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

2014-12-17 14:39马慧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决策与信息 2014年36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霸权体系

马慧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霸权的逻辑及其研究的兴衰

马慧
南京大学 江苏南京 210093

霸权兴衰是国际社会持久的话题,20世纪在国际关系领域对霸权的研究一度兴盛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霸权”这一概念诞生于西方话语体系下,内涵丰富,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对其均有研究。后冷战时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对于霸权的研究呈现衰落之势。本文将主要从霸权的概念、理论等方面理解霸权的逻辑,并对霸权研究的兴衰做出梳理。

霸权;逻辑;研究;兴衰;国际关系

从国家诞生以来,人类就集中关注大国的兴衰,在国际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等领域关于霸权的研究浩如烟海。20世纪70年代关于霸权的讨论一度兴盛。1后冷战时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对于霸权的关注减弱,霸权研究呈现式微之势。然而,当今社会霸权仍然是一个带有特征性的想象,因此从霸权的概念、理论分析霸权的逻辑以及霸权研究的兴衰对于分析人类历史尤其是国际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霸权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霸权”一词源自古希腊,最初侧重于强调权力优势,主要是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对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权力的支配占据显著优势地位。在不同语境下,霸权基本与“超级大国”、“支配国”等术语意义相近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替换。对于霸权的衡量,通常从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以及对体系的控制力等方面界定,考量标准基本与综合国力相符。虽然对“霸权优势”、“霸权的控制力”并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但也不乏对此的探讨:牛铭实(Emerson M.S. Nio)认为,若一国拥有的资源超过体系资源的1/2,那么该国将居于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将很难阻止其拥有体系霸权。2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在《全球政治的长周期与民族国家》中指出“霸权优势至少拥有能够维持全球秩序所需资源的一半。”4不同学科对于霸权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霸权研究甚至是开辟了全新路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霸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充当霸权的意愿;二是拥有主导国际体系的能力。5物质和观念的权力是霸权概念的必备因素。霸权可以被概括为,一国有能力为全球建立规则和秩序安排。

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霸权理论是“霸权稳定论”(Hegemony Stability Theory),它由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在《霸权稳定论和国际经济机制的变迁(1967—1977)》一文中首次提出,其理论源于美国国际经济学教授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对世界经济体系的研究。金德尔伯格指出,霸权体系对世界经济的作用至为重要,其存在有利于维持国际秩序的稳定。

就霸权模式而言,按照构成和规模可将霸权划分为单极霸权与复合霸权。吉尔平作为霸权稳定论的代表,强调单极霸权的好处。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 Mearsheimer)指出“霸权是指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统治体系中所有其他国家。”与霸权的单极论者相信“善意的霸权”不同,两极与多极论者相信国家间相互制约与力量平衡,他们认为国际社会多种力量的存在使得国家间彼此牵制、互相协调,这会降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将有利于维持国际社会的稳定。

经过战争,一个国家取得霸权并利用战后的和平协议使其获得的优势合法化。通过战争或和平的方式实现权势转移,将权力优势转换成为霸权机制,直至体系失衡,霸权遭受挑战——由此进入到霸权的合法性与霸权机制的研究。关于“霸权之后,国际合作还能维持吗?”这一议题,基欧汉指出霸权衰退并不一定意味着国际秩序的丧失,业已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在霸权之后仍然可以维持国际合作,国际制度的设计将会使得利己主义政府继续保持合作。对于霸权之后的研究,出现了众多阐释。

二、霸权的逻辑及其缺陷

尽管对于历史上的霸权有不同的划分,但对于世界近现代史上出现的霸权基本没有太大争议(见表一)。

表一简单列举了历史上的霸权及其权力来源与变化。作为一套分析工具,霸权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欧美大国权势变化展开,研究阵地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地区,其理论框架和逻辑基础有着强烈的西方化色彩。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霸权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是基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的视角,关于霸权的相关研究,诸如霸权转移、霸权机制等也集中于对权力的探讨。国际关系研究中将权力归结为一国的控制力与影响力。霸权的控制力表现在一国所拥有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能够以量化的方法进行衡量;霸权的影响力表现在一国的规则、观念以及文化体系的效用。虽然霸权从被提出就受到争议,但是霸权的研究为分析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提供了分析视角,并在20世纪后半期成为一种看似便利的策略,出现了众多研究者与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后,虽然国际社会从来就没有放弃过“霸权”的表述,但是“霸权”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对土地、人民的控制,转变到对资本、结构及体系的控制,“霸权”逐渐被其他的术语取代或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霸权概念及其理论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关于霸权的研究以欧美国家历史与现实为依据,权势转移、霸权兴衰等这一整套的霸权体系研究均建立在西方的语境之下。霸权所谓的“世界体系”实质是大国体系,“霸权稳定论”的好处限定在霸权机制之内的国家和地区,霸权的应用和研究都表现出对于美国和欧洲之外的欠缺,边缘性的国家未能受惠也未被纳入到研究的范畴。

虽然霸权体系和霸权机制的衰弱并不总是坏事,但是对于霸权体系的获益者而言,维持体系比改弦易张要好得多,因此他们很少能够从内部开始进行改革。一旦体系内部结构性因素发生变化,彼时看似缜密的安排就失去了吸引力也失去了效力。在捍卫旧体制的一方背后是希望对体制进行修正甚至是推翻旧体系的另一方,他们寄希望于新秩序会带来的机遇与活力。霸权机制依然难逃新旧体制之争的窠臼。霸权试图解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但它留下了更多问题:霸权是主动还是被动,霸权是状态还是结果,霸权成败的衡量标准、霸权的层级与结构等等。霸权及其研究已经深嵌于国际社会之中,国家与国际社会依然被“囚禁”在霸权的逻辑之下。

三、霸权研究的兴衰

在国际关系领域,对霸权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三个维度:概念、理论和阐释。霸权研究的相对衰落并不表明霸权失去市场。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关于权势的辩论与争战,霸权便充斥其间。“欧洲协调”与均势也离不开霸权的研究。一战后,霸权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以及国际关系中的探讨逐渐专业化,并成为学术研究对象。20世纪,对于霸权的研究始于经济学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考察。随着罗伯特·吉尔平将“霸权稳定论”引入国际政治经济领域,掀起了霸权研究的热潮,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霸权”的概念与理论被进一步拓展。从20世纪80年代,霸权的研究出

>><<现了分化:美国成为毋庸置疑的霸权但于此同时对于美国的单极霸权缺乏有效制衡忧心忡忡。另一方面,对于美国霸权衰落的担忧,这主要集中在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领域与学界。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经济问题越发复杂,由此导致新的研究路径——对于霸权衰落以及霸权之后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对霸权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分化与转向,例如对于美国霸权制衡缺失的探究等。从理论方面来讲,霸权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这并非是说霸权及其研究已经过时,而是对霸权的研究已相对完整,从根源、过程到结局基本都给出了答案,或者说众多专家学者试图给出了答案。在理论建树和实际研究都达到一定深度和高度之后,对该问题的阐释在一段时期内会有趋于停滞的表现。迄今,霸权研究已经有着几十年的历史,从基本概念到相关理论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世界文明多向度发展,物质和观念在全球范围内涌流,互利共赢、多边主义等规则、观念被应用到国际社会,关于霸权的研究淹没在众多问题中,霸权似乎失去了昔日的热度。而新局势和新问题,又引领着他们兴趣点和研究方向的转移。霸权的解释力与应用发生着变化。国际社会关于权力制衡、遏制的古老法则依然存在,霸权及其研究就不会过时。

结语

霸权兴衰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霸权的研究也经历了起源、兴衰和波折起伏,是人类在自我认知与认识社会过程的有效反馈。

国际社会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变动导致权力的消长、结构的变动,诸多问题当然不能单单用霸权体系来概括。作为一种理论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完整地向人们呈现出它的基本面貌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霸权的相关研究已足以证明其价值。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最重要的行为体,“安全困境”的问题始终存在,国际社会中对权力的争夺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国际社会只要不脱离权力的范畴,霸权的概念、理论和思维就始终具有价值。霸权研究的兴衰也向我们揭示了要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理解历史和人类社会。

注释

1参见:Ian Clark, Bring hegemony back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International Affairs, 85, 2009; John J. Mearsheimer,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and London: W. W. Norton, 2001);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王保存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

2Emerson M.S. Niou, Peter C.Gregory, Gregory F. Rose, The Balance of Power: Stanbility in International Systerm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 1989, p.76.

3参见:乔治•莫德尔斯基的《全球政治的长周期与民族国家》,载于《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1978年。转引自:刘靖华:《霸权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年,第46页。

4参见:Ian Clark, Hegemony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马慧(1989— ),女,山东省临沂市人(籍贯),南京大学(单位)*2012级研究生,硕士(学历)。世界史专业, 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霸权体系
历史和哲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涵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话语制衡是霸权护持的重要手段
高中生学好政治经济途径
“霸权秩序”的国际关系多维度视角探析
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给IP成“霸权”浇一盆冷水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
从内政看统一新罗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