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成 连 洋
(黑龙江大学 体育教研部,哈尔滨 150080)
体质是健康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维持良好健康状态的能力。追求理想体质,是对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质,才能从容应对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等各种挑战,才能真正实现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质量的目标。自1880年美国首次推行体质测试,体质测试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在这百余年中,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生存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作为强国强民的重大社会对策——国民体质测试,在社会的变革中也同步发展,与人类的生存愈来愈密切相关,对社会政治与经济、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各国国民健康显示了其特有的功能。从国家角度来讲,鼓励和奖励国民参加定期的体质测试,全力开展群众体育能够减轻国家的医疗费负担,节省预算开支。基于国民体质测试在国家发展以及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巨大作用的共识,各国政府都把国民体质测试作为利国利民的措施之一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相关研制和实施。因此,对国民体质监测的相关学术研究,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有国民体质测试的相关文件出台。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2000年12月15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了2010年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中国民体质主要指标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民生优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不仅在于经济的发展,更在于社会事业的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并且更有持久性。”[2]群众体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不是在于举办了多少次活动,而在于国民体质是否得到真正提高,是关系到国民生存、发展和享受的三大需要,关系到国民健身健康需求的民生工程,因而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
体质测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见到社会效益。许多人包括部分领导对体质测试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部分体质监测站所在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并未将体质监测站的日常开放与管理纳入重要的工作内容,没有专人分管,其中大部分为下岗再就业人员和一些社区文化中心的兼职文体工作人员,造成体质监测站管理混乱,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部分体质监测站没有制定完善的、向社会公布的体质监测站开放和管理制度,很多居民甚至不知道本社区有体质监测站,更谈不上对体质监测站作用的了解。
部分体质监测站工作人员组成不符合建站规定。建站规定每个体质监测站至少3名工作人员,其中1人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内科或防保科医生,1人为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人员,上岗人员均经过体育和卫生部门的培训。由于专业工作人员的缺乏,在科学健身指导方面,成效甚微,体质监测站社会效益的发挥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部分体质监测站不能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放,每周开放的天数不足5天,个别体质监测站常年不开放,在一些偏远的街(镇)社区体质监测站成为摆设。由于参加测试人数太少,工作人员关闭体质监测站,去做其他工作,体质监测站根本发挥不了服务居民的作用,甚至部分体质监测站将测试器材堆在仓库中,有些平时不开放的体质监测站,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集中几天大量进行测试,数据有效率低。
建立体质监测站是为了给市民以专业的运动健康指导,但这一部分人员明显不足。现在我国各市站点的工作人员都还主要以非专业人士为主,虽然每年都会组织培训,但流失量大,每年参与培训的人都不同,这样很难给市民带来长期稳定的健康指导。从现在来看,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高校内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而言是比较雄厚的,它具有两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体育界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专业群体,有老一辈德高望重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和理论家、实践家,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还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他们在教学、科研、训练诸方面集聚了本专业一流人才,成为跨世纪的一流人才。二是信息优势。高校体育是国内外最新体育信息获取、综合、利用、传播的重要场所。高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正在变革,学术机构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已走出“象牙塔”,从“理论”走向“实用”,从“精英型”走向“大众型”,开始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以此求得自身的更大发展,并把服务社会与健康运动研究并驾齐驱地视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这些都为高校建立体质监测站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体质测试是一项新生事物,市民对此不甚了解。很多市民将体质监测和一般医院的体检混为一谈。但市民熟知和信赖高等院校卫生服务中心,所以,可以借助高等院校卫生服务中心在市民中的影响,逐步提高市民对体质测试的认识。其次,可以借助高校内卫生中心的医务技术力量增加体质测试工作的科学性和信服力。另外,校内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大学生,还有一部分健康、亚健康社区人群,医生说服这部分人群和学生家长都来参加体质测试,不仅能够扩大体质测试的服务面,还能提高测试的数量。还有,在测试工作中遇到突发意外伤害,抢救起来也方便及时。正如同收费体检慢慢被人们所接受那样,注重体质监测的观念要深入人心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将参加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人群,再补充参加体质测试项目,对广大市民也是一个渐进的宣传教育过程。
政府专门成立体质监测指导中心,主要负责提供体质监测设备、体测工作技术指导、体质监测站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再培训,对测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帮助,对监测设备出现的问题帮助解决,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各体质监测站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对测试数据分析处理。体质监测由体育职能部门负责管理,主要提供体质监测站建站的场地,对学生和市民体能、体质等方面综合测量与评价。卫生服务中心在体质监测站工作管理上主要是负责体质监测站的日常工作运行,配备部分医务工作人员,负责协助社区落实受测对象和数量。各级行政机构中都设置主管,并设立咨询台,为受测者免费解答有关体质、健身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提供专业的科学健身指导,让群众通过科学的检测和专业的指导,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帮助市民更好地了解自己体能的特点,从而有选择地进行锻炼。因此,体育、卫生两部门携手合作,找到一个契合点,真正解决市民们检测后无从求教的局面。
通过对目前社区体质监测站现状的认真讨论和分析,提出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加强体育与卫生的联手与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管理的运行机制创新理论,使高校体质监测站在专业管理、系统配置、规范服务、安全开放的基础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使高校体质监测站成为市民科学健身、健康生活方式、慢性病干预、体质监测的指导站,让广大市民真正享受到科学、综合、方便的健康服务。
[1]2000年国民体质监测报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意见和建议报告[EB/OL].人民网,2011.
[3]张夏榕.各国体育测验制度比较分析及我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函授通讯,1999,(4).
[4]俞爱玲.我国体质测评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文化导刊,2001,(2).
[5]连洋.利用高校资源服务大众体育[N].光明日报,2009-05-13.
[6]杨少锋,等.中美体质研究之比较[J].体育学刊,2002,(4).
[7]赵培军.对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结合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