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红
(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 山东 东营 257335 )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致使静脉回流障碍,如未给予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尤其多见于下肢[1]。2003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32例,年龄21~42岁,平均27.5岁,其中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症9例,前置胎盘2例,难产6例,行剖宫产15例。左侧下肢21例,右侧下肢11例。发生时间为产后5~13天。住院期间发生18例,出院后发生14例。本组病例中由外院转来15例。平均治疗时间为15天。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周径增加,腓肠肌压痛,皮肤苍白或发绀,局部温度升高,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
1.2方法 ①一般疗法: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持续湿敷,每日更换。严禁按摩。②抗凝疗法: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注射,每日两次,连续5~7 d;华法令2.5~5.0 mg口服,每日一次,连续1~6个月;用药期间严密监测出凝血时间,若出凝血时间异常,应及时遵医嘱减量或停药。③溶栓治疗: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入,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持续用药7~10 d。④其它药物治疗:口服阿司匹林或潘生丁等。
1.3结果
本组经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效果满意,治愈25例,显效5例,有效2例。下肢静脉彩超示:25例深静脉再通,其余部分再通。
2.1心理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后,患者心理压力比较大,担心预后不好,加之较长时间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肢,一时难以适应角色的改变,容易产生畏难、焦虑、失望情绪,护士应给予必要的生活方面的关心和照顾,让患者安心住院治疗,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2一般性护理 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5~30°,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一软枕,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避免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同时要避免患侧卧位,以防健侧肢体压迫患肢加重病情。卧床时间一般为1~2周。
2.3抗凝及溶栓的护理
2.3.1注意出血并发症 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史,出血是溶栓抗凝治疗常见的副作用[2],用药期间要严密观察有无全身出血倾向和刀口渗血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每次治疗都应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日期、时间、药名、剂量、给药途径和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结果,并签名。告知患者用软毛刷刷牙,以防牙龈出血。穿刺时有无穿刺点渗血,有无尿色改变,大便是否带血等。对任何少量的出血现象都要引起高度注意。
2.3.2疗效观察 注意患肢肿胀疼痛感是否改善,皮肤温度、颜色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是否改善,每日患肢定点测量周径,并详细记录。溶栓后患者不宜早期下床活动,患肢不可过冷或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3]。本组患者无1例发生肺栓塞。
2.3.3指导口服华法令抗凝药物的剂量调整 由于该药物用药个体差异较大,用药时间长,用药期间遵医嘱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出院患者发放医患联系卡,与患者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
2.4病情观察 若治疗过程中,患肢疼痛逐渐减轻,肿胀逐渐消退,皮肤颜色转红,皮温正常,则表明治疗有效,反之则不佳。如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广泛血栓形成伴动脉强烈痉挛,下肢明显肿胀,皮肤变紫,发亮,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则需及时手术取栓。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1~2周病情最不稳定,如出现剧烈胸背痛、呼吸困难、咳嗽、咳血、浑身无力、发绀甚至休克,应立即报告医师紧急处理,配合抢救工作。
2.5饮食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由于卧床可引起排便困难,应给予低盐、低脂、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高蛋白饮食,忌辛辣刺激性及油腻食物,以免助湿生热,加重病情。必要时给予润肠通便药物治疗。
2.6出院指导 对于该病慢性期或后遗症期患者,指导其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根据患肢的大小,选择合适型号的医用弹力袜,坚持每天使用。早晨起床后穿上,夜间休息时脱下。在家休息若有时间应抬高患肢,可不穿弹力袜。医用弹力袜因梯度压力的原因较难穿,所以穿时要有耐心,穿着时也要细心,防止勾纱。穿时先将袜子外翻至脚踝处,从脚尖往上依次套入,然后展开至踝部及小腿部。穿好后,轻轻牵拉袜子的脚尖部分,以保持脚部的舒适度。要剪指甲,干燥季节防止脚后跟皲裂刮破袜子。避免久坐久站或过度劳累。
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血流缓慢。与女性患者的特殊因素有关,如妊娠、激素水平变化等密切相关。资料显示,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前置胎盘等并发症及难产、剖宫产等都会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因此加强宣教尤为重要。加强孕期保健,避免久坐久站,休息时适当抬高双下肢;指导孕产妇进食低脂、高纤维素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过紧的腰带及穿紧身衣裤;定期孕期检查,均衡饮食,心情愉快;产后特别是剖宫产后,注意补足水分,防止血液浓缩,输液时尽量在上肢穿刺,避免下肢静脉管壁的损伤;积极处理难产、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前置胎盘等异常情况;孕前及产后要积极活动,加速血液循环,防止产后静脉瘀血及血栓形成。产后第1周是血栓形成高发期,产妇要及早下床活动,并适量运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疲劳为原则;告知产妇若出现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及时告知医师。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7.
[2] 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杂志[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5.
[3] 陈律,陆军.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