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延 泉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而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7亿以上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而言,意义更为重大。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年数百万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的生活和前途,关系着成千上万农村家庭的幸福与和睦,而且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取与创新;关系着农民对“读书有用论”、“知识就是生产力”信念的坚守和追求,寄托着全社会的希望和祈盼。农村生源大学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都需要他们的智慧和才干。
据官方统计的数据:“2010年毕业的610多万大学生中,有15%~17%的农村生源大学生,总数约有100万人,而这些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率只有40%。”因此,在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要想有效解决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除了发展经济、落实政策与制度保障以及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之外,也需要加强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对职业理论和就业实践的指导,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全面发展个人素质,提前做好就业准备,增强求职竞争力。
作为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笔者在实际的学生工作管理中深知,做好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并注重对他们思想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将此作为今后研究的主要目标。
所谓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是指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从职业学习到职业劳动结束的人生历程,是他们追求自我实现的重要人生阶段。高校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即高校学生工作者引导、启发农村生源大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采取各种评估手段,全面了解每一个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及个人拟发展目标等,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发现自我,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长期过程,其教育最佳模式应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加强大学与社会的有效结合,最终在理论和实践及社会活动相互结合中,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就业观。一方面分析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深刻认识高校加强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一方面摒除过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空泛化,使得大学生能根据自身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顺应社会需求,重组相关学科,完善传统学科,重组交叉学科,形成特色学科。对在校期间进行纵向的由浅入深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每个学年都有固定的学时数),从而找到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应该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农村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农村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氛围,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健康成长。
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调研和论证,就业指导专家的经验,心理咨询教师的建议是科学制定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三个关键因素。通过图书馆、网络收集有关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资料,并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代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搜集国内有关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等资料;在二者的基础上,采取评估手段,全面了解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汇总农村生源大学生需求的主要方面,以及他们对具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适应性,逐步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应依靠家庭教养,促进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能。让家长了解农村生源大学生在校的适应性情况和交往情况,使家长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理解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让农村生源大学生能在正式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当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提高他们道德判断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推进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是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源规划教育培养模式的主要落脚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体系改革是职业规划教育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重视和加强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紧跟当代正确的职业规划教育发展的步伐,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结合现实,突出开展“职业决策”和“信心”教育;制定整体优化的实践教育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职业规划问题,确保该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设置符合在校农村生源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对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贴近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实际,因此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他们的就业、成才结合起来,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实现社会规范与个体需要的统一,并从他们的切身利益来引发他们加强自身道德素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用校刊、广播等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农村生源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训练,使农村生源大学生具有乐观的个性、健康的心理,为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除了宣传国家和地方的就业优惠政策外,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树立大学生担任“村官”、农村生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此外可与基层企业建立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及其家长全面了解、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增强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根据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特点和所受教育的现实状况,提出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服务的相关措施,让其在为农民同胞提供包括示范、培训、咨询、合作在内的技术服务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探索一条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直接面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极为重要。为了能及时给农村生源大学生解疑释惑,澄清农村生源大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就应当要求高校教师高度认识自己的本职工作,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提高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二级指标体系以指导职业规划教育模式质量自评,一级指标基本涵盖了职业规划教育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二级指标将各项标准具体化。此二级指标系统,创新和改革了农村生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把评价重点放在操作成果上,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与改进教学,更好地提高教育模式、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胡君辰,郑绍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方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