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新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医院口腔科,江苏淮安,223200)
治疗安氏Ⅱ类错合的病例,要求最大限度内收上前牙,改善面型,调整合关系,只有正确的支抗设计和良好的控制,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传统的加强支抗的方法如:横腭杆、Nance弓、口外弓等装置存在着舒适性、美观性以及患者合作性的问题,在矫治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想的设计效果。近年来微螺钉种植支抗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稳定、高效的支抗力。本文应用自攻型微螺钉支抗内收上颌前牙,改善患者突面型,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包括26名正畸患者,其中安氏Ⅱ类22例,安氏Ⅱ类亚类 4例;年龄 13~32岁,平均19.5岁;男性11例,女性15例,侧面观为凸面型,覆盖6~10 mm,经X线头影测量分析垂直骨面型为高角或均角。
这些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和下颌双侧第一或第二前磨牙。上颌矫治设计为强支抗,经患者及家属同意使用上颌种植体支抗方法,采用宁波慈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1.6 mm×11 mm自攻型支抗微螺钉。在牙列基本排齐整平,主弓丝更换0.019×0.025不锈钢方丝准备内收上前牙关闭拔牙间隙时,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间各植入1枚自攻型微螺钉,具体操作过程如下:根据曲面断层片及根尖片,特别是根尖片判断牙根间隙是否足够容纳种植体通过,且同时观察上颌窦底的位置。局部浸润麻醉下,常规消毒、铺巾,在植入部位的膜龈联合的龈端作2~3 mm纵形切口,并稍向两侧剥离粘骨膜,用植入手柄将自攻型微螺钉直接旋入至适宜深度骨组织。暴露在口腔内的种植体头部不要过长,以免刺激粘膜。植入时微螺钉向根尖方向倾斜10°~30°。支抗钉植入2周后用镍钛拉簧或链状皮圈每侧施以150~200 g矫活力,滑动法内收上前牙,关闭拔牙间隙。
26例患者上颌植入微螺钉52枚,内收上前牙过程中松动脱位6枚,1个月后重新植入稳定性良好。所有拔牙间隙关闭,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矫治结束时所有患者表现为良好的Ⅰ类合关系,覆盖减小,软组织侧面型得到显著提高。
微螺钉种植体具有体积小、操作简单、创伤轻微等特点。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可以加强支抗,避免天然牙的移位,微螺钉种植体较天然牙能承受较大的正畸力,其稳定性优于天然牙,从而使传统保持支抗的一些措施如多个支抗牙结扎,支抗预备等,得以省略,简化了治疗。植入手术由正畸医师独立完成,种植体植入后可以即刻受力,本组病例为种植后2周加力。术后患者很少出现肿胀及异物感等不适 ,治疗结束后去除种植体不需要局部麻醉。
①适应症的选择。临床上主要适用于那些应用传统手段难以达到支抗控制效果的病例,以及那些不愿戴用口外弓、横腭杆等附件的患者,为改善面型要求最大限度回收上前牙的患者,应用种植体支抗可以实现治疗过程中后牙矢状位置不动,使拔牙间隙全部为前牙内收所占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凸度。②植入部位的选择。上颌后牙区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根间有适宜的植入空间,且植入区位置靠近口角,视野较好,手术操作难度较小,应为首选位置。应用种植体内收上前牙的过程中,内收力量的方向与合平面成一定角度,种植体的位置离开合平面越远,垂直向分力越大,越有利于打开咬合。因此,对于深覆合的患者,种植体的位置应该尽量靠龈向,而对于不需要打开咬合的患者,种植体的植入位置应该尽量贴近合平面。游离龈具有松软活动、血供丰富的特点,种植体从游离龈穿出容易导致炎症和出血。本组大部分病例选择在膜龈交界处植入种植体。③植入时机的选择。植入手术大多在牙列排齐整平后再行实施,可消除牙根倾斜对植入的影响,提高植入成功率。但本组有6例患者因上牙列前段严重拥挤拌前突,拔牙矫治时如果直接粘结全部托槽进行交互支抗排齐,会带来前牙唇向移动,引起患者恐慌,这组病例在牙列排齐早期植入微螺钉,分步后移尖牙和侧切牙,解除牙列拥挤,避免了前牙的往复运动。④植入过程中预防种植体穿透上颌窦底及损伤邻牙牙根。植入术后应拍摄植入局部牙片,尤其是患者术中有疼痛感的情况下,观察微螺钉种植体与相邻两牙根的位置关系,如出现种植体伤及邻牙或紧贴牙根的情况,应及时去除种植体,待伤口愈合后再行植入。⑤种植体应用过程中松动脱位。种植体松动大部分发生在植入后1个月内,如果第1个月种植体没有发生松动,以后发生松动的可能性较小。本组52枚种植体中出现6枚松动,其松动原因主要有:种植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过长,由于杠杆原理,导致骨组织受力过大;种植体植入时的位置和角度欠佳;种植体周围炎症可以破坏骨组织,导致种植体松动;种植体受力过大。因此保持种植体的稳定,提供高效持久的支抗是内收上前牙的关键因素。
[1] 傅民魁.口腔正畸专科教程[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05.
[2] 寻春雷,曾祥龙,王兴.应用微钛支抗矫治上颌前牙严重拥挤[J].口腔正畸学,2007,14(1):3.
[3] 刘鑫.微小种值体支抗临床操作[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1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