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 (西安 710004)刘铁军 张西平
我院于2009年 4月至 2010年 9月对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300例进行常规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加做转颈及旋头试验,提高了诊断阳性率,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诊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300例 ,其中男 170例 ,女 130例 ,年龄 40~ 72岁 ,平均 62岁。 病程 2~ 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体位性眩晕、耳鸣、头疼、视物摸糊、枕部及头顶部疼痛。经X线颈椎正、侧位片,CT证实有颈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变性或椎间隙变窄。常规TCD检测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减慢者 157例,占 52%;双侧血流速度增高者 56例,占18.7/%;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者87例 ,占 29%。
2 测试方法 采用北京鑫锐琦公司生产的单通道标准型 JYQ TCD-2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2兆探头利用低频脉冲式超声波穿透颅骨较薄的自然骨孔,经枕窗中立位或略偏位探测基底动脉(BA)和两侧椎动脉(V A),取样深度分别为基底动脉80~ 120mm,双侧椎动脉 55~ 80mm。分析血流的方向,血流速度的性质,频谱形态,监听音频性质,测量收缩期峰值的血流速度(Vp)舒张期的血流速度(Va)及平均血流速度(Vm)。及博动指数阻力指数等。
3 转颈旋头试验 患者采用俯卧位,探头置于枕骨粗隆下方,发际上1cm左右,枕骨大孔中央或旁枕骨大孔,经枕窗常规检测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后,再令患者最大限度的左,右转头,同时检测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血流变化。再让患者旋转头左右各两次。分别测试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收缩峰的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对年龄偏高,症状较明显的患者,一定要轻转,慢旋,保持安静全身放松,避免动作剧烈。简略询问相关病史及危险因素,避免在转颈旋转试验时出现意外。
常规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 300例中,血流速度异常者 213例,阳性率为 71%。其中双侧血流速度减慢者 157例,占52%;双侧血流速度增高者 56例,占 18.7/%。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者 87例,占 29%。对 87例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者再行转颈试验后,血流速度出现异常65例,占74.7%;其中血流速度减慢者 34例,血流速度增高者 31例。使阳性率提高了22%,总阳性率达到93%。其异常图谱可表现为血流速度降低或增高或双侧不对称,频谱图像多表现为波峰园钝,收缩 2峰大于收缩 1峰,或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型,收缩峰高尖,部分患者可出现涡流或湍流频谱及声频异常等。
颈椎病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个重要病因,多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肥大性改变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使管腔变窄,血流量减少,特别是在头部转动时更加明显。
TCD作为无创伤性,又经济,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的检查方法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应用 TCD检测技术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状况,结合颈椎三位片,CT,MRA血管造影等,对椎基底动脉脑血管的舒缩反应能力,侧支循环功能的判定,血管活性药物对脑血流量的影响判定等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检测中我们体会到 TCD的检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操作中操作者水平和对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所以转颈前或后,准确严格的操作规程,熟悉颅内动脉解剖部位之间的关系,血流频谱方向的改变是分析判断鉴别 TCD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本组300例患者表现为血流速度减慢,增高或正常。有单侧血流速度异常也有双侧血流速度异常者,多考虑为和患者眩晕发作期,缓解期或伴有脑动脉硬化,血脂高,血粘度高有一定的关系。观察中发现部分常规TCD检测中一些典型的VBI患者可表现为血流速度正常,加做转颈及旋头试验后可发现血流速度异常。对87例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者再行转颈试验后有65例血流速度表现异常,使得总阳性率提高到 93%,这与常规 TCD检测采取中立位静止状态有关。在正常情况下,头部转动时由于颈椎互相转动,特别是环椎与头颅一起转动,就会出现一侧血流量减少,另一侧椎动脉血流量可增加进行代偿,所以不会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也就不会出现椎动脉缺血的临床症状。但当有颈椎病时,尤其再做转颈及旋头试验时,由于头部转动,一侧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另一侧由于过度牵拉、刺激,反射性引起血管收缩,使血流量降低不能起到代偿作用,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因此常规检测 TCD阴性者并不能排除患者头晕不是V BI病例。加做转颈及旋头试验,有助于提高VBI的阳性率。有助于诊断椎动脉的狭窄或痉挛。并可用于鉴别典型与非典型颈椎病型 V BI。
[1]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 [M].第 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10.
[2]华 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9.
[3]焦明德.实用颈颅多普勒超声学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116-118.
[4]倪文才.颈椎综合征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