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少 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4级七年制,广东省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自拟三通汤临床应用体会
张 少 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04级七年制,广东省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510405)
@自拟三通汤
笔者近年临证常以通利三焦为法,自拟三通汤应用于临床各科,疗效较满意。兹不避鄙陋,介绍三通汤临证浅得如下。
少阳三焦为津气运行之通道,功在运行水液、元气。《中藏经·论三焦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第三十二》[1]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腑,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可见,脏腑形骸得以获阳气温煦及阴津濡润,均须凭借三焦为其通道。
水液正常运行,有赖脾气输布,肺气宣降,肾阳气化。其中肾阳化气尤为重要,若肾阳亏损,气化不及,则水湿内停。三焦之所以能“总司人体气化”,是由于三焦能通行元气。而元气根于肾,经三焦而分布全身,内达脏腑,外达腠理肌肤。若阳气运行受阻,肾中之气不能正常运行其气化温煦的功能,则气化不利,水湿停聚而三焦壅滞,变生百病。三焦水道通利,则水液运行通畅;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输布水液之功难以实现,水液运行受阻,浊液不能外排,致水湿内停而变生诸症。故三焦不利,虽与肺失宣降、肝失疏泄、脾失运化等密切相关,然其根本在于肾阳虚损,气化不及。由此可知,通利三焦之要在复其气化,鼓舞肾气,辅以利水、化湿、行气、活血诸法,令五脏六腑气血精津液通畅无滞,《金匮要略》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是其谓也。
全国名老中医陈潮祖先生倡“五脏宜通”[2],而制五通汤[3](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半夏15g,细辛6g,白芍10g,甘草10g,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白术20g,茯苓20g,泽泻30g,人参10~20g),此方合小青龙汤、理中丸、五苓散、四逆散四方加减,共呈外散寒邪、内温阳气、补其虚损、通其滞塞之效,立法用方可谓独具匠心。笔者有幸得先生谆谆教诲,受陈师启示,临证每从三焦着眼,以通利三焦气血精津液为法,而制三通汤,验之临床,随证加减,颇为应手。
组成: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兰10g。功效:和解枢机,温阳化气,活血行水,利湿畅津。方歌:三通汤用柴芍桂,芩夏苓术芎泽归。和解枢机复气化,通调三焦平寒温。
病机概要:三焦气化不利,气血津液不畅,脏腑失和而变化诸症。主治概要:症见口苦咽干,两侧头胀痛、头晕、耳鸣,眼昏花,胸闷,两胁胀痛,心悸,水肿,小便不利或反多,泄泻或便秘等;舌淡胖有齿痕,脉沉弦或弦滑。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而以舌脉为参。治症如哮喘、高血压、眩晕、偏头痛、耳聋、耳鸣、过敏性鼻炎、急慢性肾炎、前列腺肥大、附件炎伴积液、更年期综合征、痛经、闭经、月经稀发,符合主症者均可随证加减。
4.1 方义阐释 本方以《伤寒论》中小柴胡汤、五苓散,《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局方》逍遥散为基础加减而成。方中柴胡为治少阳要药,有疏畅气机、升发阳气、透邪达表、解除郁热之功;黄芩清肺胃肝胆之热,泄其郁热;法半夏燥湿运脾行津,降其浊阴;桂枝直达下焦,温命门之火,恢复肾阳气化之功;白术、茯苓健脾输津,恢复脾胃运化水湿之功;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解其经隧挛急;当归、川芎、泽兰活血化瘀,畅通血分之滞。诸药相合,表里同治、上下并调、升降相谐、寒温并用、攻补兼顾,共呈温阳化气、和解枢机、疏肝行气、健脾化湿、活血行水之功。
4.2 临证加减 夹热者,加栀子、牡丹皮等;寒甚者,加附子、吴茱萸等,与真武汤合温阳利水之力尤强;气血虚者,加黄芪、人参等;水肿者加泽泻、猪苓、益母草等;咳喘者加苏子、厚朴等;月经先后不定期者加香附、益母草等;痛经者加益母草、丹参等;闭经者加路路通、桃仁、红花等;眩晕者加陈皮、菊花、钩藤等;眼压高者加茺蔚子、车前子等;耳聋耳鸣者加磁石、枸杞子、菊花等。
5.1 返流性胃炎 患者某,男,30岁,广东人,2009年
4月4日初诊。病史:返流性胃炎8个月,胃脘痛反复发作,近10余天加重,伴嗳气反酸,口淡,痰多白稀,大便溏,小便黄。舌淡胖有齿痕,脉弦。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猪苓15g,枳壳10g,茵陈15g,郁金10g,厚朴10g,甘草5g;3剂。二诊:药后诸症皆减,嘱续服10剂。随访至今,诸症未发。
5.2 偏头痛 患者某,女,38岁,广州人,2009年10月11日初诊。病史:右侧偏头痛3年,遇劳发作,经前尤甚。痛时欲呕,胸闷,寒热往来。经期40天左右一行,3日左右干净,量少。Lmp:6/10~7/10,量少,色暗,有血块。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兰10g,黄芪30g,党参20g,益母草20g,香附10g。嘱现服5剂,每月经前一星期续服5剂,连调数个周期。二诊:服5剂,头痛基本未发。后共服几个周期,月经基本正常。随访至今,诸症皆消。
5.3 眩晕 患者某,女,23岁,广东人,大学生,2009年4月15日初诊。病史:头晕5年,近期加重,下午及夜晚尤甚。时伴头隐痛、头空虚感,四肢乏力,抑郁时头晕加剧;失眠,嗜睡,睡觉时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眼干涩,健忘;手脚冰冷,汗多,便溏。月经周期正常,痛经半年,量适中,色暗,有血块。2007年曾在广州某医院治疗2个月余,无明显改善。舌淡胖有齿痕,舌下络脉怒张;脉弦迟无力。辨为气化不及,痰瘀阻滞。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3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黄芪30g,炙甘草5g,3剂。二诊:药后头晕若失,嘱续服数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除劳累过度微感头晕外,余未感不适,程度较前大为减轻。
5.4 腰痛 患者某,女,20岁,广东人,大学生,2009年1月10日初诊。病史:腰痛5年余,B超和CT检查无异常,屡服补肾之剂无效,针灸和推拿1个月亦未见显效。腰部整天酸痛,经前及经期加重,因腰痛而不能久站坐,不能集中精神学习,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时感疲惫,上楼梯明显气促;恶寒,手脚冰冷,时脚冷得难以入睡;眠差梦多,时惊吓而醒,心悸;纳差,时腹胀;便秘难排,2~3日一行,量少而干,排便后腰痛稍减;口干不欲饮水,晨起口苦;汗少,腰痛时伴汗多;月经稍提前,量少,色暗。刻诊:眼圈黑,两眼无神;舌淡胖有齿痕,舌下络脉怒张;脉沉弦。辨为气化不及,气滞血瘀,方用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制附子15g(先煎半小时),茯苓15g,白芍20g,白术15g,泽兰15g,桂枝10g,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杜仲10g,川芎15g,鸡血藤20g。5剂。二诊:药后腰痛明显减轻,尤其是腰骶部变得有力;手脚暖和,胃口转佳;晨起仍口苦;腰背部稍感绷紧。嘱守方续服3剂。三诊:药后稍感上火,身痒,腰痛同前。虑其夹有郁热,不耐久温,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30g,牛膝15g,炙甘草5g;3剂。四诊:药后感精神转佳,腰痛无定处,然较前大为好转。眠转佳。嘱守方续服,隔日1剂,经期停服。自初诊始,以三通汤稍事加减服药共计50余剂,腰痛痊愈,诸症基本消失。随访至今,腰痛未发,学习生活正常。
5.5 高血压 患者某,女,54岁,湖南人,2009年9月5日初诊。病史:高血压8年,常用服降压药尼群地平、卡托普利,生海鱼油,近来收缩压140mm Hg左右,然控制不稳定,血压最高时可达170~210mm Hg。症见眩晕,头两侧胀痛,甚者两眼难以撑开,口苦咽干,时有耳鸣,偶欲呕,痰多,白稀有泡沫;胸胁胀闷,腰膝酸痛无力,小便偏黄,大便尚可。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无力。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20g,太子参20g,陈皮6g,菊花10g,钩藤10g,天麻10g,桑寄生15g。5剂,嘱其配合降压药合用。二诊:服药后,诸症基本消失,唯腰膝仍酸痛,然较前减轻,血压降为125mm Hg,嘱其原方续服5剂。三诊:患者言共服14剂后,血压控制稳定,近日为135/95mm Hg,唯腰膝仍时有酸疼,小腿抽筋。拟药丸长期服用,配合降压药同用。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0g,黄芩100g,法半夏100g,白芍200g,泽泻200g,白术150g,茯苓150g,菊花150g,钩藤150g,陈皮60g,怀牛膝150g,杜仲150g,桑寄生150g,诸药共制成粉末装进胶囊,或制成水蜜丸,每天服3次,每次5g。随访至今,血压在135/95mm Hg左右,诸症基本未发。
5.6 耳聋 患者某,男,28岁,广东人,2009年3月16日初诊。主诉:两耳听力下降3个月。病史:患者2009年1月26日感冒后,发现双耳耳鸣,耳流脓液而渐见听力下降,数米之内范围仍难以听清常人声音,与之同行须稍大声言语方能听到。2009年3月16日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耳鼻喉科诊为中耳炎(慢性)。其面有红色丘疹,头晕,两侧胀痛,便溏。口干口苦,痰黄,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稍黄,脉弦滑。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当归10g,泽泻20g,黄芪20g,石菖蒲15g,牡丹皮10g,补骨脂10g。3剂。二诊:药后口干口苦好转,便秘,耳鸣未明显改善。续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4g,黄芪30g,石菖蒲10g,桃仁15g,红花10g,路路通20g,怀牛膝15g。5剂。三诊:听力明显提高,左耳尤感通畅,原方稍事加减续服10剂。四诊:药后大便畅通,左耳自感通畅,听力基本正常;右耳时感通畅,时感堵塞。打喷嚏时较通畅。继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0g,川芎10g,当归10g,泽泻30g,黄芪20g,石菖蒲15g,水蛭10g,蜈蚣2条。5剂。五诊:左耳听力正常,右耳仍未通。后以三通汤加减续服8剂后,以血府逐瘀汤加减5剂。随访至今,两耳听力如常,未见复发。
5.7 月经量少、月经延长 患者某,女,33岁,广东人,2009年3月28日初诊。病史:月经量少、月经延长1年。月经第一天点滴难出,第2~3天方稍多,色暗,血块多,不痛,10日左右方干净。Lmp:4/3,较上次月经推迟1星期,量少,色暗,10日干净。近3个月来经前左侧头痛,经前腰酸,经来则愈。口干口苦,嗳气,甚者一整夜发作。两胁隐痛,左侧尤甚。下午胸闷,其他时间未发。手脚冰冷,膝盖下尤甚。痰多,黄稠。舌淡胖有齿痕,苔厚黄腻;脉沉细弦。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当归10g,川芎10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24g,陈皮6g,厚朴10g,甘草5g。5剂,嘱下次经前一星期续服5剂。二诊:药后诸症大减,原方稍事加减,续服数剂而愈。随访至今,月经基本正常。
5.8 月经后期、量少 患者某,20岁,大学生,广东人,2009年1月10日初诊。病史:患者月经后期、量少,伴便秘半年,腹部有下坠重感,服保济丸稍好转,胸痛,小便黄。舌淡有齿痕,舌下络脉怒张。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24g,猪苓15g,桃仁10g,红花10g,益母草30g。5剂。二诊:大便顺畅,诸症皆减,嘱续服数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诸症皆消。
5.9 痤疮、痛经 患者某,女,22岁,大学生,韶关人,2008年11月8日初诊。脸面痤疮自7月始发,近期因考试期间精神紧张,熬夜后加重,色暗,时流脓血,痒痛,触之尤甚。月经40余天一行,量少,色暗,血块多,痛经,神疲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苔中根部白腻,脉弦无力。口稍干苦,欲饮水,手心冰冷。小便黄,大便3天一行,便硬不爽。方用三通汤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5g,泽泻24g,猪苓15g,益母草20g,香附10g,郁金10g,牡丹皮12g。连服十几剂,诸症皆消。随访至今,未复发。
笔者几年来,临证从三焦论治,以舌体淡胖有齿痕为辨证要点,并结合其他四诊,辨其为气化不利,则以三通汤随证加减。通过不辍临证,益感从三焦论治杂病,可以执简驭繁。虽未能尽愈诸病,然可见其适用范围之广。以三通汤加减通利三焦,畅行气、血、精、津、液,令五脏元真通畅,庶可收效。
[1]李聪甫.中藏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72.
[2]陈潮祖.中医病机治法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
[3]陈建杉,江泳.陈潮祖教授五通汤释义.四川中医,2007,25(11):4-5.
(2010 -06 -30 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