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银香 郭 滨 周 浩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长沙 410128)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图式理论越来越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几年来,它在语言习得中的实际应用性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图式理论最初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很多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阅读理解(高云峰,2000)[1]、听力理解(周相利,2002)[2]、词汇习得(李明远,2001)[3]、翻译(刘明东,刘宽平,2004)[4]及文化教学(许秀云,曹春春,2003)[5]等语言习得中的各个方面,使该理论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
研究生是我国培养的最高层次的专门人才。随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以及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该层次学生更有机会直接同外籍专家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合作, 需要用英语表达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看法。社会的发展对于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也因此显得日益重要。然而长期以来, 研究生英语教学还是偏重单纯语言技能的训练,导致他们虽然经过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英语语言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却出现了关于文化背景知识层面、特定文化词语层面、文化价值观念层面的理解真空[6]。在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落后于语言能力,因此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很有必要强调他们的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笔者试图通过总结分析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探讨文化图式对该层次学生跨文化认知能力培养的启示和文化图式建构方法。
图式(schema)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图式进行了不同的界定。20世纪30年代,英国认知心理学家Bartlett(1932)最早提出图式的概念。他认为图式是“以往的事件或经验的功能性编组,这种编组总能在任何有机的相适应的交际应答中起作用”[7]。所谓的“起作用”指在“交际应答”中,如果我们的大脑激活了相应的“功能性编组”,那么就能顺利地进行交际。人工智能专家Rumelhart(1980)[8]认为图式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即图式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有机体的一系列一般知识所组成。Brown和Yule(2000)[9]则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将图式定义为可以激话以理解篇章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图式是人们通过自身经历获得的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它是先前知识结构在人脑中惯例或习惯性的结构化,它在经验的组织或理解过程中相当于“概念骨架”。
图式理论是一个抽象的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它涉及任何形式的事件和客体, 它是人的记忆对所有知识进行组合、归类的总汇。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以“先验图式(schemata) ”,即背景知识,储存在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可以比作是一个庞大的档案系统,它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人们的背景知识越丰富,头脑中建立的图式就越多;图式越多,解读新知就越容易。我国语言学者刘东明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语境图式、文体图式、文化图式[4]。本文将重点讨论其中的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指的是“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类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一种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4]。它包括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可见认知图式中的每一项具体的经验都是文化的体现,也就是说文化是图式的底蕴,图式是文化的反映,图式与文化密切相关,紧密相连。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文化图式具有共同性、民族相对性和民族兼容性三个特征。
文化图式的共同性,即文化图式的重合,指的是由于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外部条件,包括生态环境、季节更迭等都存在着种种共性,这些共性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基本相同,英汉两民族对于某些共同的经历就会使用某种共同的文化意象,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便具有相同的表达方式。例如汉语的“隔墙有耳”和英语的Walls have ears;汉语的“花钱如流水”和英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
文化图式最大的特点是民族相对性。一方面,人类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地理环境以及信仰、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生长的。特定文化使人们对于自身情感、思想行为等的表达具有了鲜明的民族差异性,不同的民族便形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文化图式。文化图式差异导致造成言语表达和理解的信息不等值现象。例如在言语交际中,如果我们夸奖一位来自西方的女孩“as beautiful as peacock”,会引起对方的不悦,导致交际失败。因为“孔雀”在中国人的大脑意象中突显的部分是其美丽和善良,而在西方人的大脑意象中的突显部分是孔雀的骄傲和炫耀,交际功能不对称。另一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图式认知结构中,由于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一种语言所蕴涵文化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根本不存在,使得交际一方不具备另一方语言中包含的某种文化信息的图式,即出现了文化图式缺省,从而导致在认知推理过程中交际一方无法找到相关文化图式并使之激活,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败。例如,有人在美国教授中国文化时,当将“气功”翻译成拼音qigong之后,将“气”解释为身体之本“the essence of the body”,马上就有人问“essence”是什么做成的;当将“气”说成“gas”时,听着更不知所云。最后抛开“essence”和“gas”,将其解释为人体中一种潜在的动力和能量,才让听者明白。因为“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概念,在西方根本不存在。
文化图式还具有民族兼容性。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图式是动态发展的,它们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而不断地吸收异族文化图式而使自身的图式得到扩展。例如,随着全球化的趋势,近年来中国人受西方生活习惯的影响越来越大,招呼语也在变化,现在我们见面时很少说:你吃了吗?许多人开始用简洁的英语“Hi”“Hey”来打招呼,而且更加注重维护自己的隐私。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进入研究生英语学习阶段意味着完成了本科期间的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进入向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转变,对其英语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也要相应地高于本科生。然而由于农业院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绝大多数研究生的英语入学成绩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兴趣也普遍不高,使得农业院校研究生的的英语总体水平不容乐观,因此其英语教学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挑战性。这些特殊原因使农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多年来一直继续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即还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农业院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沿袭大学英语的模式,主要设置听说和读写课程。这些课程在语言基础学习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但对更高阶段有更高需求的研究生来讲, 则是一种实效不大的重复,很多学生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已经出现了“石化”或“回退”。同时学生迫于学位英语考试和六级考试的压力,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单词背记、阅读理解和背作文范文等传统学习方面。但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往往掌握了整套的语法规则, 大量的词汇,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强,但他们的英语学习与运用脱钩,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听不懂”、“说不出”,英语写作中还是句子结构混乱、中式英语频频出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缺乏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风俗习惯,不能合理预测对方的交际策略,致使在语言交际方面错误频出。这些都有悖于“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10]的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
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语言知识的传授,仅仅学会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就能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农业院校研究生的英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授语言知识上,而要将文化知识融入语言教学之中,增强他们的文化图式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中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必然在其语言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语言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语言的文化认知能力。笔者认为在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作用,教师要不断融文化教学于英语教学中,学生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文化认知实践中学习语言。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6]。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语言认知的同时,需要分层次、系统地进行解释建构所学语言的文化图式,从而启发学生的文化认知。每一次课堂上在课上结合所教授的内容介绍异域文化不失为培养学生异域文化图式的好方法。
文化包含词语文化、话语文化和非语言文化等层面,因此应该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导入不同层次的异域文化。首先可引导学生对各民族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宗教信仰等进行比较和研究,从而理解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较为深刻、全面的文化图式。例如,处在文化深层的宗教文化是每个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英美人惊讶时会感叹道:“My God!”我们则会合手祈祷:“阿弥陀佛。”教师在解释中需要强调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宗教文化去体验英语民族的宗教文化[11]。
词汇作为语言意义的主要载体,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词汇教学中应注重词语文化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隐喻意义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异域文化。例如,英语单词“laurels”,原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冠冕,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以此献给杰出的诗人或体育竞赛的优胜者,以示尊崇。人们以获得桂冠为荣,laurels因此而代表荣誉[11]。
随着词语方面文化图式的建立,教师宜多解释话语文化,即某个话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社会含义,如称谓、招呼、致谢、赞辞等。非语言因素所形成的文化图式也是导致交际失败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我国,两个女性经常会手拉手、臂挽臂地在大街上走,显得友好而亲密,而在美国人的文化图式中,这些行为却是同性恋的象征。这些情况都应该向学生讲明,以免交际时发生误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后,也可以开设文化课,系统地讲解各国文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化图式。我校自2009年分级教学以来,在A级班开设了《中西文化比较》选修课,笔者从学生的反馈了解到该课程受到普遍欢迎。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6]。在学习者掌握一定量的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文化图式的建构也可通过实践训练来实现。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引导、鼓励学习者将所学目标语文化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类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学生以值日报告、小组活动、角色表演、演讲、辩论、游戏等活动进行语言文化学习,通过文化关键词、关键句子和语篇等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中的文化进行预测或回顾,使新信息和旧图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认知的能力。二是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建构丰富的文化图式,例如课外阅读外文书籍或杂志,或看原版的英文电影等使学生进入另外一种文化氛围,更深刻地理解异域语文化,从而帮助学生使自身的文化图式得到拓展,形成更为健全的文化图式。鼓励学生与外籍教师、外国朋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或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通讯方式,领悟和感知目的语文化。
图式理论表明了文化认知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学生理解和使用某种语言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这种语言掌握的程度,还取决于他们对该语言相关的文化图式的理解。因此农业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要突出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图式的建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构自身完整的文化图式,从而提高农业院系研究生文化认知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国际学术交流的最终目标。
[1]高云峰.应用图式理论提高SBE阅读能力[J].外语界,2000,(3).
[2]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3]李明远.图式理论与外语词汇习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
[4]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50~52.
[5]许秀云,曹春春.图式与文化——图式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外国语学院报,2003,(5):72~75.
[6]吴军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10).
[7]Bartlett F C. Remember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201.
[8]Rumelhart D.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A].R.J. Spiro, B.C. Bruce &W. F. Brewer.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C].1980.
[9]Brown, G. & 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0]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写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
[11]陈卫娟.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图式[J].台州学院学报,2008,(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