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的伦理意蕴

2011-04-13 04:10:53何应凯
关键词:伦理体育评价

何应凯

(华南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说得理性一点就是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如果说得感性一点就是要顺应人类的天性,使他们有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达到完美的人生。人类本来有求知、乐善、爱美的天性,所以真善美三者俱备才成完人。高校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造就这样的完人,在高等教育理念中就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不仅是训练后代技能的场所,还是施教者传授人伦准则和社会理想的组织。在当前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教育在外来力量的冲击和影响下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科学与人文、功利与价值的矛盾在高校教育中不断的凸显。高校体育教学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削弱了对学生的伦理关怀,致使部分学生转向甚至是放弃了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造成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后现代思维则在教育哲学上保持一种对于高校体育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不轻信、不怀疑”的态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它主要研究后现代状态下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转型给教育带来的问题和启发。在重新审视现代教育观念的同时,借助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理论,对高校体育教育观、师生观、课程观、伦理观等进行研究,为理解后现代时期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提供一个新的视角。[1]

一、 后现代主义概念中的人性与体育人性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广泛流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而后现代主义以根本否定西方现代哲学的面目出现,它的主要特点是批判与否定哲学上的人的主体性、认识上的理性、否定客观事物的本质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对我们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提醒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错综复杂性和负面影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一)对“人性”的界定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或人的本性,是关于人的本质特性、生命的基本倾向的哲学和伦理学概念。人性问题,是人类有了自主自觉的意识之后,在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之中提出来的”。“人性”二字连用,大约始于战国时期,但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却要早得多。最初对人性的理解,大多带有直观或直觉的成分,或者指人的才智能力,或者指人的正常情感,或者指人的道德善恶,都是可以通过人的品质、性情、才能等直接体现出来的。

(二)解读体育人性

1. 重构后现代体育人性和谐

后现代思想指引下的体育理念,批判性的继承了现代体育的指导思想,把人作为主体地位,注重人性的和谐发展,重视人的人文性理念的教育意义,在争夺比赛胜利的同时,对人性的培养更加合理、全面。体育的目的是使人类更加文明、健康、和谐,身体不仅仅是被动的刻写机器,它有时也成为一股积极主动的爆发性力量,这种两重性使身体和包围它的社会语境存在着一种复杂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扬弃体现了对个体的尊重,反对普遍的对个体人性的压抑,在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平衡了人性的全面发展,即不仅要在技术层面上提高运动水平,在身体素质上也要强调健康和谐,体育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对人性的人文理念上的教育,培养人的一种顽强不屈、乐观、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的社会属性。[2]

2. 人性的和谐与高校体育的融合

由体育引发的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充分表明,纯粹的理性与纯粹的非理性都不足以使人类摆脱生存和发展中的困境,不足以使人类获得幸福美好的生活。理性教育注重于理性自身的抽象的发挥,诉诸于理性自身的反省和逻辑演绎,从而发展出一整套严密有序的形式逻辑演绎体系。后现代体育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平等的一种新的认识。后现代主义强调每个人之间的差异,主张“去权威”、“去中心”、“重自主”、“重和谐”、“拆结构”,它的核心思想可归纳为承认异质的平等的高校体育理念。

二、我国高校体育的伦理解构

(一)高校体育内在发展的规律性与价值性

高校体育的发展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规律性和价值性,也即真与善。高校体育的良性运行和发展是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高校体育发展的规律性遵循着效率原则,反映着高校体育的客观规律,从高校体育运行和开展来看,规律性包含如何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群体活动、市场运作、科学决策程序、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业余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有效的赛场指挥艺术和严密的调控机制等,它表现了高校体育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体育发展的价值性遵循着公平价值原则,反映了学校、社会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取向,以及校园体育所产生的或应有的社会意义,表现了高校体育发展的社会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的发展、实践要想顺利地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尽可能正确地承认、尊重并认识和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高校体育发展运行中,规律与价值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对规律的运用是手段,对价值的追求才是目的。与动物不同,一切动物按照它所属物种本能地适应自然和外部环境,惟有人才能超越种的限制,“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3]。这种内在的尺度与活动的目的性就是人们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把握。

1. 高校体育中的功利追求

在伦理学中,公正问题是首要问题,因为公正价值是最高的道德价值,它如同真理对于科学的价值一样。公正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注重其培养功能,在教学中体现公正的伦理关怀,淡化功利追求。

当今市场机制对高校体育的逐步渗入,一切朝经济利益看齐的功利性思维在人们的社会观念中落脚扎根,高校体育教育也被卷入其中:高尔夫、网球教学的教学收费及惊人的开销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跆拳道、轮滑等对抗表演性项目的装备费用挡住了大多数学生的兴趣,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的“场地费”减少了学生的锻炼次数。在各种费用的重压下,学生们不得不放弃其想学习、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转而投向那些所需花费较少的运动项目,甚至放弃参与体育运动。

由于各运动项目都在收取不同数额、不同名目的费用,高校体育在功利追求的道路上偏离了体育教学规律。作为学生阶层,在参与某项运动前首先考虑的是经费问题,而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学费用的收取不仅让学生感到压力,更是阻拦了其求学的欲望。学生在选课时,不得不放弃像高尔夫、网球这样的贵族项目转而投向其他收费较少、普及面较广的项目。

高校体育教学功利追求的后果严重违背了伦理关怀中的公正原则,追求了价值性,以运动项目为界,高额费用的收取硬生生将学生群体划分出几个阶层,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体验机会,从而部分丧失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及关注。更应注意的是,长期受限于单一的体育运动项目,可能导致学生的身体、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和丰富,进而可能生成学生在同学中的自卑感,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优胜劣汰”

卢梭在《爱弥尔》中主张:“教育应根据人自身的本性自然而引导人的发展,应使人们所受的教育去适应个人在性别、年龄、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及其发展,而不应根据等级、财产和职业的不同去实施教育。”[4]他在强调每个人应获得均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的同时也暗示了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得到同等的待遇的理念。

从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看,体育教师在对待学生的理念上有所偏离,特别是在运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从学习效果看,呈现出“好则更好,差则越差”的怪圈。究其原因,其主要责任在于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没有有意识地关照那些技术水平较弱的学生。结果导致在同一个班集体内,学生技术水平呈两极分化的状态。

以对抗类项目教学为例。教师在传授新的技战术时,必然找出其班组中技术较好的学生进行示范。从心理学角度,这种点将法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点将”的结果暗示了该生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教师肯定,促使了该生自信心的增强,进而推动该生更加刻苦的练习技战术。在随后的教学比赛中,技术好的学生在体育空间资源的占有上具有较大优势。他们将首先获得出场机会和大量的上场时间,在实战中学以致用,积累临场经验。而技术水平较弱的学生则只能在场外观看而无法进行实践体验。由于练习时间和运动量得不到保障,实战经验不足,运动技术水平在低水平重复,从而开始打击学生对该项目的学习信心,弱化其学习动机,练习强度和练习兴趣不断下降,教学效果也随之受到影响。而那些学习能力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由于成为体育教师进行有效互动的对象,从而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5]尽管学生运动能力的两极化同学生自身努力程度有着较大关系,但教师在课堂上的区别对待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诱因。

(二)高校体育评价的效益性与伦理性

从高校体育的结构特性上看,高校体育发展既包含物质因素,也内在地包含伦理因素。从高校体育中诸种关系的性质来看,既是利益关系,也是伦理关系。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外在评价应是追求效益(指物质、功利利益)与价值两方面的和谐统一。由于效益逻辑和价值逻辑所关注的对象不同,效益逻辑主要关注的是高校体育中的运动场地、日常经费、运动技术水平、体育教学等内容,或者说主要是利益关系,而价值逻辑主要关注的是高校体育中的人文内容,或者说是体育文化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文精神。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在高校体育的具体活动形态中,有效益和伦理的区分。对高校体育发展的效益评价和伦理评价都是必要的,然而,这两种评价又往往是矛盾的。效益评价的对象是高校体育中的物化存在和效率,伦理评价的对象是高校体育中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 从评价方式来看,效益评价的依据是学校体育的客观效果,伦理评价的依据不仅注重活动的效果,而且注重高校体育活动的全过程; 效益评价是以成败论英雄,伦理评价是通过高校体育中主体行为的整体综合把握,揭示其伦理价值。另一方面,效益评价和伦理评价又是统一的。学生体质上升在某个程度上表征了经济、物质利益,而经济、物质效益对于学校体育主体、学校体育乃至人类社会生存、进步和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这本身意味着效益评价在起始的意义上就具有了伦理意义和价值。高校体育发展的伦理评价并不是绝对超功利的,伦理肯定功利和效益,只不过伦理肯定以正当、合理的手段获取功利、效益,并且把效益置于社会、人类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换言之,高校体育发展的伦理评价就是把效益评价置于更广阔的范围,即既要考虑眼前效益,又要考虑长期效益,既要考虑个体、局部效益,又要考虑整体效益。评价方式的不同反映着高校体育发展是以利益、运动会等功利目标为目的,还是以人为目的。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考核评价的非均衡性

高校体育教学中考核评价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方式的单一,二是评价标准的不一致。

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仅建立在通过测定学生的某些运动技能,并以此来对不同学生个体做出综合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使部分在该项目上具有先验以及身体素质优势的学生获利,却忽视了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努力程度以及其技战术水平进步幅度,造成了评价上的不公。使学生在获知自己的考核成绩时,“习得无助”以及“努力无用”的负面心理感受得到加强,削弱了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和兴趣。[5]

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项目评价标准的不一致以及体育教师在进行评价时的主观侧重不一致。“如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指标测试、体能测试、专项运动的一些技术指标进行测试时,因其极强的数字量化性、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一般来说是比较公平合理的”; 而对武术、跆拳道、健美操、体操等项目以及集体对抗项目中的临场表现等内容的评价可能会因为教师当时的主观感受以及教师对某个技术的偏好或侧重而导致评价有失公允。[6]

(四)高校体育良性发展的系统定位

高校体育的发展应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过程与结果。高校体育良性发展观体现在同时关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高校体育自身存在、运行与发展问题; 二是高校体育发展要与大的社会有机体协调发展起来。前者以自身视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也即其必须谋求自身发展。在一定的目标系统下,它只要符合一定的发展规律,具备相应的基本要素与机制即可; 后者指学校体育作为大的社会有机体生存发展的手段而存在,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大系统的视角,视学校体育的发展是满足人类主体需要,是与社会政治、经济,与人类社会总体进步相统一、相协调的发展[7]。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包容与承认前者的发展运行,即其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包括了对前者的发展过程与结果、目标与手段等的价值审视。因此,仅在高校体育自身系统内找寻参照的发展是一种片面发展观,人们可以从国内外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上找到其鲜明的痕迹——全面发展与追求快乐。

三、 后现代视野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解蔽

(一)注重伦理关怀,突出价值理性

高校作为人类文化承接地以及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应当在顺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凸显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伦理关怀、人文关怀,强调价值理性的发展,弱化工具理性和教学功利的追求。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使命。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对学生的伦理关怀应不仅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更应当彰显于对学生快乐体育、人文体育、终身体育理念树立的构建上。给学生提供平等的、能够自由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机会,这是今后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体育课堂教学应统领全局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消解体育骨干在课堂教学中的特殊地位。体育骨干更多的应该是服务于其他学生,辅助其他学生的技战术学习,而不是占用其他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应当着意于体育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增加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创造民主、平等的体育教学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场地空间、一定数额的器材资源和充足的练习时间。

(三)体育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评价的达成,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后续体育课学习的态度及对体育教师的认可程度。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变“终结型”评价为“过程型”评价。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其运动水平进步幅度,将实际技战术的考核放在次要位置。应大力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总结自身在项目学习中的身心感受,鼓励学生间的相互认识和关心,最后结合体育任课教师的学期考核评价,形成全面、积极、多样、有特点的评价。

(四)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

合理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保障公平的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体育教学中伦理关怀、人文关怀实施的基础。高校体育的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值得我们进行尝试。这种教学模式中,高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一个统一的衔接体,采取以俱乐部制为主导,以高校体育教学为引导,以课外俱乐部为基础; 以高校体育教学为启蒙,以俱乐部为专项提高的组织形式。国内外有学者对此模式进行了理论及实证研究,认为“俱乐部制体育课外一体化教学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符合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具有可行性。未来的高校体育教学更趋于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能动性、灵活性的发挥,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将成为当前高校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1.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在追求工具理性的同时削弱了对学生的伦理关怀,同时由于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对部分学生的关注度不够,以及学生对单一评价方式的不满,致使部分学生转向甚至是放弃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在平衡高校体育教学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均衡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在体育教学课堂实施过程对学生实施平等的待遇,发展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标准,从教学模式上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善。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2.将学生视作学校体育发展的最高目标。高校体育的体制和机制的设置,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存在,校运会的角逐,各种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的设置、教学管理制度的制订)都应服从于人的发展目的。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衡量高校体育体制和机制是否完善和进步的根本尺度与标准,运用“以人为本”原则对高校体育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矫正。

3.不仅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健康水平。克服高校体育中以物为中心,把学生仅仅看作获取和带来物质利润的工具和机器,片面强调利益的作用,陷于“人为物役”的局面。高校体育要摆脱把学生视作“经济人”和“工具人”,而逐步建立把学生视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的发展理念,重视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重视人的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等精神层次的需要,强调人的理想、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

参考文献:

[1] 李月,陆俊杰. 后现代主义视野中高等教育观的反思与重构[J].教育探究,2007,2(1):19-22.

[2] 熊文,沈巧儿. 反思人文体育——兼对若干认识模糊和误区之辨明[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10-15.

[3] 戴木才. 管理的伦理法则[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26.

[4] 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 北京: 三联书店,1987,142.

[5] 陈嵘. 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探析 [J]. 体育文化导刊,2007,18(6): 66-68.

[6] 余中华. 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公平问题探析[J]. 教学. 探索,2007,17(3): 50-53.

[7] 熊 文. 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更真、更善、更美[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1(5):29-30.

猜你喜欢
伦理体育评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中国卫生(2014年6期)2014-11-10 02:30:52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