图像质量依然清晰。
本研究显示完全肌桥组较不完全肌桥组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出现率明显升高,而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组与正常组MB长度则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可能主要取决于MB对MCA的包裹形式,即完全包裹较部分包裹更易引起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而MB长度对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的影响可能并不明显。有文献报道桥前段冠脉容易发生粥样硬化,但较少累及MCA及桥后段[6],其原因主要与MB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为了探求这种血流动力学异常在改变冠状动脉内部结构的同时是否也会引起其形态的变化,本研究统计了MCA邻近血管迂曲成角组与正常组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比较,发现两组没有显著差异,提示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与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这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受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等多因素的影响有关。而这些因素的存在干扰着研究结果。这有待于将来大样本、根据多因素分组以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正常心率下可以无需控制心率清晰显示MB-MCA,准确、客观地判断MB的形态、长度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并可以任意方位与角度观察载MB冠状动脉整体形态。通过本研究发现,完全肌桥较不完全肌桥MCA邻近血管更易迂曲成角,而载MB冠状动脉形态变化与MB长度、桥前段冠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性。
[1]赵林芬,杨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8(4):285-287.
[2]殷敏敏,余永强,刘斌,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心肌桥[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3):386-389.
[3]孙健男,么刚,刘影,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心肌桥和壁冠状动脉[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2):147-150.
[4]Kantarci M,Duran C,Durur I,et al.Detection of myocardial bridge with ECG-gated MDCT and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J].AJR,2006,186(6 suppl 2):391-394.
[5]Mohlenkamp S,Hort W,Ge J,et al.Update on myocardial bridging[J].Circulation,2002,106(20):2616-2622.
[6]Zeinal A,Odeh M,Blinder J,et al.Myocardial bridge:evaluation on MDCT[J].AJR,2007,88(4):1069-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