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雁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从认知角度看转喻对语篇连贯的影响
张小雁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构成理论成分之一,将为不同层面上的意义构建,特别是语篇的连贯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出发,对转喻在语篇连贯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转喻思维能够为语篇的连贯性做出合理的解释,转喻可以从五种认知关系中构建语篇的连贯性。
认知语言学;转喻;语篇连贯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手段,也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语言学家们对连贯的定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对语篇连贯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并形成了各自相应的连贯理论。但是很少有语言学家从转喻的角度来研究语篇连贯。既然转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现象,那么转喻一定能够对语篇连贯作出合理的解释。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已经意识到转喻也是一种基础的认知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被称作理想认知模型、概念投射、语域突显、投射和突显的融合、图式理论和参照点的激活等众多理论。运用这些理论模式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建立两个概念体的转喻联系。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停留在概念层次上的分析,却忽视了对转喻在语言结构上的潜在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国语言学家沈家煊、熊学亮、徐盛桓和江晓红等也开始在认知框架中研究转喻。
连贯是语篇分析的基本概念,是文本的关键标志。连贯的概念首先是1973年由Widdowson提出。总的说来,连贯是一种深层的语义或功能的连接。
语言信息的表达不仅仅是通过词语或句子的表面结构的输入就能够得到理解。例如,一个作者写了非常合乎语法结构的句子,读者可以做出字面解释,但却不能完全理解句子的内在含义,因为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所以,我们依靠一些原则把具有相邻性的语言信息连接起来。连贯就是把一些有或没有明显语言联系的信息成分连接起来。读者或听者努力去理解作者或说者想要传递的语言信息。那么,读者是根据什么来解释作者的意图呢?除了连贯的原则,类比的原则,文本总的语境特征外,转喻词语在语篇理解和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转喻词语的认知作用为语篇连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也是认知的基本特点。它用事物容易理解和感知的一方面来代替整体事物或事物的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的主要能力是想象,即一种概念投射到另一种概念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转喻作为一种想象的手段已经变成了认知语言学家的主要兴趣。认知语言学家想要找出的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如何顺着文本的指示建立起一个新的推论,实际上就是想要去解释转喻在文本中所起到的精确作用,即转喻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一)相邻性 传统的修辞学家在描述转喻的相邻性时,关注于现实世界的相邻性关系。例如,Jakobson相信转喻预设了语言符号之间的语义相邻性。而认知语言学家们则在概念层次上定位相邻性的关系,即相邻性实际上是概念之间的相邻。基于这个视角,许多学者都对相邻性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徐盛桓认为所有的知识体系都由两个抽象的模式化关系联系,即相邻性(Proximity)和相似性(Similarity)。原因之一是两事物之间的联系都反映在从高到低的邻近性或相似性上,第二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强烈地被邻近性或相似性所影响。相似性和相近性的认知过程实际上是对外面世界事物关系的认知。因此,如果两个实体之间存在着相似或相近性,那么,它们就变为关系实体,一个关系实体的存在一定表明另一实体的存在。例如,“The kettle is boiling”。“the kettle”和“water in the kettle”是相近的关系,所以,二者一定是有联系的。因此,句子“The kettle is boiling”暗示着“The water(in the kettle)is boiling”。
总的来说,人们有意或无意地运用相近性和相似性的关系来感知和认识世界。这两个抽象的关系构成了模式化关系的两个尺度。这就是为什么在模式化关系中的关系实体可以彼此联系,形成一个可以被理解、解释和预测的关系网,最终形成了一个连贯的语篇。
(二)推理性 语篇连贯的产生本身并不是形式层次的特征,而是语义特征,表现在语篇整体上的语义联系和语义一致性,而这些都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决定的。
在语言行为研究领域,众多的研究都集中在间接语言行为。大多数都认为听话者在识别说话者交流的目的时需要一个推论的过程。一些理论学家认为推理的过程是基于字面意义的传达,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即使是语言的字面意思也要依靠特殊的推理策略。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Panther&Thornburg指出传统推理的两个缺点:一是没有圆满地解释出为什么说话者能快速地得出需要的推理;二是这些解释没有对推理的认知模式给出系统的描述。他们进一步指出,如果言外之意用言外脚本的形式呈现,那么这些缺点可以被克服。言外脚本构成了每种言语行为的恰当环境。间接言语行为用转喻操作来解释,恰当的条件代表的就是整个言外脚本。Thornburg&Panther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言语行为的脚本模式,为转喻的认知功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词语仅仅可以激活言语行为脚本的一个组成成分,但是由于该成分与其他成分和脚本整体之间存在着互为结构的关系,所以在推理时可以把脚本中各个成分所指的概念作为对象行使借代功能,最终保证语篇的深层连贯。
(三)语境性 任何语篇的连贯都是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这种语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支配着语篇意义的选择或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取舍。
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是最有效的理论。ICM是生活中典型状况的静态或动态的心理表征。它不仅包括人们的特定领域的百科知识,也包括各种文化模式。因此,当一个特定的ICM被展开,所有属于这个ICM的概念都被同时激发。总的来说,ICM是各个部分之间的概念区分,因此,转喻很容易产生在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之间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区分是产生转喻的关键。我们把转喻种类归结为两种概念构式:一种是ICM和它的部分;另一种是ICM之中的各个部分。构式一可能通过整体ICM来转喻部分,构式二可能通过ICM中的一部分来转喻另一部分。例如:
1.整体对部分
Jack hit John on the nose.(“Jack”转指“Jack's fist”)
2.部分对整体
The old man is now left without a roof.(“roof”转指“house”)
ICM产生各种转喻关系,其中产生者和产物之间的关系最为典型。例如:
1.We are playing Mozart tonight.(“Mozart”指被莫扎特所演奏的曲子)
2.It was a truly beautiful Picasso.(“Picasso”指毕加索的画作)
总之,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转喻会涉及一些事物,而部分和整体的转喻涉及事件和状态的预测。
(四)层次性 在认知语法的基础上,Langacker(1987)提出认知领域是一个概念化的有序整体。在研究认知构造时,徐盛桓以类层级结构为基础对转喻表述的生成机制作出了详细的解释,为转喻生成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徐盛桓的级层关系是基于心理模式来研究的。心理模式指人类头脑中现存或潜在情形的动态的象征性表征。基于认知的过程,人们运用这种表征来理解各种现象。像Craik所认为的那样,Mental Models实际上是由许多小的等级心理模式构成。这些小的心理模式以各种知识结构的形式来反映。它们以各种规则分布在多个方面的体系中。徐盛桓认为,所有储存在心理模式的知识结构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就叫做模式化关系。这种关系反映了世界上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它们发展的过程中,事物会和周围的事物建立一定的关系。当所有的现象都被人们所认知,就会形成一种知识状态。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一种事物的状态和它所处的时间地点和其它因素都被认为是一定世俗关系的内容。这种世俗关系被认知存储,作为进一步理解和推理的基础。
(五)预测性 2004年,美国学者AI-Sharafi提出了一个分析语篇连贯的系统观点。他创造性地从转喻的角度把文本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他提出三个假设:1.如果转喻是一个确定参照点的过程,那么它应该帮助我们知道如何通过这样的转喻过程去构建空间、框架和特定范畴去进行交流。2.如果转喻是我们认知结构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应该能解释认知的相邻性是如何在文本中得到确立的。3.如果语篇连贯意味着语篇可以得到预测,那么转喻,根据概念相邻性和因果性原则,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文本中的内容。基于这些假设,AI-Sharafi在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转喻过程建立了文本和认知的联系。
AI-Sharafi认为图式理论是指知识结构如何在人脑构建及如何在文本中使用的理论。也就是说,图式理论是一个模式化知识的心理表征理论。它把心理结构存在认定为人脑中的图式或框架。尽管这个心理结构都在概念层次上形成,它也和现实世界的语言表达形式相对应。除此,因为图式是基于部分——整体或整体——部分的关系,所以也被转喻过程所激活。部分——整体或整体——部分的关系反映了图式的转喻本质。我们从转喻的角度用图式的整体知识结构来分析文本的连贯。这反映了在图式中的部分——整体间的实体和概念间的转喻相邻性本质。例如,“office”这个词的图式里就包含构成整体模式的几个小的部分。一旦高层知识结构被激发,整个的图式将被激活。图式作为整体和概念实体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部分——整体,整体——部分的转喻关系。换言之,图式本质上就是转喻。除此,转喻的思考方式在图式中经常在两个方向上操作,即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
因此,如果我们读到的文本主要提到整体,那么,我们认为这一文本是连贯的,因为细节已经被图式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所提供。
总之,作为一种基础的认知现象,转喻不仅体现在转喻表述上,更体现在语篇的连贯性上,转喻思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
[1]AI·Sharafi.A.G M.Textual Metonymy.A Semiotic Approack[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4.
[2]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M].Longman.1976.
[3]Lakoff,George.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angacker,Ronald.W.1993.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 Cognitive[J].Linguistics.1993(6):1-38.
[5]Panther,Klaus-Usw and Thomburg,Linda.The Effect fo,.Cause Metonymy in English Grammar[M].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6]江晓红.转喻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J].现代外语,2011(1):34-40.
[7]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1):32-37.
[8]徐盛桓.名动转用的词义基础[J].外国语,2001(1):23-26.
[9]熊学亮.话语连续性的图式分解研究[J].外国语,2001(3):21-26.
An Exploration of Metonymy's Influence on Discourse Coherence from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ZHANG Xiao-y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Metonymy is more than a linguistic device;rather it is seen as a reasoning and inferential process.Contemporary cognitive linguists generally view metonymy as fundamental to the structuring of the conceptual knowledge.In this paper,the author will try to analyz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metonymy on discourse coherence from the metonymic viewpoint and attempt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discourse coherence.
cognition;metonymy;discourse coherence
H315.9
A
1674-0882(2011)05-0080-03
2011-04-28
张小雁(1975-),女,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及外语教学。
〔编辑 冯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