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娟,江 莹,於恩桥,杨小华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 215000
器官/腔隙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胃肠道和肝胰胆管肿瘤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手术失败和住院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1]。器官/腔隙SSI 主要包括吻合口瘘、胰瘘、胆管瘘和腹腔内脓肿,不考虑远程感染,如肺炎、胆管炎、肾盂肾炎等[2]。既往也有研究探讨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但以术前指标居多,如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全身状态(ASA-PS)、病人共病情况、是否存在污染程序、手术时间和术中生命体征变化等,诊断效能不甚理想[3]。由于手术可能改变机体内环境,故术后指标可能较术前更具预测价值。也有研究者采用术后C 反应蛋白(CRP)浓度升高峰值预测器官/腔隙SSI 发生,但其临床推广应用受限[4]。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择期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器官/腔隙SSI 的发生率,筛选临床危险因素,分析术后最佳监测时间,并构建了定量风险预测模型,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 年10 月—2020 年10 月入我院择期行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手术的982 例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符合肿瘤病理诊断和手术切除指证;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腹腔镜中转开腹,或者中途放弃治疗;②原发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营养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照7∶3 比例将病人随机分为模型组(687 例)和验证组(295 例)。
1.2 资料收集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医疗数据库提取病人临床资料及术后3 d 的生化指标,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类型(胃肠/肝胰胆管)、腹腔镜术、Clavien-Dindo 2 级及以上器官/腔隙SSI(包括吻合口瘘、胰瘘、胆管瘘和腹腔内脓肿)发生率和发生时间、ASA-PS 等级、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和引流时间;生化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血肌酐、CRP 和平均体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中的逐步后退法进行危险因素筛选,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 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筛选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R 3.6.0 软件rms 程序包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预测SSI 发生的效能,采用ROC 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区分度评价,采用Hosmer-Lemeshow 校验进行一致性评价。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模型组和验证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模型组和验证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病人器官/腔隙SSI 发生情况 982 例病人中有94 例发生器官/腔隙SSI(9.6%),其中,模型组69 例发生器官/腔隙SSI,验证组25 例发生器官/腔隙SSI。94 例病人器官/腔隙SSI 发生时间为术后4~9 d,中位时间为术后第6 天。
2.3 模型组中SSI 组和无SSI 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将模型组中发生器官/腔隙SSI 的69 例病人设为SSI 组,未发生器官/腔隙SSI 的618 例病人设为无SSI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模型组中SSI 组和无SSI 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4 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器官/腔隙SSI 为因变量,以模型组中SSI 组和无SSI 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P<0.1 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2.1×109/L、NLR≥4.0、总胆红素≥136.2 μmol/L、CRP≥13.5 mg/L 和平均体温≥38.0 ℃是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见表4。
表3 变量赋值方式
表4 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5 列线图的构建及验证 对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定量赋值,建立列线图模型,若病人白细胞计数为20×109/L,NLR为5,总胆红素为150 μmol/L,CRP 为15 mg/L,平均体温为38 ℃,各项分数分别为37 分、58 分、49 分、40 分和32 分,总分即216 分,该病人发生SSI 的风险>80%。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见图1。根据器官/腔隙SSI 实际发生率对模型和验证组进行校准,见图2、图3。
图1 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
图2 模型预测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校准曲线
图3 验证组预测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校准曲线
2.6 列线图预测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效能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模型组中预测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AUC 为0.754[95%CI(0.642,0.845),P<0.001],灵敏度为93.55%,特异度为52.17%,Hosmer-Lemeshow 模型显示χ2=6.993,P=0.072,提示模型拟合度较好;在验证组中预测SSI 发生的AUC为0.708[95%CI(0.593,0.806),P<0.001],灵敏度为77.42%,特异度为58.70%,Hosmer-Lemeshow 模型显示χ2=6.111,P=0.737,提示模型拟合度较好。见图4。
图4 ROC 分析列线图模型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预测SSI 发生的准确性
根据临床易获得的资料早期识别器官/腔隙SSI高危病人,并早期进行针对性治疗以预防器官/腔隙SSI 发生或降低器官/腔隙SSI 发生率,对改善手术效果和康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择期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器官/腔隙SSI 发生率为9.6%,发生时间为术后4~9 d,中位时间为术后第6天。故建议采用术后第3 天生化指标预测器官/腔隙SSI 的发生,预计可提早12~24 h 影像学确诊器官/腔隙SSI,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5-6]。
模型组中SSI 组和无SSI 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模型组的SSI 病人白细胞计数≥12.1×109/L的比例、NLR≥4.0 的比例、ALT 水平、总胆红素≥136.2 μmol/L 的比例、血肌酐浓度、CRP≥13.5 mg/L的比例及平均体温≥38.0 ℃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无SSI病人(P<0.05)。提示术后第3 天发生器官/腔隙SSI的病人多项生化指标可出现显著变化[7]。白细胞计数、NLR、CRP 和平均体温是反映机体感染和炎症反应的较灵敏指标[8],其中,NLR 可能较白细胞计数的诊断效能更强,感染早期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分型表达升高,同时淋巴细胞表型受到抑制,也是感染扩散的重要发生机制[9-10]。CRP 升高时间和峰值水平与机体内环境紊乱,尤其是炎症瀑布样反应呈现较好的一致性[11-12]。已有研究提示,术后CRP 水平高于10 mg/L诊断感染的特异度为64%,灵敏度为69%[13]。食管癌切除术后CRP 持续升高诊断吻合口瘘的准确度为0.788[14],结直肠癌切除术后CRP>19 mg/L 诊断腹腔感染的准确度为0.82[15]。体温变化是临床最易获得的数据之一,也是病人最先感知的感染信号,通过每日监测体温并绘制体温曲线可以发现早期感染迹象[16]。ALT 和总胆红素主要反映肝胆系统损伤,本研究主要针对胃肠道和肝胰胆管癌术后病人,故ALT 和总胆红素升高主要考虑为肝胆系统感染[17-18]。血肌酐主要反映肾脏损伤,感染可导致肾脏急性缺血性损伤,表现为血肌酐浓度升高[19]。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12.1×109/L、NLR≥4.0、总胆红素≥136.2 μmol/L、CRP≥13.5 mg/L 和平均体温≥38.0 ℃是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将以上危险因素进行定量赋值,建立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在模型组和验证组中预测SSI 发生的AUC 分别为0.754 和0.708(P<0.05)。提示该模型满足了临床要求,模型中选择的指标在临床较易获得,根据预测结果可以制定早期临床干预方案,有助于促进病人早期康复,早日出院[20-21]。
胃肠道或肝胰胆管癌术后器官/腔隙SSI 发生时间为术后4~9 d,建议选择术后第3 天检测血生化;白细胞计数、NLR、总胆红素、CRP 和平均体温是器官/腔隙SSI 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器官/腔隙SSI 发生有较高准确度。该研究的局限性为研究是基于单中心的回顾性分析,缺乏外部验证结果;尽管筛选了5 个定量数据,但仍可能遗漏某些重要指标;术后器官/腔隙SSI 发生例数有限,可能影响回归分析的准确性;该研究没有对具体肿瘤类型进行详细分析,因此,在临床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病人预测效能还有待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