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 B超室(西安 710077)李 英
静脉血栓是我国常见多发疾病,由于下肢承受压力更大,下肢静脉血栓发病率远大于上肢静脉血栓。我院于2009年1月至 2010年 12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临床疑诊下肢静脉血栓 32例,其中男18例,女 14例。年龄 31~ 78岁,平均 5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疼痛、行走困难或下肢进行性肿胀;部分患者有小腿皮肤色素沉着、浅静脉曲张、溃疡形成。疾病发生于手术后 16例,肢体外伤后骨折 6例,脑卒中 6例,长期卧床 4例。
2 检查方法 采用 GE LOGIQ5及 GE V IV ID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10M HZ。声束与血流方向夹角 <60度,取样框方向与血流方向保持一致。患者充分暴露下肢,一般先健侧后患侧 ,由上而下追踪扫查。在探查髂、股静脉时,患者取仰卧位 ,下肢外展外旋,探查静脉、胫后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时患者取俯卧位。先用二维超声检测各静脉内径、管壁结构及管腔内回声,适当探头加压,观察静脉血管受压下的变化。用CDFI观察静脉内血流充盈情况;脉冲多普勒检测血流流速及频谱变化;Valsa-Lva试验或远端肢体挤压试验观察血流增加及流速变化。
1 超声诊断 本组诊断急性血栓 10例,其中完全栓塞 7例,不完全栓塞3例。声像图表现为管腔内充满低回声团,彩色血流变细或消失。探头加压试验血管管腔不能被压瘪。经溶栓治疗后,完全栓塞的7例中 3例有血流再通现象,表现为血栓周边出现窄细血流信号;不完全栓塞的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为血流束较前增宽。亚急性和慢性血栓 22例,均为不完全栓塞。声像图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管腔内可见中等偏强回声光团,与管壁界限不清,内可见点状、筛状或窄细束彩色血流,Valsa-Lva试验时血管内可检测到 2.5~ 4.0 s的不同程度的返流血流。
2 病变部位 左侧 21例,右侧 9例,双侧 2例。 股总静脉、股浅静脉栓塞 19例,静脉栓塞13例。合并大隐静脉栓塞5例,肌静脉栓塞 1例。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外科常见病,也是造成下肢水肿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主要原因有手术后、肢体固定、贫血性心力衰竭、外伤、长期卧床重症患者和产褥期等。下肢静脉血栓一般多见于左侧,主要由于髂总动脉交叉在左侧髂总静脉之上,引起该侧静脉血流缓慢所致。
对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有特征性声像图改变,对于急性、亚急性、慢性下肢静脉血栓超声亦能做出较明确的鉴别诊断。急性血栓表现为:①血栓形成后1周回声逐渐增强呈低回声,边界平整;②血栓处静脉管径明显扩张,管腔不能被压瘪;③血栓可自由漂动或随肢体挤压而漂动;④血栓段静脉内完全无血流信号或探及少量血流信号;⑤当血栓使静脉完全闭塞时,血栓近端静脉血流信号增强消失或减弱,而血栓远端静脉段频谱变为连续性,失去期相性及Valsa-Lva动作反应减弱甚至消失。亚急性血栓表现为:①血栓回声较急性阶段增强;②血栓逐渐溶解和收缩 ,导致血栓变小且固定,静脉管腔也随之变为正常大小;③血栓处静脉管腔不能被压瘪;④由于血栓再通,静脉腔内血流信号逐渐增多。慢性血栓表现为:①血栓变为中强回声甚至为强回声,边界不规则,病程很长的血栓机化后可表现类似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回声;②血栓机化导致血栓与静脉壁混为一体,部分病例可能由于静脉结构紊乱而无法被超声辨认;③静脉内径比正常小,内壁毛糙、增厚;④由于静脉血栓可再通程度不同,血流信号的充盈程度不一,部分再通者静脉腔内可见部分血流信号,完全再通者静脉腔内基本充满血流信号;⑤瓣膜增厚、扭曲,活动僵硬或固定,继发瓣膜功能不全;⑥血栓的静脉周围可见侧支血管。
下肢静脉血栓以往主要依靠X线静脉造影来诊断,但其为有创检查方法 ,有一定危险性及并发症,不宜重复检查利用,且孕妇、有碘过敏者或肾功能不全者不宜做此项检查。与此相比,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具有下列优势:①操作方便,图像清晰直观,能迅速显示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特别对局部病变和小静脉血栓形成优于X线造影,可观测到血栓的部位、范围、类型及血流动力学变化;②不仅可诊断下肢静脉血栓,还可对引起下肢水肿其他原因进行鉴别,同时可通过动态观察其演变情况,判断临床治疗效果;③超声可实时显示病变处的血栓,这为介入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提供了实时监控和穿刺引导。
综上所述,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是一项成熟的检查技术。不失为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法。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 [M].第 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55-591.
[2]徐智章,张爱宏.外周血管超声彩色血流成像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