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家口 075100)
郝 青 孙 岩 温艳春 孟朋民 董万斌 闫玉洁 石玉宝
胸膜腔由胸膜壁层和脏层构成,是不含空气的密闭的腔隙。任何原因使胸膜破损,空气进入胸膜腔,称为气胸。临床上导致气胸的原因多种多样,症状也多种多样,气胸患者常出现气急、胸痛、憋气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衰竭、昏迷甚至死亡,是临床上常见的胸外科疾病。治疗气胸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根本原则都是根据气胸的不同类型适当进行排气[1],以解除胸腔积气对呼吸、循环所生成的障碍,使肺尽早复张,恢复功能,同时也要治疗并发症和原发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患者对外科微创的进一步要求,具有微创伤优点的单孔腔镜手术已广泛的在外科手术中应用[2~3]。我院于 2005年 10月至 2010年 12月对55例气胸患者实施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5例,其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14~56岁 ,平均38岁。均为自发性气胸(10例为首发,22例为第 2次复发,23例为第 3次复发),均符合胸腔镜治疗气胸适应证,且无巨大肺大泡等并发症。
2 手术操作 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健侧卧位单肺通气。于患侧腋中线第6~ 7肋间作2~ 2.5cm切口,置入普通胸腔镜器械:30度胸腔镜、肺钳、电凝及施夹钳等治疗气胸。之后行胸膜粘连术,切口置胸腔引流管,末端接水封瓶,缝合切口。
本组 55例均完成单孔胸腔镜手术,术中未增加穿刺孔 ,无一例中转开胸或发生出血等手术并发症。根据疗效判定显效 9例 (16.4%),有效43例 (78.2%),好转 3例(5.4%)。术后胸痛 4例,为术后正常现象,消炎痛治疗缓解。住院 5~ 9d,平均 6.5d,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 1~ 24个月,无切口感染、出血、积液、气胸复发等并发症发生。
气胸的病因复杂,类型和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但根据该病典型症状及体征临床诊断不难。常见的该疾病诊断方法有[4]:①胸部X线检查。为最可靠方法;②血气分析。对肺压缩>20%者可出现低氧血症;③胸腔穿刺测压。有助判断气胸的类型;④胸腔镜检查;⑤血液学检查。无并发症时无阳性发现。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气胸都适合做单孔胸腔镜手术,因此术前患者筛选也很重要,如果病例选择不当,将增加手术的难度和风险[5],在选择病例时遵循以下原则:①无肺部并发症,如巨大肺大泡、肺气肿等;②符合胸腔镜治疗气胸的适应证,且无手术禁忌证;③一般情况好,非张力性气胸患者;④术中操作相对简单,否则将增加操作孔。⑤患侧胸壁脂肪肌肉欠发达。
单孔胸腔镜治疗气胸手术的优点是操作无需特殊器械,创伤小,手术相对安全,它只需在患者的隐蔽部位--腋中线第6~ 7肋间作 2~ 2.5cm切口,切口愈合后瘢痕只有约 1.5~ 2cm,因此更易被患者接受。单孔胸腔镜治疗气胸手术是随着微创外科技术及器械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结果,在保持原手术效果的同时,实现了微创和美容相结合的效果[6]。但是应当认识到由于对技术和由于单孔胸腔镜治疗气胸手术现处于初级阶段[7],尚无成熟的经验借鉴,相对于成熟的三孔技术而言,难度和手术风险较大。因此,施术者必须具备娴熟的胸腔镜技术及术中应变能力,能及时妥善处理术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处理肺部漏气部位或肺大泡时,术者左手持肺钳牵引肺叶牵向术者的左上方,使肺部需钳夹的部位基本处于垂直,这样易于夹闭操作。我们认为,同等条件下,用钛夹及生物夹比镜下缝合方便很多。此外,单孔胸腔镜手术时,因器械的动力臂缩短,器械操作时影响镜头,术中方向感差,继而会导致操作力度及精准度降低,特别是术中精确定位差,极易出现损伤。因此 ,在开展此手术初期经过探索逐步找到平衡点,确保每个动作准确到位,尽量避免没有必要的损伤。由于在进行单孔胸腔镜手时,细小的差错就有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出现。因此,要求术者要时刻为患者的安全考虑,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胸腔镜操作经验,总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器械设备的成熟,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单孔手术必将在气胸的治疗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1]李 果,张阳春,邓又华,等.局麻清醒下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青少年自发性气胸[J].Chin J Min Inv Surg,2009,9(7):104-105.
[2]刘桐林,丁 伟.胸部疾病电视胸腔镜诊断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4-6.
[3]苏莉莉,刘国梁.胸腔镜术在内科的应用价值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l,24(4):198-200.
[4]陈鸿义,王 俊.现代胸腔镜外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3-18.
[5]王 俊.胸部疾病胸腔镜全真手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8-52.
[6]赵风端译.普通胸部外科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971-986.
[7]朱晓枫,范 军,马东春,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M].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7):61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