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芬
(《实验教学与仪器》杂志社,湖南 长沙 410077)
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在出版产业链中,作者处于“链主”的重要地位。当前期刊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如何重新定位作者的重要性和用好作者这一重要的出版人力资源,对于提高刊物质量和行业竞争力意义重大。所以,在研究作者资源的优化利用时,了解其投稿动机是极其关键的,正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从投稿动机这一标准来了解作者资源特性,并将不同的作者加以分类,能更好地充分利用作者资源提高办刊质量。
作者是出版单位的衣食父母,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无形资产,拥有丰富的高水平的作者资源是出版单位各项工作运行的前提条件。作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出版物质量的优劣,没有高水平的作者,编辑就没有择优刊文的可能性,也就不会有高质量的出版物。
中国的出版市场很大,相比之下作者资源的稀缺性显得日益严重,优质作者资源更是各出版单位竞相争夺的目标。如果出版单位有了好的选题,但找不到合适的作者,那么再好的选题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作者资源的竞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优秀选题和热点选题,作者希望自己能承担该选题的编著工作,尤其是在高版税、高稿酬的情况下竞争更是激烈,同时,热点选题必定畅销,这对于提升作者的知名度来说是有利的;另一方面,由于作者资源的稀缺性,各出版单位必定为了争夺作者资源尤其是优质作者资源而采取不同手段,比如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来赢得作者资源。在出版实践中,后一种竞争较为普遍。
从作者投稿的心理动机对作者资源加以分类,能更好地达到优化利用作者资源、提高办刊质量的目的。
学术研究型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治学严谨,平时喜欢进行学术研究,并善于总结工作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其文章的写作风格虽多种多样,但其总体特征可以用“一丝不苟”来概括。这类稿件的每一个论据、每一个论点、每一条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反复斟酌和逐一核实的,文章一般都提出了个人的真知灼见,进而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这类作者抱有这种态度:他们信任杂志,视杂志为学术刊物或业务学习刊物,他们给杂志投稿,绝不“挑肥拣瘦”,而是把自己认为最有分量的稿件投给杂志,以期与广大同仁分享交流。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类作者中有一大批是具有相当高的声誉和知名度的行业专家。诚然,这类作者的稿件并非都具有高水平,质量有高有低。但是就投稿而言,应该说这类作者是杂志的核心队伍,每一个编辑都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这类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赢得他们对期刊的高度认同感,紧紧联系和吸引他们为办好期刊、提高期刊质量乃至为我国学术文化建设献策献力、勤奋耕耘。
这类作者是指那些在专业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一定发言权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来自科研一线,善于总结工作实践经验,期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以引起同行及社会的关注和讨论,推动此领域的研究及发展,进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1]这类作者一般是刊物稿源的主要提供者,他们愿意总结撰写,且态度积极,文章质量有保障。
初试成长型作者主要是指那些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第一次给期刊投稿的作者,他们大多是那些科研能力比较一般的作者。这类作者往往因为这样和那样的主客观原因,平时很少给刊物投稿甚至从来没投过稿。对于这类作者,编辑如能及时地发现和扶持其中的佼佼者及其力作,并把着眼点放在弥补其疏漏、纠正其偏颇上,那么,这类稿件的采用往往能促使期刊保持青春气息和蓬勃朝气,同时给期刊作者资源注入新鲜活力。
所谓投机功利型作者,是指抱有某种投机心态的作者,其创作态度不严肃,并未深入研究过某一课题,也没有对某一学术领域发生较浓厚的探索兴趣,而是为了评职称或其他“功利性”需要,抱着侥幸心理希望所投稿件能蒙混过关,虽然其中不乏质量较高之作,但大多数文章无甚新意。这类作者在学术上一般无新的立场观点,文章既无实际感受,又无理论依据,或玩弄华丽词藻,内容苍白空泛,或大帽子、新名词满天飞,不知所云何物、所指何在。这是期刊编辑应坚决抵制和防范的稿件。笔者认为对这种稿件的放行就是对期刊名誉的损害,更是对学术研究的诋毁。当然,从期刊作者队伍的整体上来看,这类作者是极少数的、个别的,尤其应注意不能混淆功利型文章与那些观点新锐但写作技巧不成熟的创新文章的界限。
作者是文化精神产品的原始生产者,有丰富的作者资源才有丰富的稿源。对于期刊而言,不管期刊原有水平怎么样,在短期内要想提高整册刊物的质量甚至是改变读者原有的看法和认识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想让刊物质量更上一个台阶,紧紧吸引读者眼球,打造热点专题、策划优质栏目是一条可行路径,也是一种必然选择。读者的价值取向和现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编辑部的办刊理念、风格是否能得到落实,最终都要通过作者的文章来衡量。在确定了一个好的、具有前瞻性的选题的前提下,只有找到了合适的作者,写出了高质量的文章,才能成功策划栏目,占据大量的读者市场,“读者—编辑—作者”的出版模式也才能得以实现。若没有作者的创作,则编辑工作成了“无米之炊”,栏目策划也成了“无源之水”。此外,作者还能为期刊的发展提供好的建议和思路,为期刊独特性的保持和创新性的开发出谋划策。编辑部与作者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后,作者就愿意参与期刊的发展,其角色是多重的,是作者,也可以说是特约编辑、读者代表。这种多重身份能够激发他们对期刊的关注热情,充分释放自身的创作能量,为期刊撰写高质量、高水平稿件。因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提出的建议往往更有针对性,更具可行性,更能促进期刊的发展。
“期刊社要赢得长久的优势,必须认真审视和分析自己的作者群体,团结一批有才华的作者,从战略的高度积极保护和开发作者资源,用活作者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以保证期刊社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2]由此看出,用活作者资源是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是因为作者尤其是优质作者本身就是所属行业的知名人士,在业界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编辑部能否将这样的作者吸纳进编辑部,并充分发挥其优势,让其为编辑部的发展建言献策、撰写好稿,是期刊扩大行业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编辑应从完善与作者的合作方式入手,多了解作者信息,建立作者数据库,发现和培养新作者,和重点作者经常保持联系,维护作者权益。期刊社只有与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使期刊社的资源日益丰富,才能为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虽然发表的文章中有编辑加工的劳动,但不可否认,文章的整体思路、风格、笔调等都是作者所独有的。正是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文章才构成了期刊特色,吸引了读者视线。
优质作者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关键,不仅体现在作者为期刊社直接提供了稿件上,还表现在刊登作者文章后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为期刊带来更多的作者资源上。这种社会效应主要表现为期刊影响力的扩大,作者周围群体对该期刊关注度的提升,向该刊投稿信心、积极性的增强,这种效应就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大大提高了该期刊在所属行业中的影响力,为期刊品牌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由此扩展了期刊的作者资源和读者队伍,为期刊稿件的优化选择提供了活水源泉,为期刊市场的开拓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期刊形成品牌特色,成为行业领军刊物。
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学术研究型作者希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并使更多的人了解其思想观点,期望引起某种共鸣,甚至产生较大反响,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这一类作者对期刊的定位、选题、推荐新作者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体现在:1. 使期刊的定位更加准确和与时俱进。这类作者站在专业研究的制高点,他们不仅专业性强,而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让他们参与期刊的读者定位,能够紧紧把握专业热点和发展命脉,使刊物在读者心目中形成发展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2. 能够策划和挖掘具有新意的题材。这类作者对专业知识精通,在所攻领域不断钻研和创新,他们能及时发现创新题材,并进一步借助刊物这一有利平台引起同行共鸣。3. 向期刊推荐有潜力的新作者,使刊物稿源丰富,质量有保障。这类作者一般是行业权威,他们在专业领域影响颇大,也熟悉圈内有发展和培养潜力的新作者,由其将这一部分新作者引荐给刊物,刊物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发展的新生力量。4. 代期刊向同是学术研究型的专家约稿。期刊不可能与每一个专家都保持密切联系,因此由现有的专家代期刊向别的专家约稿,则能时常保持刊物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作品与读者见面,抢占行业制高点。因此,期刊编辑要重用学术研究型作者,与这类作者保持密切联系,尊重他们,经常拜访看望他们,以便从他们那里获得行业发展信息。更重要的是,编辑部要力争使他们对期刊产生认同感,并将他们吸纳为期刊编委会成员,让他们在期刊定位和选题策划,尤其是在邀约专家、学者上乘论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积极分享型作者的文章大多有一定的学术水准,经过编辑主体的编辑加工,即可锦上添花;公开发表后,相当大比例的高质量文章会被全文转载或摘录。这不仅对作者本人、责任编辑乃至刊物都是值得庆幸之事,而且对刊物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进而形成刊物发展中的良性循环。这无疑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积极分享型作者是期刊稿源的主体,是精神产品的主要生产者。编辑部要善用积极分享型作者,经常、主动联系这类作者,使他们的优秀文稿脱颖而出,见诸于报刊,以传播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使少数有见解、有创新意识的人的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促进社会主体思想观念的更新,从而使期刊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名专家、名学者往往有众多的刊物争相约稿,他们都有繁重的社会性事务,或者非常看重自己的声誉,不轻易答应约稿;或者碍于情面答应下来,但质量不一定就好。因此,要办好期刊,提高刊物质量,只向名家约稿是远远不够的。要“重名人爱新人”,既尊重名家,又要对一般作者寄予厚爱,特别对那些初出茅庐、无名小卒的处女作,更要慎重对待,也即笔者所提出的要敢用初试成长型作者。对于这类作者,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作者意识,应以信任的态度和创新的思维认识和审视这一类作者群体在期刊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初试成长型作者往往观点新锐,创作思维活跃。编辑对这类作者的稿件选择可以用“伯乐相马”来比喻,编辑若能在严守审稿标准的前提下,客观、公正地对这类作者稿件的质量、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并给作者提供清楚、具体、及时的反馈信息,如及时通知作者稿件的评审情况、提出中肯可行的修改意见,这样就能提高其科研热情和兴趣,增强其进一步投稿的动机。[4]然而,这类作者往往在写作技巧或写作水平上有所欠缺,如果编辑部能用心帮助和培养这些作者,指引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新发现形成文字以见诸刊物的形式与广大同仁交流分享,那么,他们就会认同关心期刊,成为期刊发展的后备主力军。
正如前文所述,这类作者是极少数的、个别的,因此,编辑部在处理稿件时,要以犀利的眼光甄别稿件质量的优劣,如发现学术不端的文章应当机立断,签署不采用的审稿意见,并找出这些功利性文章的不足和证据出处,妥善与作者沟通,耐心真诚地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并尽量提出好的创作建议,力争使这类作者转变创作态度,使其日后为期刊的发展添砖加瓦。但是,编辑部应注意不能混淆了这些功利性文章与那些虽不甚成熟、不够完善却充满创新精神的文章的界限。
[参考文献]
[1] 陈正奇,王银娥. 论编辑和作者对学术期刊质量的影响[J]. 今传媒,2010(11): 13-14.
[2] 周百义. 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J]. 出版科学,2008(4): 5-11.
[3] 强士端. 论普通高校学报作者资源的开发与维护[J].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70-172.
[4] 夏登武. 影响作者投稿动机的因素分析[J]. 编辑学报,2008(1):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