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延虹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图书分类是目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活动开展比较早,在《周易·十翼》中的《序卦传》编次汇总了六十四卦的卦名,说明排列次序和内在联系。孔子删定的“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已初步具备了图书分类的框架,为以后图书分类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自两汉以来,古代图书分类以六分法为基本方式。西汉刘向编定成《别录》20卷,《别录》,即“别集众录”的意思。其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纂成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分类图书目录——《七略》。《七略》是我国目录学的开创性著作,它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思想和流派,记录了西汉末年一代文化典籍之盛。它系统地组织图书的体式,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2]南朝梁阮孝绪在《七录序》中记载“其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次六艺略,次诸子略,次诗赋略,次兵书略,次数术略,次方技略”,故称《七略》。为了从学术体系说明群书,按照书的内容性质,除辑略外,分为六略(六类),六略之下分三十八种(小类),种下分六百零三家,家下列书,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可见,《七略》是一部系统严密的图书分类目录,成为我国历代编制各种图书分类目录的典范,对于我国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随后东汉班固将《七略》重新剪裁、编次,散《七略》中的“辑略”,即关于该书学术源流的综述于其他的六略中,删去各书叙录,门类条例一依《七略》,改写成《艺文志》一卷列入《汉书》。现在我们仍然能够从《汉书·艺文志》窥见《七略》的遗风。魏晋期间荀勖等编撰的《中经新簿》已分四部,即《七略》的六艺略,乙部相当《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丙部系由《七略》六艺略中之春秋类目所附的历史书籍扩大而成,丁部既《七略》的诗赋略。“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南朝齐王俭《七志》中提出九分法,经典志即《七略》六艺略,诸子志即《七略》诸子略,文翰志即《七略》诗赋略,军书志即《七略》兵书略,阴阳志即《七略》数术略,术艺志即《七略》方技略,另外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再加上图语志、(附)道经、佛经三类,计九类。
阮孝绪(479-536),字士宗,南朝梁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3]年十三通五经。二十五岁,阮孝绪就具备丰富的书目知识,加之对遗文隐记,颇好搜集,博采宋齐以来图书,王公缙绅之馆,苟能蓄集坟籍,必思致其名薄。凡在所遇,若见若闻,校之官目,多所遗漏,遂总集众家,更为新录。即所撰《七录》较王俭撰《七志》著录更为丰富,分类更有条理。《七录》十二卷,分为内、外篇。内篇:经典录、纪传录、兵录、集录、术伎录;外篇:佛法录、仙道录。该书计收书五十五部,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八千五百四十七帙(量词,用于装套的线装书),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六卷。《七录》的撰成不仅达到了当时全国综合性系统目录的最高峰,而且也使阮孝绪成为南朝梁代杰出的目录学家。阮氏对目录学之贡献,据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中指出“分类合理化、适应时代环境、工作科学化。阮录在当时已将‘天下之遗书秘记,庶几尽于是’,可以说是已尽到目录学史上编集、创见之功。”[4]
《七录》的经典录、文集录与《七略》的六艺略、诗赋略基本相同;子兵录即合诸子略与兵书略,术伎略即合术数略与方伎略。只有纪传略为《七录》的新创,充分地体现了《七略》六分法的原则。“刘(歆)王(俭)并以众史合于春秋,刘氏之世,史书甚寡,附见春秋,诚得其例。今众家纪传倍于经典,犹从此志,实为繁芜,且《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今依拟斯例,分出众史,序纪传录,为内篇第二”。[5]因此,纵观《七录》与《七略》的分类,在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基础上更存在相互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七录》内篇五大类与逐渐成熟的四部分类法相近:经典录即经部;纪传录即为史部;子兵录改为子部,文集录即集部;术伎录中的大部分子目可并人子部,少数可划入经部、史部。实际上《七录》、内篇的五部采用的就是四分法。[6]众所周知,人们以《隋书·经籍志》为四部分类法完全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实际上,比较成熟的四部分类法早已包涵在阮孝绪的《七录》之中。《隋书·经籍志》以后,仿其体例和分类方法编制的目录成为各种公私目录的主流,经唐 《古今书录》、宋《崇文总目》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众多目录的不断发展完善,至清乾隆间《四库全书总目》蔚为大观。正如姚名达认为:“《阮录》最大影响,就是做《隋书·经籍志》的范本……《阮录》的分类,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道佛的分类,一直影响到后世的目录学家;而其将文字集略的另列,亦开后世将类书另列的风气。”[7]因此,《七略》《七录》和《隋书·经籍志》三部目录著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发展,其图书分类法的主流由六分变为四分,《七录》则在其中起到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余嘉锡认为,阮孝绪以前的目录“大抵为公家藏书目录;汉杨朴、刘向之著录,乃起于奉诏校书;魏晋南北朝,则大抵为秘书监丞职掌。其以处士而著书者,阮孝绪一人而已。”[8]阮孝绪是一个“处士”,低下的政治地位,使他没有机会接触皇家藏书,因而著录只能根据某些藏书家的目录和流传的官家藏书目录,进行研究编目工作。但是,由于阮孝绪继承和吸取了前人目录的合理成就,因此他所撰《七录》,比“官目”更为完备,特别是摆脱了单纯收录藏书的局面。
《七录》总括群书四万余,皆讨论研核,标判宗旨,通过提要介绍作者事迹、图书流传等情况。虽然有些割析辞义,浅薄不经,而远不逮刘向、刘歆,但大体上以他们为准绳,继承他们撰写提要的遗风,并在体例上补充了王俭撰写提要的不足。
阮孝绪通过研究,采用七分法:内录五篇,道经、佛经,外两篇,既表明佛道为附录的含义,又确为七分,名实一致。同时,从现实出发,使史书摆脱从属地位,而独立成类,专立《纪传录》,并列十二目,加以细分,这是前所未有的。《七录》大大推动了图书分类学的发展,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阮孝绪十分熟悉古代目录学,认真研究了齐梁之前的目录学发展过程,认为《别录》的成书早于《七略》:“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变其讹谬,随即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子歆撮其旨,著为《七略》。”从而统一了对《别录》、《七略》谁先谁后的争论,并指明《汉书·艺文志》源于《七略》,尽管《七略》早轶,但通过《汉书·艺文志》可知《七略》的概貌。总之,阮孝绪在动乱的时代和家境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一部搜罗比较完备的图书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七录》虽然遗失,而《七录·序》在《广弘明集》中完整无缺地保存至今,成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早期文献。
阮孝绪编撰《七录》,在《文集录》中将集部之书分为四类:楚辞、别集、总集、杂文,他第一次将楚辞独立成为图书目录种类,成为中国古代图书的分类传统。楚辞作为分体文学总集立于书目,《七录》开其先例,不仅反映了魏晋以来文学专集编撰产生的事实,而且图书目录中集部的创立,反映了文学逐步摆脱经学、依附学术而走向独立发展的事实。
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编撰《别录》《七略》等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魏晋荀勖等编撰的《中经新簿》、南朝齐王俭《七志》、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唐代魏征《隋书·经籍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进一步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其间南朝梁阮孝绪《七录》称为七分法,对两汉《七略》以来的六分法和魏晋以来逐渐盛行的四分法两者都进行了扬弃和改造,他把两大分类法的精华揉合起来,为中国图书目录分类由六分到四分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王重民.中国目录学史论丛[C].北京:中华书局,1984:149.
[2]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M].北京:中华书局,1991:79.
[3] 申畅.中国目录学家传略[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45.
[4]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5.
[6] 邱敏.略论六朝目录中的图书分类[J].江海学刊,2001(2):1231-133.
[7] 姚名达.目录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25.
[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长沙:岳麓书社,20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