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芝教授治疗急重病验案举隅

2011-04-13 07:16白兆芝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小陷通腑方用

王 健,白兆芝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吾师白兆芝,山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治学严谨,临床学验俱丰,临证注重辨证施治,每获良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获益匪浅。现择其验案2则,以窥一斑。

1 臌胀

周某,女,79岁,退休教师。因患右肾肿瘤、胰腺癌,手术切除治疗后出现腹胀、尿少7 d,伴发热、恶心,于2009年8月26日请白老师会诊。刻下症见:发热,体温:38℃,恶心欲吐,纳差,目睛黄染,腹胀膨隆,胸憋气喘,下肢肿,尿少,精神倦怠,大便秘结,数日一行。舌红苔黄厚腻,脉沉弦数。腹部B超示:腹腔大量积液及胸水。既往史:2型糖尿病史十余年。中医诊断为臌胀,证属湿热蕴结三焦,气滞水停血瘀,兼胃失和降,治以清热化湿通腑、理气活血利水,兼和胃降逆。处方:柴胡10 g,半夏9 g,黄芩10 g,枳实 15 g,陈皮 5 g,茯苓 20 g,竹茹 15 g,黄连 6 g,公英 30 g,郁金 15 g,白芍 12 g,生大黄后下8 g,泽兰20 g,川朴15 g,大腹皮30 g,苏叶6 g,鸡内金15 g,甘草6 g,生姜3片。2剂,水煎服。8月28日二诊:服药后大便已通,恶心好转,纳食增,仍腹胀,下肢肿,小便短赤黄,体温:38℃,轻微咳嗽。继用清热利水,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五皮饮加减治疗。8月31日三诊:药后大便3次,不稀,能自行排便,尿量尚可,腹胀、胸憋气喘减轻,下午3时体温为37.8℃,口苦,纳食较前好转,继用清热利湿、攻逐水饮,方用茵陈蒿汤、五皮饮、己椒苈黄丸加减合方治疗。至9月18日八诊时,体温最高37℃,胸憋咳喘消失,腹胀明显好转,纳可,仍大便干,舌苔白。24 h尿量1 600 mL~1 800 mL。方用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小陷胸汤、二陈汤加减。10月20日十四诊:体温正常,精神好转,纳食正常,腹胀不著,尿量增多,大便正常,腹部B超示:胸腔未见积液,腹腔少量积液(最深处约1.8 cm),用五皮饮、己椒苈黄丸合方加减治疗。11月24日十六诊,自觉精神尚好,纳可,腹胀消失,24 h尿量2 300 mL~2 400 mL,病情趋于平稳,改用当归芍药散合五皮饮继续调治。

按:本例患者病机较为复杂,因术后导致湿热蕴结三焦,气机升降失常,故胸腹胀满;胃气失降,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脉沉弦数乃湿热之征。先用大柴胡汤、黄连温胆汤和解枢机、通腑行气、和胃降逆,以治其标;症状缓解后,改用茵陈蒿汤、五皮饮、己椒苈黄丸等清热利湿退黄,攻逐水饮。期间用小柴胡汤、四逆散、小陷胸汤和解少阳,疏肝理肠,清热宽胸开膈。经过治疗症状明显好转,热退,腹水与胸水消失。

大柴胡汤和解枢机,疏通升降,上下分消,兼通里实。该方以“和”、“下”两法为主,契合患者病机。药用柴胡、黄芩和解清热,大黄、枳实泻阳明之热,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重用大腹皮行气除满,泽兰、郁金活血而不伤正,配伍茯苓行水消肿,鸡内金消食运脾健胃,共奏和胃降逆、清热解毒通腑、理气化湿之功。仲景所立己椒苈黄丸为痰饮病水走肠间而设,水湿热毒内停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方中葶苈子辛、苦、寒,下气行水,防己苦辛寒善走下行能利小便而消肿,椒目苦、辛、寒,利气行水诸药下行,大黄有泻浊活血通便之效。五皮饮利尿消肿解毒,小承气汤行气消痞、泄热除满,茵陈蒿汤清热利湿佐以泄下,蚕矢汤清化湿热。

由于导师辨证准确,组方严密,用药精当,前后治疗4个月,患者病情趋于平稳。

2 肠 结

王某,男,68岁。患者原系直肠癌,在省肿瘤医院手术后,化疗期间出现腹痛、腹胀,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于2010年7月13日请吾师会诊。症见:全腹膨满,疼痛拒按,腹部扣之如鼓,大便十日未行,身热夜甚,濈然汗出,烦躁不安,舌红苔黄厚,脉沉弦。中医诊断:肠结,证属肠腑实热内结,腑气蕴结不通。治宜清热通腑、行气活血,方用加味大承气汤(自拟方)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拟方如下:生大黄后下10 g,枳实 15 g,川朴 10 g,桃杏仁各 12 g,黄芩 10 g,赤白芍各 12 g,炒莱菔子捣30 g,广木香 10 g,芒硝分冲10 g,败酱草30 g,当归12 g,甘草6 g,生姜3片。2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7月16日,服药后大便已通,自觉腹中疼痛及胀满消失,食欲恢复,体温下降。舌苔中根部黄厚腻,脉沉弦。处方:熟大黄另包10 g,广木香 10 g,黄连 6 g,黄芩 10 g,陈皮 10 g,姜半夏 9 g,茯苓 15 g,川朴 10 g,炒莱菔子捣30 g,白蔻仁后下6 g,莪术 10 g,桃杏仁各 10 g,炒白芍 12 g,生薏仁30 g,竹茹15 g,甘草6 g,生姜3片。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三诊:7月23日,大便正常,纳可,舌黯,苔黄根厚,脉弦数。继用前法,以前方去白蔻仁,加枳实12 g。8剂,用法同前。四诊:7月30日,患者一般情况好,纳佳,精神可,舌淡红苔白,脉沉弦稍数。处方:太子参15 g,麦冬24 g,陈皮10 g,姜半夏 9 g,茯苓 15 g,黄连 6 g,枳实 15 g,竹茹15 g,黄芩 10 g,瓜蒌 30 g,鸡内金 15 g,莪术 10 g,夏枯草15 g,浙贝15 g,生白芍 12 g,藤梨根15 g,甘草6 g,生姜3片。8剂,用法同前。

按:患者因结肠癌术后出现腹痛、腹胀,考虑可能是腹部手术损伤肠腑脉络,导致机体气机阻滞,脉络瘀阻,腑气不通,郁湿化热,以致痞、满、燥、实、坚同时出现,而为实热内结又兼气滞血瘀,热毒壅盛,治宜采用泄热通腑兼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初诊因患者腹痛、腹胀、大便数日未解症状突出,方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方中生大黄苦寒泄热、攻积导滞、活血祛瘀,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枳实破气导滞、消痞除满,重用厚朴、炒莱菔子行气除胀荡涤肠胃积滞以加强攻下之力,从而有助于肠梗阻的消除;桃仁、赤芍活血,黄芩、败酱草清热解毒,广木香理气止痛,当归润肠,合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通腑泄热、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之效。

二诊:药已见效,大便已通,腑实得下,但仍有肠腹湿热停滞,故治以清利湿热兼以通腑,以前方减去芒硝,用小承气汤去枳实合香连丸、芍药甘草汤、三仁汤加减治疗。四诊:随着症状的减轻,舌苔由舌红苔黄变为舌淡红苔白,故渐减治标之药,如大黄、芒硝,因这些药物多苦寒,多服可伤脾胃,伤阴太过,故清热通腑法的应用,中病即可,不可过用。又考虑到患者系老年人,实热之邪日久可伤阴,方用小陷胸汤合温胆汤、芍药甘草汤加减的同时,合太子参、麦冬益气生津,更用夏枯草、藤梨根解毒抗癌,鸡内金运脾消食,全方旨在扶正祛邪。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所致的肠梗阻,其发生率占各类肠梗阻的20%~40%,常见于腹腔手术后。白老师用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

纵观本案,病机复杂多变,但导师施以相应治法,每诊皆效,终收全功。

3 体 会

3.1 谨守病机,随症加减

由于患者病情复杂,证候多变,临证完全按照经方用药,很难适应临床。如病机符合,据证用方,便可收到较好疗效。如小陷胸汤原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为痰热结胸之候,臌胀案中患者由于水湿之邪郁而化热,气机升降失常,胃气失降,出现恶心呕吐,胸腹胀满,与小结胸病机相同,故合用小陷胸汤治疗。

大柴胡汤系张仲景治疗伤寒少阳阳明合病之方,导师运用本方治疗一些内科急危重症,疗效满意。若恶心呕吐重者可选加竹茹、黄连、旋覆花、代赭石;发热甚者可重用柴胡;伴黄疸者加茵陈、栀子、滑石、金钱草;腹胀甚者加川朴、槟榔、木香、莱菔子等;伤阴者加生地、麦冬、玄参等;年高气弱者加太子参、党参等;总之,药物加减,贵在临证权衡。

3.2 调理脾胃,扶正驱邪

由于患者经历手术、化疗等治疗,伤及人体正气,出现脾虚等情况,故选用黄芪、白术、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太子参、麦冬滋阴。病程中出现寒热夹错,虚实互见的情况常常有之,可根据病情采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方法,扶助正气,调理脾胃。《医宗必读》提出“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3 活用经方,合方治之

经方药味较少,大多2味~5味,如本案两例所用之四逆散、小陷胸汤、己椒苈黄丸、大柴胡汤、小柴胡汤、茵陈蒿汤、小承气汤等。患者病情复杂,治疗上导师遵循《内经》“奇之不去则偶之,一方不去则复之”的原则,多二方或三方合用,有经方与经方相合而用,亦有经方和时方合用,实践证明皆可取得较好疗效。

猜你喜欢
小陷通腑方用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小陷胸汤加味与三联疗法联合在脾胃湿热证Hp相关性胃病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小陷胸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47例
小陷胸汤对鼠镇静安神作用的实验研究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