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霸权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2011-04-12 17:29:47范翠玲
关键词:霸权文化

郑 洁, 范翠玲

(1.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3.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65)

网络文化霸权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

郑 洁1,2, 范翠玲3

(1.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3.重庆邮电大学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 400065)

借助于互联网络,文化霸权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表现出各种形式,严重影响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我们必须通过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文化产业化进程、在建设网络环境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等手段来应对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

网络文化霸权;伦理;意识形态

文化霸权主义是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它以文化传播为手段实现对他国文化、经济、政治的入侵,最终实现对一国的控制。研究网络文化霸权的种种表现及其带来的伦理问题,对于增强我们对各类网络文化霸权形式的辨别力,从而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

(一)意识形态宣传攻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尤其是网络上的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显得短兵相接。推行“反共主义”的政策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攻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频频利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和工作中的失误,大肆攻击和诽谤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往往借助自己所掌控的先进网络技术,通过影视、图书等方式进行政治宣传和政治输出,将其意识形态、价值伦理不断传向社会主义国家,使受众不可抗拒地对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而对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这种政治价值观的传输,是打着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旗号进行的,不易被发觉乃至引起警惕。

(二)西方话语霸权。在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中,语言失衡的现象愈加明显。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 19世纪开始,英语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语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国际影响的扩大,英语在现代世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国际政治、科技、国际贸易、因特网等方面的公共语言。当今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是英语信息,中文信息仅占1%。语言的霸权常常意味着信息和文化的霸权。用英语编写的软件、注册的网址……任何人要上网,首先就要学会使用英语,在潜移默化之间,人们不知不觉接受了英语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者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

(三)信息霸权。美国依靠网络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占据着世界信息发布权的绝对优势。“美国的 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传播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信息总量的 100倍,是不结盟国家集团信息发布量的1 000倍。美国新闻署已经在世界 130多个国家设立了 220个新闻处和2 000个新闻活动点。”[2]研究表明,“美国的国际问题报道能力约是俄罗斯的 7.2倍;美国媒体的经济实力更是俄罗斯的 109.9倍”[3]。正是凭借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美国建构了它在网络上的“信息霸权”(Information Hegemony)地位,制定着信息化进程中的“游戏规则”。在美国主导的网络文化交流中,美国和西方文化内蕴,使交流失去了对等性和交互性,形成了几乎是单向的灌输和渗透。约瑟夫·奈指出:“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知识就是权力,强有力地领导着世界信息革命的国家比任何国家都有力量。”[4]

(四)文化产品倾销。传媒是文化霸权得以实现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载体。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传统媒体也打开了新的天地,世界三大通讯社都陆续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其中,路透社专门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中文网。影视产品因极具视听效果,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推行文化霸权的国家一直极为重视的文化领域。互联网使美国的文化产品,如好莱坞电影、迪斯尼动画片、葛莱梅音乐等传播更为便捷。“美国控制了世界 75%的电视节目和 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多达 30万小时。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总产量的6%—7%,但总放映时间占据了世界的一半以上。”[5]影视产品除了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益,对人的心灵也起了教化作用。它所蕴含的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通过对观众的耳濡目染,其影响力是无法估计的。

二、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

(一)意识形态的移位。信息技术时代,美国借助先进的互联网络对世界各国意识形态的渗透达到了新的高峰。美国向外宣扬的是其特有文化价值观念,这种文化理念的实质就是美国中心论,各种文化都以美国为标准,使美国成为人们心目中自由、民主和人权的象征。美国往往迫使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文化,成为文化殖民地。西方的文化渗透直接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尤其是动摇了部分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基础。高校学生中出现了“意识形态真空”乃至“信仰危机”。有的学生思想陷入误区,认为“西方国家什么都比中国好”,人生观和价值观被“西化”观念同化。青年学生信仰共产主义的在减少,而信仰西方宗教的却在增多,有的学生什么都不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毫无兴趣。由于信仰危机,部分学生感到空虚和迷茫,对自己、对社会失去信心。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改变。美国利用各种媒体在全世界推行一种以消费为中心的文化,即消费中心主义。通过电子商务,美国的消费文化发挥着消费示范作用,使人们无形中接受了美国的文化理念。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6]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差距,文化霸权造成了对技术的推崇,压抑了价值理性的张扬,一切文化形态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文化霸权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等一些消极价值观念,侵蚀着部分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网络文化霸权可能直接给予人们新的道德标准,影响人的行为和思想,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事物以尊重“文化”的理由被接受,造成道德评价的混乱,导致社会矛盾。

(三)本民族文化身份的改变。英语已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难以在国际互联网上交流,这激发了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突出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字迹潦草,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西方文化借助科技和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强势地位,将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形成“打压”态势,对主旋律形成干扰,并弱化民族的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产生怀疑、疏离、隔膜,甚至产生排斥,在心理认同上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发生变化,民族的特性就会丧失,民族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就会发生改变,最终沦为其他文化的附庸。

(四)文化素质降低,导致情感偏移。资本主义极尽功利,传播的世俗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产生了大量的“垃圾文化”。强大的传播力量把低级趣味的产品和信息展示在人们面前,尤其是缺乏判断力的学生面前,占用了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和素质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本人行为后果所引起的学习,一类是通过他人示范过程引起的学习,互联网的影响就属于后一类。美国利用网络上的种种优势倾销其政治思想和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使我们的思想理论界不时出现“淡化论”、“取代论”、“私有化”等错误理论。在被西化、分化的过程中,人的情感发生严重偏移,使人产生偏执、自闭、愤世的情绪。许多人以个人为中心,许多人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不良心态、情绪和阴暗心理。

三、解决网络文化霸权伦理问题的对策

(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现象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也是统治阶级认识社会和作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6]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自己国家利益需求不断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些特定的信息往往承载了一定的意识形态。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7]。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多样性受到激励并不断成长,一些非主导意识形态 (尤其是异质性的意识形态)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动摇甚至威胁到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二)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科技文化产业化进程。抵制网络文化霸权,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8]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和智力密集行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作的贡献,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美国的文化产业占 GDP的 25%,日本占 20%,而我国只占到 2.6%[9]。值得欣喜的是,随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有了飞速增长的趋势,以创新、创意、低耗、低碳为特点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优秀的文化作品有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它能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促进信心和力量的增加。在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同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有机的统一,弘扬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支持和保障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三)在网络环境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文化必须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才能以文化人,中华文化就是要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0]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家富强统一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异化,甘愿为人奴隶[11]。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以增进活力,又要借助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功能、整合功能,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提高人民应对挑战的能力,全方位地调动起人民大众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的交融,尤其是网络的开放性更利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进一步渗透,我们要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开放的姿态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注重扩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培育中国文化的特色。

(四)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2]。当前我国正在逐步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发展既是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了多元化和开放性、变异性的特点,面对这些情况,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各类媒体既要及时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的意见,又要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既要关注社会的重大热点问题,同时又要把好关,把好度,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培养网民特别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网民的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增强对各类网络文化的辨别力以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

(五)在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英语信息给非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些国家迫切地感受到网络时代话语权的重要性,纷纷采用有效措施抵制互联网上的文化霸权主义。20世纪以来,德国、荷兰积极进行德语网络的研究,尝试将德文打入国际互联网络进而与美国抗衡。21世纪初,在巴黎举行的首届国际文化论坛上通过了《文化性和文化多样性权利宪章》,呼吁各国共同采取措施,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日本也加快建设自己的网络环境,努力做到既参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络的同时,应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抵御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进而以保护本国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信息关键技术与核心产业,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信息依赖,从实质上获得信息文化的平等,最终确保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 塞缪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

[2] 段亚兵.美国会是永远的帝国吗?[J].红旗文稿,2009(22):6.

[3] 雷达.美国传媒助推“颜色革命”[N].人民日报,2005-04-03(3).

[4] Joseph S Nye Jr,William A 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J].Foreign Affairs,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1996(4):20.

[5] 赵勇同志在中华复兴与青年使命论坛上的讲话[EB/OL].(2004-08-09)[2010-12-10].http://www.gqt.org.cn/search/zuzhi/leaders_talk/2004yea r/ttb20040809.htm.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7]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1).

[8] 江泽民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1.

[9] 李舫.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逆势上扬但仍处初始阶段 [EB/OL].(2010-03-19)[2010-12-10].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71855/771 18/11174179.html.

[10] 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J].求是,2010(12):6.

[11] 杨叔子.我国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EB/OL].(2005-02-23)[2010-12-10].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23/n224398126.shtml.

[12] 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

G02

A

1007-8444(2011)02-0253-04

2010-12-10

第 4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00480398);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9ZX07)。

郑洁 (1974-),女,四川泸州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

猜你喜欢
霸权文化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量子霸权”之谜
科学(2020年2期)2020-08-24 07:56:58
谁远谁近?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