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党,夏卫芳
(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泰州,225300)
手术后伤口愈合不良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对此类感染性伤口过去一直使用常规的干性敷料换药,使换药频率高,伤口愈合时间长,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且换药时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文献报道[1]伤口护理中应用湿性敷料可缩短伤口愈合时间。近年来本院普外科在处理腹部感染伤口中,采用了藻酸盐敷料与传统纱布敷料相比较,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2008年8月~2010年4月,本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伤口感染的8例,另有2例从其他医院转入,均为腹部伤口。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12~65岁,平均42岁;伤口大小4 cm×8 cm 1例,3 cm×5 cm 6例,2 cm×3 cm 3例,均有腔隙,最深伤口达4 cm。
将10例感染伤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例,2组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创面及腔隙,以藻酸盐敷料填充腔隙,早期渗液多时,用康惠尔泡沫贴覆盖伤口,根据泡沫贴表面潮湿程度(一般泡沫贴中心部位潮湿超过2/3时)2~3 d更换1次[2],待渗液减少后,以溃疡帖覆盖,直至肉芽组织接近与皮肤相平时,直接用水胶体敷料溃疡贴或透明贴覆盖,直至伤口愈合。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方法换药,即用碘伏溶液棉球清洗伤口及腔隙,再用碘伏纱条填塞腔隙,以纱布覆盖伤口,根据渗液情况,外层加盖棉垫,早期更换1~2次/d,待渗液减少,逐渐减少换药次数,隔日或者更长时间。
伤口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比较:观察组伤口愈合时间为7~12 d,对照组为10~18 d,观察组平均缩短5 d。伤口愈合标准是伤口肉芽组织与皮肤相平,有上皮组织形成。观察组换药次数为4~7次,对照组为 10~17次,观察组平均减少8次。
自1962年Winter博士等发现有水泡的伤口比水泡破裂的伤口愈合的速度快,而且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猪的伤口表面,其上皮化增加1倍之后,湿性伤口愈合理论迅速发展,新型伤口密闭性敷料已广应用于化疗后静脉炎、烧伤、大面积压疮及难治性溃疡的治疗[3],且疗效满意。本科自2008年以来,将此类敷料应用于术后感染伤口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藻酸盐敷料是棕藻中提炼出的藻蛋白酸,是一种类纤维素的不溶解多糖[4],在制作过程中被转换成一种钙盐,在与创面渗液接触时,能通过离子间交换,使不溶解性藻酸盐钙变为可溶性藻酸钠,并释放出钙,具有极强的吸收性,能吸收相当与自身重量20倍的液体,这保证了伤口湿性愈合环境,延长换药时间,同时使伤口内的坏死组织自溶,藻酸盐中的钙离子在伤口表面形成一层网状凝胶有助于促进止血[5]。泡沫贴及溃疡贴等是水胶体敷料,水胶体敷料可吸收少量的渗出,为伤口提供湿润的环境,加速上皮细胞的移行[6]。
常规伤口换药方法通常采用数层纱布敷料覆盖伤口,纱布吸收渗液有一定的限度,纱布潮湿后即需换药,换药次数频繁。渗液多时,如未及时更换会污染被服,病原体易通过,加重伤口感染,敷料纤维易脱落,造成异物反应,影响伤口愈合。创面肉芽组织易长入敷料的洞眼中,换药时因牵拉撕裂引起疼痛,揭撕纱布对创面造成反复撕裂导致新形成的肉芽组织损伤。大量试验证明,碘伏对新生肉芽组织具有强烈的刺激及杀伤作用,不利于伤口的愈合[7]。
现代伤口护理理论还认为,伤口是局部的,但影响是身心整体的,适度的心理应激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但若心理反应过于强烈,则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伤口处理,能促进伤口愈合。营养在伤口愈合中也起到关键性作用。蛋白质缺乏可减慢新生血管形成、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同时影响吞噬细胞功能,降低免疫力,组织修复缓慢,伤口不易愈合;维生素缺乏(主要是B族和C族)可影响伤口的愈合。因此,在伤口处理的同时,要注重患者的身心整体护理及营养的支持。
[1] 蒋琪霞,耿广莉,蒋 菁,等.伤口护理的方法及其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35.
[2] 袁 蓉.水胶体敷料治疗糖尿病压疮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4(2):33.
[3] 张焕君.藻酸盐敷料用于鼻腔鼻窦术后填塞[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54.
[4] 方 毅.康惠尔藻酸盐敷料在慢性伤口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26(10):25.
[5] 黄凯如,钟建华.新型敷料与伤口愈合[J].医疗设备,2005,18(2):29.
[6] 胡爱玲,邓云珍,戴 平,等.慢性伤口护理的误区[J].护理进修杂志,2003,18(2):178.
[7] 贡赤宇,陈 壁.创面敷料的研究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98,14(0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