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志
(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台湾高雄)
传统节日与生命教育研究
黄有志
(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台湾高雄)
通过介绍一年当中的传统节日,阐述其与生命中每一个特定成长阶段的相关性,不仅能够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理解传统节庆的意义,而且能够从中体悟到节庆与生命教育之连结。对我国固有之传统文化价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白生命成长过程在传统节日中的传承意义,从而使生命更充实圆满。
生命教育;传统节日;庆典;节令
传统节日是一年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从这个节点与自然时序进展的观察发现,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和自然变化往往交织在一起。这种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现象,就是中国人“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事实上,一年四时正如人的一生,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四季变化的奇妙,也让我们体会生命的波折起伏与精彩丰盈。因此,传统节日若能赋予生命教育的意义,既是对悠久文化理念的继承,同时也具有显而易见的现实意义。这种与个人生命成长体验有着深刻关联的传统节日,不仅教会我们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更能唤起我们对生命本身的深刻省思,检视自己人生的每一个成长阶段。
每一个节日犹如生命“体检表”的每一个项目,这种生命的“体检表”,能引领我们更贴近生活与生命的本质。因此,当我们欢度每一个传统节日,不仅能让我们重温传统文化价值,了解生命成长过程在传统节日中的传承意义,并且也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体验生活中的丰富精彩,从而使我们的生命更充实圆满。
农业时代的中国人生活在依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安排所形成的时间框架之中,传统的主要节日体系,也是依据农耕历法及二十四节气等,设计、编排成各种年节、庆典和仪式。虽然近百年来,传统节日体系承受时代潮流和社会变迁的冲击,不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传统节日,却依然在华人社会中流传不辍。分析其中原委,乃因这些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意义与哲理。
1.生活就是文化
传统节日的重要特质之一,就是建构了一个社会大众能够共同体验的生命价值,其意义主要在追求群体生命的平安与幸福。[1]200-205
现实生活中,一些节日事实上源自“恶日”,“节”与“劫”是节气转换时对人有所不利,也被视为“邪魔”作祟的结果。古人希望利用仪式趋吉避凶,威胁生命的“恶日”一旦被大家所共认,则相关的求福禳灾仪式也就自然地流传下来,久而久之,演变为族群以驱魔禳灾为目的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命观。传统节庆中的除夕、端午、中元、重阳等节日,都具有趋吉避凶与除恶的功能,在这些节日中,人们惯常以画门神、挂艾草、放爆竹、唱傩戏、驾龙舟送瘟神、普渡孤魂野鬼、或登高山以避邪气。
传统节日可以宣泄情感、慰藉心灵、构筑希望、启发未来,更可以增强人与人情感的交流、强化个人身分的认同,增进人对群体的凝聚力。而对于族群而言,传统节日则是一个族群重要的文化载体,代表一个族群的精神,展现一个族群的风格,反映一个族群的价值,也具体表达一个族群追求的愿景,促成了族群群体的认同。
“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族群中所有成员亲身的参与,并从中体会对生活与生命的热爱,[2]140-143不能与日常生活脱节。
2.和谐的节日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承必须对当下时空环境具有意义,脱离了与当下时空环境的联系与互动,或脱离了平常的生活运作,传统节日必定走入历史。因此,传统节日必须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我国传统节日乃忠实反映传统社会人们的季节感和生活节奏,所以必定和当时的历法、宗教、宇宙观以及农耕活动密切相关。经过漫长历史的演进与推移,传统节日逐渐与农业耕作和自然季节完美结合。因此传统节日历来被称为“岁时节日”。“岁时”源于古代的历法,“节日”则源于季节气候。
为了配合节庆和气候的变化,转型发展出许多节日,以各种不同的庆祝或仪式来增进群体生活情趣。因此,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反映出中国人自古对大自然规律运作的了悟,并将此了悟的意义配合文化特色,将之融入平时的日常生活当中。
中国人特有的讲求天人合一的生命观,是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本文研究观点之所在。中国传统节庆系配合传统农业社会整个生活与工作的节奏来安排,具有祈福、消灾、天人合一、团圆聚会的性质。尽管时代的巨轮永不停歇向前奔驰,但是传统节日却历久弥新,其奥秘就在于传统节日表现了生命自然的循环律动。
中国人对全年传统节日的安排,恰巧可以比拟成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过程,如此将自然与人文两相合一,具体表现天人合一的精神。建构生命教育与传统节日的互动关系,诠释生生不息的圆满生命。
1.春节(萌芽)——生命的更新(一元复始,代表生命的新生)。
2.元宵(生长)——生命的方向(灯节代表光明,为人应走正路)。
3.清明(发展)——生命的传承(慎终追远,吃果子拜树头)。
4.端午(茁壮)——生命的保健(艾草、雄黄与划龙舟,季节的保健)。
5.七夕(成熟)——生命的爱情(夫妇的情爱,有了爱的结晶)。
6.中元(开花)——生命的价值(为弱势族群伸张正义,普渡众生)。
7.中秋(结果)——生命的光辉(合家团圆赏月,享受生活的艺术)。
8.重阳(深耕)——生命的危机(重阳登高,代表高龄退休的危机因应)。
9.冬至(播种)——生命的转机(天道始在冬至,生命的危机正是生命转机)。
10.除夕(孕育)——生命的圆满(回顾一生是否尽责任,能否生无悔死不憾)。
传统节日虽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但却代表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命观。中国古代“春节”最早是指春天的节序,基本上和春季一词同义,后来才专指农历年的元旦。在农业社会里,对于物质生产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天时”,“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正是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先人们的生活,基本上遵循着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这样的生活时间框架,深深影响中国人对生命的看法。传统中国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对中国人而言,感恩祭祖是中国人每个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
中国长期以农立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大多和农事季节有关。每一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生命的颂歌,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同时人们在节日活动中,不断地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亲切,感激自然的恩赐,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而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透过生命教育协助年轻人了解它、接受它、喜爱它,并从欢乐的节日活动中,懂得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更能以继承我们传统的文化瑰宝为荣。[3]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耕作,古时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民俗学家研究指出,节日从“节”字来看,有个“竹”字头,原意是指“竹节”。后来从竹节引伸至段落之意,最早古人是以廿四个节气为“节日”,也就是说,按照气候变化,把一年分成廿四段,每段即一节。这个段落之日的“节”与现今所说的“节日”在意义上稍有出入。[4]78
所谓廿四节,古人是按天气变化情况,把五天叫一个“候”,这是古人经过对农时的周密测算,觉得三个“候”为二节较为恰当,亦即半个月一个段落之日,即一个节气,因此,一年有廿四个节气。
廿四节气是农时段落日,将之分成了半月一个大段落,并与祖先祭祀同时举行,这就是后来形成的传统八个大的节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将廿四节气与八大节日结合起来,就是所谓“岁时节日”。[5]3-6
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们逐步体悟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为了配合节庆和气候的变化,一方面慰劳经年辛劳的农事生活,一方面也为调剂单调的农事生活,先人就根据农事的律动与气候节气转换发展出许多节日,以各种不同的庆祝方式或纪念仪式来增进群体生活的情趣。[6]1-2
由此可知,传统节日与天、地、日、月的节奏交合,也与大自然四时变化息息相关。节日具体实现了“人”与“自然”节奏合一的自然观。[7]76-78
1.春节的意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春节是传统节日中最重要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节日。春节正值农历正月初一,因离立春很近,故称为春节。左传曰:“立春为启”意谓一年的开始。“启”蕴含着无限生机的意思;“立春”是农历廿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代表春天的到来,一切有创造性的活动都随之展开。
春节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即含有极为深刻的除旧布新意义,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分析,春节代表生命的更新。春节时正是大地回春,春和景明,一片生机重现,正是大自然慈悲无尽、恩泽普施的表现。[1]133-141
2.春节与生命教育:营造丰盛人生
春节有如生命的更新,使我们的一生都能保有一份挥开痛苦、忘记失落,而迎向欢乐与希望的力量。春节对生命意义而言,有如萌芽一个新的生命,充满欣欣向荣的气象。
春节对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启发在于生命管理,即体认生命的无常,珍惜人生的每分每秒,凡事全力以赴,心中就没有悔恨,只有欢喜,这是生命管理的根本意义之所在。生命管理,重要的就是营造一个有意义又丰盈的人生。
(1)积极欢喜的生命
生命管理要诀首先要有“光明的思考”。人生的质量的关键,并不取决于人生际遇的如意或不如意,而是取决于个人是否拥有光明思考的生活习惯。生活会因光明的思考变得积极而有信心,有了这样的心境之后,怎么生活都会欢喜,这就是生命管理的根本目的。
生命管理的第二个要诀是“精致规划”。将一些容易疏忽、遗忘或必须谨慎专心的事务记录下来。我们往往因为对琐碎事务的疏忽或拖延处理,而造成许多不愉快与烦恼。如果可以采用精致的规划,将生活分成常态性与非常态性两类,就可以思考如何用很短的时间来完成常态性与非常态性的工作。
生命管理的第三个要诀是立刻执行。生活中最容易引起烦恼的就是拖延,拖延常使人错失时机,而造成无可弥补的遗憾,解决的方法就是面对事情能够立刻执行,使自己不受烦恼缠身。
生命管理的最后一个要诀是分享喜乐与爱。生命本身是互动的,唯有能敞开心怀,以柔软、圆融的身段,尊重他人的感受,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将喜悦和智慧与他人一起分享,共同营造一个快乐的生活环境。
(2)从希望光明处起步
每年的春节,犹如一个新生命的萌芽,用珍惜感恩的心与每天的人、事、物相遇,用真挚的情与成熟的爱表达感谢,这是春节真正的意涵,也是生命更新的最佳诠释与实践。对生命教育而言,我们正好可利用这个万物更新的时刻,检讨过去一年的得失,并根据生命管理的要诀,拟订新一年的计划,迎向新生的生命。
1.元宵的意义:中国人嘉年华之夜
正月十五闹元宵,正道出了元宵节晚上的欢欣、热闹,可说是中国人的“嘉年华”之夜。每年的盐水烽炮、台东迎寒单爷和平溪放天灯,都是在台湾有名的元宵活动。元宵灯节,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添丁”与“添灯”谐音,隐含传宗接代之意,代表着灯火相传精神,故元宵节又称“灯节”。
江帆和刘珊珊相约互补情感课。白天,他们一起逛超市买菜做饭,寻找对方的优点赞美;晚上,他们一起在广场上跳起了交际舞;傍晚分手后,他俩经常给对方打电话表示关心。电话里,刘珊珊深有感触地说:“被人关心的感觉,真不错。”江帆调侃:“我继续努力,争取做个好丈夫!”电话这边,刘珊珊羞得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了。
2.元宵与生命教育:照亮生命方向
元宵节为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中的大节。正月十五日之后的开学仪式,在私塾会为小孩点灯,象征前途光明,逐渐发展成为灯节。元宵代表生命生长的阶段,藉助灯的亮光,照亮生命的方向,让生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1)生命要有价值
生命的价值,最重要是能了解自我。可透过下列几个方式:首先是生活中的回馈,若能细心留意别人的回馈,将有助于对自我的了解;其次是客观的心理测验,经由专业人员的施测、解释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兴趣、能力及潜能;最后是习惯的独处静思,探究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思想与感受,发现自己的需求、价值与目标。
生命要有价值,也需透过生命经营的方式,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当深信自己的生命有价值、有意义,就会拥有希望,无论遇到任何的挫折、打击,都可以慢慢地熬过来,调适新的心情,面对艰难的环境和挑战。让自己生活得快乐自在,这是生命经营重要的前提。学习为自己保留成长的空间,同时懂得尊重关怀别人,为社会服务奉献。[8]
(2)使生命发光发热
海伦凯勒:“面对阳光,永远看不到阴影。”积极的人生观,能为自己做好生命经营,并具备无常的概念。许多人认为无常是一种消极的观念,事实上正好相反。当我们能认清无常的事实并接纳它,对于宇宙人生的种种现象就易释怀,并且正因为无常,所以更要精进和准备。
元宵灯节在生命教育上,是透过灯节灯的象征意义,让每个人都能在生命生长的过程中了解自我。
清明节也称为民族扫墓节,这天国人不仅要祭拜祖先,也要前往已故亲人的陵墓上坟或扫墓,以表达慎终追远的孝道。在清明扫墓的礼俗中,古与今、生与死、祖先与子孙,似乎彼此融贯在一起,其间的相互结合不仅自然亲切,而且深合人情。在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一个人的生命是贯穿过去、现在与未来,此即薪尽火传的道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追远的意义,将个人小我安命于族群大我之绵延中,生命的价值乃彰显在生命的传承之中。
2.清明与生命教育:生命传承与连结源头
(1)生命传承与连结源头
中国人借着清明节扫墓祭祖,凸显出中国人代代之间相互提携、相生相养的伦理亲情,使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和最高的智慧凝聚在一起。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情感,并消解了人间一切相争相抗的矛盾。所以说中国人的清明节有其很深刻的人文意涵与生死哲学。尤其是生命的传承,这点在成年礼表现无遗。[9]
成年礼赋予社群的年轻成员成年人的地位,年轻成员在接受青春期礼仪之后,就获得完全的成人角色,在个体及社会两方面皆拥有更明确的地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被清楚规范,使个人不会有紧张或冲突感,能开始成家立业,同时达成社会与文化传承的目的。
由此可知,“成年”的定义,并不是年龄的累积,而是能负责、肯担当、知奉献、除恶习、去放逸,并有喜悦的祝祷仪式,体认成人的真正意义,进而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换言之,清明节透过扫墓祭祖的仪式,告诉下一代自己从何而来,要往何处而去,同时自己应承担何种人生的责任,才能对列祖列宗有所交代,也让下一代深切体会,上一代对自己的殷殷期许,更能清楚了解自己,在家族系统中所代表的价值与意义。
生命的丰盛在于传承与连结源头。让生命有限变为全有的关键,在于必须连结于生命的源头,就像葡萄树的树枝,一定要连结在葡萄树根之上,才拥有丰盛的生命。了解生命传承的意义与重要性,学习尊重生命与生命传承,才能活出自我。
(2)生的自然终点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会用繁衍方式来发展延续下去;不过,生命是要依存精神的支撑,才会在无限的时光中把有限的生命传承下去。在清明扫墓的祭祖过程与仪式中了解生命传承的真意,体会面对死亡的意义与价值,了解生死不能二分,死并不是意外,而是本属于人的一种可能、一种必然。
生死原本就是一体,死是生的自然终点,所以没有理由排斥死,如果没有死亡相随,人生想要划上圆满的句点,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应坦然接纳死,同时肯定死为生的一环,不是一切的毁灭。健康的生死观是不以生喜、不以死悲。透过清明节的生命教育,使下一代深切体认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无常,应好好把握现在,让生命得以顺利发展,接纳死亡是生命的一环,并勇敢迎向生命中的各种严苛磨练与挑战。
总之,清明节代表中国人对生死一体的智慧与见解。清明祭祀祖先,所表达出中国人传统对于生命的看法。从表面看,祭祀祖先是追思过去,实质上却是保证未来子孙的永续。所以,清明节所着重的,就是生命的传承。
1.端午的意义:保健与养生
端午节时值夏季,又逢多雨季节,各种毒虫病毒容易滋生传布,是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因此端午节的由来,可追溯为驱邪避恶,以求身心的平安,该日又有以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1]154-155
在端午节期间,古人以小区集体行动的方式,进行洒雄黄粉等各种公共卫生与防疫的活动,将之视为全民保健与养生、护生的重要节日。从生命教育的眼光看来,端午节就是传统的全民防疫节。除了唤起全民一起重视防疫工作,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之外,更要注重小区公共卫生与个人的身心保健,这是传统端午节赋予现代生命教育最佳的诠释,代表生命的茁壮。
2.端午与生命教育:不畏挫折的生命力
从生命教育的观点观察,端午节蕴含深刻的意义。众所周知,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史籍记载,屈原先是遭人毁谤,后又被放逐,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时人曾为文批评屈原的行事风格,认为屈原若能有圆熟顺畅的沟通能力,极可能避免国家灭亡的命运。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来看,端午节教导我们必须避免重蹈屈原的历史悲剧,培养自己与同僚、上司相处的能力,娴熟人际沟通的要领与技巧,以及面对各种挑战的自我调适能力;同时身处逆境也不要怨天尤人,更不必感到怀才不遇而怀忧丧志,甚至采取极端的自我了断,而是应养成圆熟流畅的沟通能力,与不畏挫折的环境适应能力。
(1)圆融的沟通力
人际互动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对话,对话的过程常能促进双方的了解,却也时常因彼此对话有误解而发生误会。在与人际互动时,应避免逞口舌之快,遵守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圆融待人接物原则,学习培养挫折容忍力与情绪忍受力,懂得自我调适人际间的挫败,并不断自我激励。在与人对话时,也要保持理直气和的态度,即使有理,也必须注意对方的感受,委婉沟通,毕竟每个人都有自我尊严的需求。
(2)勇敢接受无常
当我们借着端午节纪念屈原,同时也要严肃思考屈原投江自杀在生命教育上的意义。2005年台湾约有四千人死于自杀,每两小时三分钟就有一人自杀死亡。针对自杀者复杂、矛盾又脆弱的心理,生命教育应从认知层面着手,其中无常观念是自杀防治的良方。
“无常”是积极、有智慧的观念,不管人世间或自然界,任何现象都是一体两面,勇敢的接受无常,迎接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自杀是一种杀生的行为,我们要认清人遭遇到的痛苦与困境,都具有无常的本质,痛苦会改变,困境也有机会突破。所以,若心中升起自杀的念头时,不要马上作出决定,先让心冷静一下,寻求心灵真正的宁静。
1.七夕的意义:美丽的爱情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中国的七夕节,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因牛郎织女一年一会的故事,成为中国所有节令礼俗中,最富罗曼蒂克的传统节日。往昔的婚姻关系中,因丈夫到外地为官、经商、赶考,乃至连年征战,独留妻子在家操持家务,不少夫妇无法时常相见,也难以彼此扶持、白首偕老。如果传说与神话乃是人类社会心理与现实环境的投射反应,则中国传统男女间的爱情、夫妇间的情义,其结果往往是令彼此无奈与悲伤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也许正是传统爱情关系的反映。[1]160-163
2.七夕与生命教育:真正的爱是疼惜
就生命教育来说,七夕教导人们在生命历程中追求健康美满的爱情。两性对爱情认知的态度不同,爱情一定会产生挫折。但生命中的爱情挫折不应该转变成恨,因为真正的爱是疼惜,希望对方真的快乐,而不会是恨。因此,对爱情挫折应表现坦然态度,让已经分手的情人也能成为朋友,就算不能把对方当成朋友,也可以把这段曾经美丽过的恋情深植在回忆中,成为一种永恒的温馨与甜蜜。
爱情的真正目的,乃是促使男女双方在相互的接纳中完成自我,也完成对方。就心理学来说,爱情的本质内涵包括,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与许诺(commitment)三个主要的要素。
“爱情”具有很深的含意,“爱”字收藏一颗完整的心,代表疼惜;“情”字依靠一颗站着的心,不仅代表陪伴,同时也代表时时能倾听对方的心声、体会对方的感觉。长此以往,夫妻相爱不仅是一种感觉,而是深觉彼此同心,很默契。
七夕是一个认识“生命的爱情”的重要传统节日。婚姻专家也指出,幸福的婚姻是维系家庭运作的重要基石,它是爱情理想的归宿,成为培养爱心与健全个体的沃土,让许多家庭得以诞生,也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滋润而欢喜,庆幸彼此拥有生命的爱情。
1.中元的意义:人鬼和谐,感恩尽孝
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是一年之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台湾地区早期先民胼手胝足开荒垦殖,生命受到天灾威胁,成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亡魂,均为民间特别需要祭祀超渡的对象。为了祈求社会的平安,民间始有中元普渡众生的宗教活动,而其中针对孤魂野鬼的仪节,最具民俗节庆的特色,如基隆的放水灯、宜兰的抢孤及台北县的现代普渡祭。
中元普渡的礼俗,主要在强调人与人、人与鬼、乃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而且包括有感恩尽孝的内在意义,逐渐由超渡亡魂,转而为追寻人间的慈悲、敬重与义理,同时也表现对现世的关怀。
2.中元与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慈悲心怀
传统宰杀牲畜的祭典方式,近几年已改由花卉业者制作花水果、花饼干与花糖果,代替传统的大鱼大肉,以不杀生方式来祭祀,表达中元节尊重生命的慈悲心怀。中元普渡烧纸钱往往造成空气污染、影响环境质量,同时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某些地区乃改以花代香主祭,且有不少县市政府致力推动纸钱集中焚烧政策。近年则更进一步,将中元节祭祀准备烧金的钱,捐给公益团体做善事,这种结合环保观念和民间信仰,更兼顾关怀弱势族群的行为,正是中元节表达对生命尊重与发挥生命价值的最佳写照。
(1)打破禁忌,诸事皆宜
传统中元鬼月是一个禁忌特别多的月份,如禁生产、手术、婚娶与迁居,避免招来厄运。近来国人已将中元鬼月视为敬孝月、慈悲月或吉祥月,打破传统将中元鬼月视为诸事不宜的禁忌月。
站在学理的角度分析,禁忌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人类生活中的情感流露,以及人类对不可知事物的恐惧和应对。但现今社会对禁忌的了解,常只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被扭曲成为限制民众本身自在生活的仪式行为。[10]
因此,国人若能突破中元鬼月的禁忌,接受出殡日期主要取决日子的好坏,与中元鬼月并没有太大关系,就能将往生后事办理得更为周延安心,这对往生父母才是一种敬孝的具体表现,也使中元鬼月不再是充满禁忌与不吉利的月份,而是一个敬孝与吉祥的月份。
(2)破除执着,找回面目
台湾民俗信仰的核心思维来自道教思想,对死亡秉持灵魂不灭信仰,却也衍生对鬼魂极端恐惧、对死亡忌讳,形成所谓的惧鬼怕死情结。佛家的看法,鬼神世界只是现实社会中的投射,鬼是往生世界的弱势者,生前死后一样是大家的好兄弟,没有什么好怕的,也需要关爱、尊敬与悲悯。
中元节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教导国人中元鬼月戒慎恐惧,是要时时反省自己是否陷入贪、嗔、痴、慢、疑的情欲中而不自知。普渡众生在提醒世人,人活着不要尽做鬼事,应该保持心的清明,迎向智慧之路。
面对中元鬼月,民众实应扬弃各种不合宜的惧鬼禁忌,以新思维来思考人与鬼的关系,消解对死亡的困惑与恐惧,从中建构出合理的死亡观与死亡智慧,如同生命中开花的阶段创造一个智慧圆满的人生,以彰显“生命的价值”。
1.中秋的意义:感恩天地的赐与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因主要的活动围绕着月在进行,因此也称为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叫团圆节。[1]175-176
从生命教育的意义来看中秋节的起源,中秋节与农事和季节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古人在播种的时候,常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而在收成时也祭祀土地神,答谢神祇的庇佑。前者叫做“春祈”,后者叫做“秋报”。八月十五日是稻子成熟的季节,有如生命的结果阶段,在感恩天地的赐予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像中秋的皓月一般,发挥生命的光辉。
2.中秋与生命教育:生命发光发亮
以天上的月圆,来象征人间的和谐圆满,本身就深具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要能活出自我的价值。中秋节对人世间团圆美好的事物,是以月饼作为代表,一方面取其团圆之义,一方面也用来象征美丽的明月。而农业社会在秋收之后,将最好的五谷杂粮果仁制成月饼,以饼拜谢天地,表达一种感恩的心情,所以吃月饼成为中秋节重要的礼俗之一。[1]178-180
全家人团圆还有其更深一层的生命教育意涵,这是承袭农业社会感恩心情而来的意涵,即在现代社会为人子女者,在中秋节更要尊敬父母。因为,尊敬父母具有如同尊敬源流、祖上一样的意义,使子女充满感恩的情怀。若将亲子间的关系以根源及结果来比喻,则子女是结果,父母即是根源。懂得尊敬父母者,即肯定自己的源头,也能长怀一颗感恩的心,这种人一定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又知恩、感恩的人,如同生命阶段中的结果一般,拥有光明的远景与前程。
《论语》子张篇中所说:“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难免会犯错,犯错并不足惧,只要能知错能改,就能善莫大焉,如同满月一般光亮皎洁。君子,事实上就是一个自我肯定的人,追求坦荡荡的人生、不怕犯错,如同中秋之月一般,让自己生命发亮发光的人。
对君子而言,认识自我是一个人生命发光、发亮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能充分的认识自己,其所有的努力,不要只是为了符合别人的期待和理想,这样才能活出自己真正的价值。因此,只有透过自我肯定与自我成长,了解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么,个人的生命力才能得以发挥,而使生命有了圆满的结果。因此就生命教育的意义而言,中秋节又圆又亮的月亮,代表生命圆满所展现的生命的光辉。
1.重阳的意义:高龄的危机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又称为敬老节。[1]182-184人在老年阶段,因体能的衰退,容易使生活与行动带来不便,但因其保有睿智、经验与智慧,能给予年轻人莫大的启发。所以,借着重阳来敬老,自有其深远的现代意义。
从生命教育的观点来说,重阳节传统的习俗是“登高避灾”,代表生命中老年阶段时将面临生命的危机,必须采取一些因应的措施来使危机化为转机,这与中国人的人生观、哲学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从月亮的圆缺、花的开落悟出人生无常、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九在卜卦数术中,也是个由盛转衰的不吉数字,逢到九为数的年岁,其来年必多灾殃(生命危机),因此人们要居高思危,实行中庸之道。重阳节这天是个有灾厄降临的日子,而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等习俗,是一种辟邪消灾的习俗。
现代人因受医药发达之赐,年龄不断增长,平均寿命的增长,也使生命面临重大的危机,如果人们没有预先做好准备,就可能落入长寿地狱的悲剧,带来老年照护、社会福利政策等问题。因此,有必要透过生命教育一起来思考高龄化与少子化社会的危机及其因应。
2.重阳与生命教育:化解老年生命的危机
为了使老年人的生命危机扭转为生命转机,需要在年轻时就做好老年退休计划。以理财观点来说,年轻时准备一份规划得宜的人寿保险,应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因为政府所提供的国民年金并不足够,透过寿险公司的经营运作,保障退休后的老年生活,还可附加一些医疗费用保险,以因应老年医疗费用、或长期看护支出的需求。因全民健保有部分项目不给付,商业保险中的失能保险、防癌保险及长期看护保险等,对于医疗质量的提升,将有很大的帮助。
以退休年龄的观点来看,积极规划退休后的生活,也是重要的一环。现代人退休的年龄约在60至65岁左右,退休后仍有15年到20年的平均寿命,却迫使许多中年菁英提前面临老年退休问题。这些中年菁英退休之后,大都从此赋闲在家者居多,参与的活动大都只为宣泄充沛的体力,退休生活反而成为漫无目的的活动。
但以目前的民众平均健康状况以及教育条件来看,他们都还是有能力在其它方面贡献于经济、社会。社会能提供高龄退休长辈合适的工作与合理的报酬,例如以小区为单位的社会照顾工作,就是一个可以让高龄长辈退休之后能参与社会的一个明显领域,让退休老人在身心条件容许下,过更独立、有尊严与价值的老年生活,富有生命教育的意义。
总之,重阳节的生命教育意义,是要人门正视老年阶段生命所面临的危机。为了化解生命的危机,唯有预先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好周全准备,进一步能在政策引导下,促使退休的老年人仍然充满活力,而活跃在职场上。生命教育的实施与落实,使得老年人一方面得以将自己一生宝贵的人生经验,传承给年轻的一代,有如生命中深耕的阶段,使下一代发展的基础更为稳固;一方面则可以接受生命的危机的各种挑战,使老年人有了新的盼望与目标,而且也在老年阶段谱出生命中更多美丽的篇章,化解“生命的危机”。
1.冬至的意义:生命由危转安
冬至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一天。古代农耕时期,秋收冬藏,冬至时节开始享受辛勤耕耘后的悠闲,修养进补恢复体力、准备过年。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11]完成祭祀神明、祖先仪式之后,一家人团圆而食汤圆,意谓团圆、圆满,也具有取圆以达阳气之意。
一般认为,冬至后的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寒尽春来,既然是一个节气上重要的转折点,在生命教育上自然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冬至所处的时刻正是一年中冬天里最寒冷的一天,只要能经得起这一天的考验,往后的日子将会渐入佳境。当生命面对最困窘时,正是生命由危转安的重要转机,所以说是生命的转机,也可说是生命播种阶段,播下希望的种子。
2.冬至与生命教育:热情拥抱生命
近来,部份国人似乎对生命相当的轻率,只要遭遇生活上的一些挫折或不如意,就任性地的采取自杀行为。刘海若以自己本身勇敢的作为,教导国人绝对不可轻视生命,应该坦然接受生命过程的各种挑战,深刻地把握生命中的况味,并好好的珍惜难得的人生。
生命的首要意义,就是正面思考人的存在意义。深刻思考死亡不仅是自然的生活事件,也是人生必经之路,激励我们用心把握,并积极认真地度过每一天。“冬至”教会我们,面对人生的苦难应努力建立所谓不要白白痛苦的哲学。尤其,当面临生命中难以忍受的痛苦时,更要能产生一股坚强的力量和深深的盼望,好让自己克服痛苦之后,将来更知道如何去帮助深受人生苦难的人们。
冬至在生命教育上意义十分深远。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最重要一个节气,“阳”的光明与温暖,将会逐渐取代“阴”的极寒本性。因此,冬至可说是代表生命成长中深耕的阶段,也是一个协调及和谐的欢乐时刻。所以,面对人生的困境,永远不要放弃希望,此时虽是生命的危机,也正是“生命的转机”。
1.除夕的意义:终结与新生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若遇小月则是廿九日)一般称为除夕,也称为除夜、岁除,意思为“旧岁至此夕而除,明旦且换新岁”。由于这一天为新、旧年的交接,人们有在新年庆祝丰收、迎接新岁的民间风俗,因此是所有的节庆中最繁忙的一日。
从传统节日与生命教育的观点来看,一年犹如人的一生,除夕代表人生到了终点,亦是代表孕育新生命的起点。如同周而复始的四季,随着春夏秋冬而流转,形成一个循环的圆,造就一个圆满的生命。除夕,从生命的角度分析,就像一个个圆满的句号,把每个人的生命划分成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希望每一段落里,都有精彩丰富的内容,如此除夕时节回首过往一年的往事,别有一番风味。
面对新的一年即将来临,除夕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将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除夕本身虽然看似生命的终结、生命的尾声,但生命是如此的奥妙,生命的终结,往往又是开启新生序幕的关键时刻,可以说是生命孕育的阶段。
2.除夕与生命教育:掌握无常的生命
想缔建圆满的生命,就必须先做好生命管理。因为人生无常,生老病死就像自然界万物的兴起或凋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能欢喜庆贺新生儿的到来,也能很坦然地面对死亡,有生必有死,这正是生死互融的道理。
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常与意外,常使人无法预料或因无法善终,而不能缔建一个圆满的生命,完满地为自己划下人生的句点。因此,佛家称死亡为“无常”,唯有做好准备,才不致在无常到来的时候,带给亡者与生者无限的恐惧、慌乱与不安。故人们应将死亡放在生活中,事先做好生命计划,对身后事做好规划与准备,才能让生命无所憾恨,这即是生命管理的源由。
人活着,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创造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等待着看生命会发生什么。因此,我们需要生命管理,来引导我们掌握自己无常的生命。生命管理最重要的部分,一方面规避生命可能遭遇的风险,做好妥适避险的规划;另一方面体认生命的无常,做好随时可能辞世的准备,以无惧无忧的态度,随时接受死亡的来临,做到:生命无常,因此有备;因为有备,所以从容以对。[4]83-85
生命管理的核心理念,就是突破对死亡的恐惧,为自己安排一个如意自在的人生,培养潇洒自如的生命态度。生命远比我们所想象的短暂,当看清死亡的真面目时,我们就有能力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勇于承担生命的责任。
传统中国根据农耕历法,搭配二十四节气与月朔、月望的星辰变化,遂形成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十个重要的传统节庆,千年以来在华人社会中流传不辍,成为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风俗民情。[1]202-204
我国传统节日传承着先人的智慧,也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理念。节日是一种独特的时间,将人们从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分隔出来,使大家共度某一特殊的时光。周而复始的节日,成为人们划分时间段落的特定方式,人们依据节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久而久之,节日就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调剂着人们的生活。通过节日,人们可以重温传统,了解文化在节日中的传承,从而使生命更为充实圆满。[12]
传统节日提醒我们,一年犹如人的一生,每个传统节日,代表着生命每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在此生命成长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必须把握时机,虚心地让自己的心沉静下,关照自己生命的本质,并做一番检讨与省思。这不但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一种表现,更代表知道如何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1]黄有志.社会变迁与传统礼俗[M].台北:幼狮文化,1991.
[2]Yehudah Z.Barton.Days of Celebration.Days of Inspiration:The Festivals in Our Lives[M].Newyork:Targum Press,Inc.2006.
[3]何福田.生命教育[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5-9.
[4]黄有志.春节 -生命的更新[J].百世教育,2007(3).
[5]李秀娥.台湾民俗节庆:岁时节的民俗意涵与祭祀文化[M].台中:晨星出版社,2004.
[6]李露露.中国节——图说民间传统节日[M].台北:台湾麦克出版社,2007.
[7]黄有志.做自己生命的主人[J].百世教育,2008(1):76 -78.
[8]黄有志.元宵 -生命的方向[J].百世教育,2007(4):83-85.
[9]黄有志.清明 -生命的传承[J].百世教育,2007(5):78-80.
[10]萧达雄.台澎地区礼俗禁忌论说[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3:1-5.
[11]郭璧如.中国节日故事[M].台北:企鹅出版社,2002:56-78.
[12]Sing Chi,Qi Xing.Folk Customs at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88:25.
Studies on Life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HUANG You-zhi
(Center of General Education,Gaoxiong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of Taiwan,Gaoxiong,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ound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and every specific growth phase of one’s life by introducing the festivals in a year so as to help not only to gain some knowledge of fraditional festivals but also to realize the link between festivals and life education.By so doing,we can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ent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significance of life’s growth phases i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order to make our life more full and perfect.
life education;traditional festivals;celebration;climate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of a season
G77
A
1674-5310(2011)-05-0125-08
2010-12-05
黄有志(1956-),男,台湾苗栗人,台湾国立高雄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生命教育、生命伦理与殡葬管理。
(责任编辑:胡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