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策略研究
——以“抢盐事件”为例

2011-04-13 06:51杨晓军
关键词:群体性谣言突发事件

杨晓军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越来越多。乌尔里希·贝克甚至将其称之为“风险社会”,并认为现代社会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之中。[1]2005年的《社会蓝皮书》指出,从1993年到2003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每年1万起增加到6万起。[2]另据《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披露,2006年,全国各类“群体性事件”达到6万余起,2007年上升到 8万余起。[3]7近两年,群体性事件数量更是逐年上升,其中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所占比例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典型代表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4]群体性突发事件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矛盾的客观反映,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的社会现象,但如果呈现继续增长之势,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重要因素。

分析近几年的典型群体性突发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甘肃陇南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南吉首非法集资事件”、“重庆的哥罢运事件”,可以发现在这些事件中,谣言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可以说,谣言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方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在2011年3、4月间的“抢盐事件”中更是如此。“抢盐事件”平息后,人们在反思国人知识结构、教育、对政府信任等问题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谣言的威力以及“自媒体(We Media)”时代传播的速度。①从3月14日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传言的扩散而出现抢盐苗头,到16日的疯狂抢购,到17日的“辟谣”,再到18日事件平息,短短几天时间,大众传媒就制造了一个现代“神话”。

二、谣言的产生机制及控制策略

美国学者奥尔波特等人提出了著名的谣言产生的公式:R=i×a。其中,R代表谣言(rumor),i代表重要性(important),a代表模糊度(ambiguity)。[5]17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与事件相关的信息越模糊,谣言就越容易产生并扩散。从奥尔波特的观点出发,在一个事件中,当重要性与模糊性至少一方趋向零时,谣言也就不攻自破。有人指出,谣言总是产生在人们认为重要或与自身关系密切的问题上,事件的“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降低。其实不然,因为重要性有程度上的区别,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般事件在起初阶段重要性较低,当参与的人越多,传播扩散得越广,事件的重要性就会累加。因此在假定模糊性不变的情况下,降低重要性可以使其乘积变小,从而降低谣言传播的力度。另外,降低谣言的模糊性,尽可能使事件的模糊性降至最低,也能帮助遏制谣言扩散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谣言控制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尽量将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降低谣言的重要性积累

纵观近年来一些典型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可以得到启示,建立谣言预警与监控机制可以在谣言蔓延之初控制谣言,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换言之,不给谣言积累重要性的时间和机会,可以将谣言的重要性赋值减到最小,从而控制谣言扩散。

1. 建立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指“负责收集、分析及抵制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的谣言的机构”。[6]谣言监控机构最重要的使命是及时、快速地监控谣言,在谣言扩散之前或之初起作用。也就是说,当群体性突发事件刚刚发生甚至是发生之前,就要通过志愿者的情报收集、广大民众的电话告知或网络投诉,及时、快速地收集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谣言,然后通过民意调查、政民互动等方式了解谣言产生的原因、散布的渠道、扩散的程度,并及时进行预警和控制。

2. 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网络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在“抢盐事件”中尤其如此。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假设,在传播中经常存在为他人提供信息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和“积极分子”。相较于其他传播渠道,如电话、口口相传等,网络“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对事件的关注度,网页的浏览数、发帖数、跟帖数、贴文转载数,跟帖与原帖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个人网络身份(级别、头衔等)等识别出谣言,并通过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在谣言开始扩散之初对其及时进行阻止。采取“点对点”直接联系的方式引导这些网络“意见领袖”成为澄清谣言、阻止谣言传播的“信源”,通过他们对辟谣信息的传播而真正达到“辟谣”的效果,这也不失为有效控制谣言的方法之一。

(二)媒体联动,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互动,降低事件的模糊性

1. 对于刚开始扩散的谣言,要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发布信息,澄清事实,遏制谣言的进一步扩散。在“抢盐事件”中,谣言扩散开以后,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联动,及时辟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没有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电话和短信成为广大民众告知并“鼓动”抢盐的主要渠道之一。此外,官方辟谣时也没有及时通过手机短信告知广大民众,从而未能对“抢盐事件”的恶化和扩大产生很好的阻止作用。

2. 谣言的扩散经常表现出一种对官方渠道信息的不信任,当然这种不信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官方单一的“说教”和十足的“官”味确实容易让人们反感,因而即便发言人出来澄清谣言,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人们的信任。所以,在专家、学者以及比较活跃的社会成员中培养民间“意见表达者”,利用他们对于民情民意的了解以及“非官方”的表达提升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实现官方渠道和民间渠道的联动,将民意逐步引向政府和媒体设置的议程,进而降低事件的模糊性,能够达到较好的辟谣效果。

三、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策略

“抢盐风波”开始之前,正值日本核泄漏的关键时期,各种媒体争相报道与核泄漏有关的消息,这使得“防辐射”事件的新闻价值迅速提升。而各种媒体对于西方国家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为“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散播谣言,而广大民众在关注自身健康的情况下纷纷“从众”。因此,谣言经微博、论坛、聊天工具等“自媒体”传播之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抢盐运动”就开始了。

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事件没有新闻价值,那么一般不会滋生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大众传媒越突出某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该信息越要承受更多更严重的歪曲。当这个事件对个人的生活有重要影响而又缺乏有关该事件的信息时,或即使有信息也容易使人在主观上产生歧义的时候,谣言便开始流传。造成这种歧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新闻没有报道清楚,有时是有关该信息的描述是相互冲突的,有时则是因为个人对信息的理解力不同所致。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控制谣言:

(一)对有可能滋生谣言的新闻注重深度报道和连续报道。奥尔波特认为,谣言在缺乏新闻时滋长。的确,在“抢盐事件”中,民众在不清楚到底含碘物是否能防辐射的情况下极易引起误解而轻信谣言。对于西方抢购含碘药品的报道,若我国新闻媒体能及时请权威人士解读这种抢购的盲目性,对防辐射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和评论,很有可能就不会导致后来“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谣言的扩散。

(二)媒体快速反应,持续发布准确信息。西方一些学者通常把“危机管理”称为“危机沟通管理”,认为如果危机不可避免,加强信息的披露与公众的沟通,争取公众的谅解与支持,避免流言四起和社会恐慌,是危机管理的基本对策。[3]108在有些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由于事件本身与公众的密切性,完全阻止谣言的扩散与传播不太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就应该在谣言扩散之初快速反应,尽早抢占舆论制高点,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并且要持续、反复地播报信息,使准确信息在数量上压过谣言,从而实现谣言的传播控制。

四、谣言的歪曲机制及控制策略

奥尔波特等人指出,谣言主要从“简化—强化—同化”三个方面被歪曲,即谣言的歪曲模式。[5]94将这种模式加以提炼,可以得出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失真机制。

其一是简化。公众在得知一些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谣言后,往往会对其进行简化,总是努力使信息更加简明通俗,以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得到别人更明确的理解。在“抢盐事件”中,如“碘化钾药片能使甲状腺发生饱和,防止对放射性碘的吸收”的新闻,简化为“加碘食盐能防辐射”,进而简化为“盐能防辐射”。又如“某些地区居民抢购加碘食盐,部分超市加碘食盐脱销”的消息,简化为“盐已被抢完”等。其二是强化。当多次接收到同一谣言时,谣言的可信度就会大大增强,在网络中尤其如此。当网民在不同网站、不同论坛、不同聊天工具、不同的“好友”和“群”里看到同一条信息时,网民常常会本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关切的部分进行转载发布。其三是同化。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发布后会被不同数量的人接收到。即便是同一条信息,“转播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细节或详情,以使故事更加连贯、合理、圆满,这时谣言也就被歪曲了。

基于以上对谣言歪曲机制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控制谣言:

(一)简化和同化都是个人对谣言的理解所致,是属于“转播”过程中表述上的歪曲而导致的失真,要彻底阻止是不可能的。但当谣言进行简化和同化歪曲传播后,如果谣言预警与监控机构能够及时公布谣言歪曲的事实,将谣言歪曲的过程进行多渠道、持续性地公开发布,也能防止谣言更大程度的歪曲和更广范围的扩散。

(二)由于强化歪曲的过程更多的是基于大众的一种趋同心理,因此,如前在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策略中所述,可以采取多渠道、反复、及时地发布大量辟谣信息的办法,使大众在趋同心理下倾向于媒体所发布的准确、权威信息,从而遏制谣言的恶化和进一步扩散。

[注释]

① 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对自媒体(We Media)下的定义是: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岩. 风险社会新探[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3.

[2] 群体性事件敲响警钟(2)[EB/OL].[2011-04-09].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90104/17005712255.shtml.

[3]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 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百度百科:群体性突发事件[EB/OL].[2011-04-09]. http://baike.baidu.com/view/1772334.htm.

[5] 奥尔波特. 谣言心理学[M]. 刘水平,梁元元,黄鹏,译.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6] 周婵婵.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J]. 新闻爱好者,2009(10): 47.

猜你喜欢
群体性谣言突发事件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谣言大揭秘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突发事件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