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丹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应用技术系,哈尔滨 150025)
2003年,随着我国首批普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高校学生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而,搞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形象与地位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以往新生入学后对于未来就业问题考虑得特别少,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周围同学的人际关系上,但在近几年的高校调查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却明显增加。学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了解不够,基本上都是听从家长安排填报志愿,入学后才发现对该专业一点都不喜欢,毫无兴趣,加之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好,也让不少学生感到自卑,甚至都不敢参加同学聚会或者看到以前的同学。
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到沿海地区或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就业。不是到符合自己所学专业发展的地区选择就业,而是先选择就业城市或地区然后再考虑具体的职业。向往发达地区的就业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不仅是学生,就连家长也持这种就业观念,这也严重影响着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及家长对薪金的期望值过高也导致就业难。也有一些学生过分追求物质条件,认为读了大学就应当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国家干部或者大型国企的固定岗位,这样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当理想与现实、愿望与实际发生冲突时, 就导致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处于一种心理失衡状态,时常表现出焦虑不安、不满自卑、自我否定等情绪状态。
近些年来,高校学生越来越热衷考取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证,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会计证、人力资源师证、驾驶证等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多一种证,就为今后就业多增加一份筹码和保证,所谓“证多不压身”。在高校里“证书主义”的误区甚为严重。考取各类证件本身就给学生本人心理上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也给家庭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学生盲目考取各类“本本”,而荒废了自己的主业学习。
在大学生“双向选择, 供需见面”中不少学生流露出盲目自信的心理。尤其是一些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突出、成绩较好的学生在面对就业时,常带有盲目自信的心理,过分地高估了自身的能力,对一些规模小、待遇低的公司根本不屑一顾。大多数学生对下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更是顾虑重重,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根据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能否发挥作用,一味追求轻松、舒适的工作。贪图享乐,不肯付出努力,稍有辛苦便叫苦连天。再加上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经常使自己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和职业选择的自由化也在越来越深地影响着人们。受经济利益驱使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 大学生们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效益、地域范围, 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事业成就、社会需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变, 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中各种矛盾心理、攀比心理等不良的就业心态,不少学生毕业后不积极就业,而是理所当然地当起“啃老族”。
全社会的就业机制尚不完善,一些配套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出台,部门分割管理严重,一些用人单位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发生,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严重干扰了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从而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各个高校虽然在逐步建设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但因信息量小、时间滞后、地域性强等因素,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就业信息遴选的需求。有很多学生需要在短时间里,参加十几次或几十次各种招聘会,寄送很多份材料,奔波全国各地,就业成本提高、难度增大。虽然有网上招聘、求职等新的招聘形式,但多数仍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集市式”的现场招聘会、供需见面会。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队伍迅速扩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而对于高校来说,短时间内大规模的扩招致使部分高校硬件设施的投入、软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配备跟不上扩招的步伐。一方面,现在不少高校教师极度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能力,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创新意识不足,与社会需求人才要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学校不根据实际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开设专业,而是盲目地、不经调查地开设一些临时性专业,造成毕业生没有就业市场,“毕业等于失业”。
大学生已不再是过去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社会精英”,用人单位及社会对大学生更多要求的是有能力、能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强。因此,这就需要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方向,转变思想观念。就业时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在东南沿海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或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国家垄断行业,而是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结合对自身优势的分析,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或到二、三线城市中去,那里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在校期间尽量提升自身素质,多参加职业技能方面的活动和课程学习,把课堂所学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努力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积极健康的个性,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并且要积极深入到企业、工厂等基层单位中去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掌握实际工作技能,为自身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大学生要建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对待工作不能朝三暮四,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断地“跳槽”,否则会降低大学生的信用程度。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政策,建立诚信档案,作为用人单位的参考。这样,既对诚信度高的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了支持,又对诚信度低的人员进行了约束。
高等院校应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着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诚信意识,以极大地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思想意识。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自己创业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有利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其人生价值。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 往往怀着一种替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的心态,这种自主创业的心理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学校应当积极加以扶持和给予帮助。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课程,有的还针对毕业生定期地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要在低年级就开始进行,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介绍各类职业的能力要求,使他们对自己将来选择何种职业有所准备。就业指导老师在指导内容上要与用人单位实际相结合,做到内容丰富、指导性强、信息量大。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不能只凭经验办事,或是将就业工作推给辅导员,片面地追求就业率。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有利于帮助在就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和解决问题。对于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也势在必行,不仅要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化平台,更多的是要给学生提供就业帮助,使学生能够直接与用人单位积极对接,以避免信息的滞后。
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者、研究者来说,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少走弯路,不走错路,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与用人单位对接,并且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我们也应多借鉴一些先进国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经验,积极交流,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1]沈文炳.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思想工作变革[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5,(2).
[2]周平.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
[3]游燕玲.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原因探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
[4]范亚菲.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3).
[5]贺惠英,陈家才.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抓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4).
[6]徐江善,吴献.四大矛盾困扰高校毕业生就业[EB/OL].新华网.
[7]单德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