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秀银,刘 冰
(黑河学院 中文系,黑龙江黑河 164300)
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与大学文化软实力
钱秀银,刘 冰
(黑河学院 中文系,黑龙江黑河 164300)
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大师、大楼,还有大气和大树,这“四大”基本上构成了大学文化的软实力。但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文化底蕴稀薄,其软实力微乎其微。如何定位,如何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就要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网络文化等方面下力气,寻求更好的解决途径。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大学文化;软实力
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它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等因素的结合体,这就是万世不朽的大学文化。大学应该让大学外的人神往,让大学内的人心情激动。大学是一个让我们永远怀念的场所。大学用人文精神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一定成为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中坚,一定要引领社会前进。大学文化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流行关键词,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其解释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为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与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一句话,软实力就是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其核心就在于价值观的表达。
一所大学,硬实力固然重要,软实力尤不可忽视。现在,专家学者们都关注和探讨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问题,实际上就是在研究大学文化的软实力问题。在国内,那些老牌的诸如“211”、“985”大学,可能与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相比存在差距,但在国内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已成翘楚。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北大的创新,清华的严谨,[1]南开的笃实,浙大的坚韧,更不要说牛津雍容华贵有王者的气派,剑桥幽雅出尘宛若诗人风骨,哈佛高贵的人文博雅传统,斯坦福的实用主义,这些便是大学文化的个性体现。
在今天的教育大众化、文化市场化、学习终身化的大背景之下,大众对专家学者也出现了信任危机,有些专家竟沦为被嘲讽、戏谑的对象。学术尊严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将何去何从,的确是一个亟待需要正视的问题。[2]如今,大学和整个教育一样面临不被理解的困境。这种不被理解甚至波及无辜的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
过去对大学流行的理解并非大楼,而在大师。现在流行的理解是大学既要大师,也要大楼。其实,大学不在大师,更不在大楼。大师可以来,可以走,可以生,可以死,今日的大师,明日可能出大事。大师是可以变化的。大楼更是可以盖,可以拆,校园可以修,可以补,可以扩,可以建,可以搬。一些大学甚至可以没有校园。所以,最近有人又提出大学须有“四大”,“大学不仅要有大师、大楼,还要有大气和大树。”[3]这“四大”基本上构成了大学文化的软实力。
首先,大学要有“大楼”。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于现代化的大学来说,作为硬件建设的“大楼”不仅仅指校园的的楼房,而应该指的是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包括图书资料、实验场馆、运动娱乐场所、餐饮住宿等涉及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场所。这些硬件设施是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大学发展与繁荣的物质基础,并且也是吸引“大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大学要有“大树”。“大树”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大学中优良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大树”体现着一种人文精神,它是文化之根、历史之根的象征。“大树”的第二层含义是指大学里的自然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很多一流大学都十分注重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再次,大学要有“大师”。“大师”指的是那些在学术界学识渊博,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治学严谨并且德高望重的人物,实则德才兼备的大学学者和教授。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师是大学里的“仙”和“龙”,是大学中的灵魂与核心,名校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有一大批名师。最后,大学还要有“大气”。“大气”指的是大学的理念和大学的精神。对于现代化的大学来说,“大气”的内涵应该十分丰富,它包括: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学术氛围、良好的人文环境等。刘亚敏认为:“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之源,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在学术环境上,要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人文环境上,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它反映在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建设上。在创新机制上,尊重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建校历史比较短暂,文化底蕴不甚丰厚,发展水平相对有限,特色、个性也不够突出,大多没有形成真正的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其软实力微乎其微。那么学校的办学定位也就决定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如果照搬传统本科大学的办学模式,与名牌大学进行全面竞争将是不合适的。应将目标定位于教学应用型,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明智抉择。
可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之间的竞争已突破了层次、类型甚至空间的界限,并从单一的生源竞争逐渐发展为办学资源的竞争。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高校如何才能更具吸引力?这既取决于学校的学科实力、人才质量和社会声誉,也取决于大学的文化内涵。
事实上,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软实力理应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网络文化等方面,依托师生群体的教学内容和校园活动而展开。
一、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大学物质文化实际上是指学校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大学文化的外在标志。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的物质资料和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柱,物质文化建设是保障和前提。完善的校园物质设施和环境,可以为师生员工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提供阵地,确保各种各样的活动顺利开展。功能齐全的设施、合理完整的布局以及优美典雅的建筑和场所,能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对大学校园里的人起到行不言之教、塑造美好灵魂、润物细无声、激发创新开拓精神、促进身心和谐健康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物质文化建设还是应着力于校园建筑的整体架构、校园环境的美化设计等内容,做到高贵典雅,清新脱俗,富于物色,弘扬文化,以便充分发挥其物质文化功能的基础作用。
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是为了实现其社会职能而建立的关于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新建本科院校立足未稳,各种制度正处在重新建设之中,没有老牌本科院校的制度惰性和路径依赖,应适时地根据大学运行规律,设计符合院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它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新建本科院校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4]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致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及群体行为规范等。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是大学办学最基本的保障,也是约束师生员工言行的重要契约。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一定要充分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根本上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加强大学制度的文化建设,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才能树立起优良的、成熟的、稳定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师生群体及个体文化行为中所体现的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和要求,最主要的包括师生员工的种种行为方式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应该说,它才是大学文化中内容最丰富、表现形式最直接的部分。塑造和认同大学精神文化、制定和实施大学制度文化、设计和建设大学物质文化等方式方法和手段,既是大学行为文化的结果,也是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着眼点。因此,大学行为文化是沟通各方面的关键性环节。
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的精神文化是一种大学文化的长期积累和沉淀,它由全体学校师生员工所主宰和共享,并强烈外化且充盈于整个大学校园的精神性总和,主要包括大学的政治动态、治学氛围、行为准则、审美品格及艺术情趣等因素。毫无疑问,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亦即大学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大学文化的氛围相对学生来说,尽管属于外部世界,然而通过它的传播,精神文化能够唤起学生崇高的情感,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这有利于将学生与校园高度地和谐统一起来。作为学校现实的精神氛围,大学的精神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强烈、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具有强大的教育和感召力量。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培育,就能使学生认同、接受学校的行为规范并自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形成自我约束机制。
五、大学网络文化建设。很显然,校园网是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的载体,是高校与社会交流的重要的纽带和桥梁。在大学校园内,校园网已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体和重要信息源,师生员工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通过校园网高校可以对外展示自身的文化风貌和校园形象。伴随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校园网对社会公众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软实力应该实行以下的途径。
一、教师率先垂范,要提倡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责任感,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改革发展。一所大学其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积淀,绝非一日之功。一旦形成,便会内化于大学人的言行之中。而且,大学精神的形成与变迁,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或关键性人物相关。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优良的品德对整体文化环境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会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与长远发展。很多师范类大学中都会看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强调教师要学识高,行为正。教师的价值观与治学态度是非常能够体现出大学文化精神的,对青年学子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二、认真梳理机制,以人为本的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的角度讲,建立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保护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明晰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制度建设要符合依法治校的目的,还要体现人文精神的特色;制度建设的水平特别能看出一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和品位。通过制度创新,让校内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虚浮,让大学回归它应有的气质与品味,使之成为真正的学术圣殿而绝不是名利角逐的战场。应当推行“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灵活管理模式,它冲破了刚性管理的有形界限,不仅仅依赖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是随着时间、外部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它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上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化为人们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方式。”[5]大学的管理工作者如果真正能够做到以人为本,在管理上推行现代管理模式和理念,体现平等,尊重每一个师生员工,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奉献给自己的学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员出力。
三、加强阵地建设,打造文化阵地是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石,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特别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着力加强包括政治思想理论课、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体系、对外媒体宣传、学生社团文化活动、院系文化、网络文化等的各类文化阵地的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应适时找准切入点,在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倾力制作一批丰富多彩、气质高雅、特色鲜明的文化精品,让师生员工在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良好的文化熏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味。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增强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更取决于如何定位问题,教学应用型大学建设应注重对发展目标准确而充分的阐释,要紧紧依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并用大学精神感染人,用大学文化教化人。
[1]刘克选.北大与清华[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2]吴勇.大学文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3]吕明.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J].山西财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盛正发.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5]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An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New Colleges
QIAN Xiu-yan
(Department of Chinese,Heihe College,Heihe City,164300,China)
By soft power is meant cultural cohesion,attraction and charisma while its core lies in the embodiment of value concepts.The essentials of the soft power of college culture involve masters,huge classroom buildings,distinctive academic milieu and big trees.However,a great majority of n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short of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rather weak in soft power.As such,how to orient and how to improve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n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come a central issue,to which the solution lies in efforts made for improv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involving materials,system,conduct,spirit and network,etc.
new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orientation;college culture;soft power
G648.1
A
1674-5310(2011)-03-0151-03
2011-04-07
钱秀银(1964-),女,黑龙江北安人,教授,硕士,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刘冰(1985-),女,黑龙江黑河人,黑河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李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