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兰 芬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
相亲,自古有之。古时候,相亲前男女当事人并不相见,由其父母包办,并通过红娘拉线将男女两人约到一起,主要是男方由其家长或媒婆带着到女方家相亲。相亲过程中,男女双方不直接交谈,只是独自留意对方,相亲后,双方是否同意结亲,由媒人传话。现代,年轻人追求新奇、刺激、浪漫,许多旧事物被他们抛弃,但惟独相亲这种结交异性的传统形式却依然在新一代年轻人中盛行[1](P63- 68)。《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等节目的热播,及其后国内其他城市各类电视相亲节目的相继出现就是一个佐证。从这些相亲节目中,可以发现,参与节目的对象多为80后单身族,然而,80后单身族参与的相亲活动并不限于此。
80后女单身族热衷于各类相亲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参加电视相亲节目。随着《非诚勿扰》的热播,电视相亲节目不断升温,各大电视台陆续推出相亲节目,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到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再到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及东方卫视的《万里挑一》等等。据说想要上这些节目的人已经排到了2012年,一些节目为了满足欲报名者的需求还提高了节目的播出频率,如2010年1月15日开播的《非诚勿扰》,改为周六、周日双播;《我们约会吧》也由一周一次改为一周两次[2]。
二是亲朋好友安排的相亲。80后女单身族周围的父母亲戚朋友一向热心于为他们张罗对象,或安排豪华的相亲宴,或简简单单的见面。80后女单身族们从刚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逐渐接受,再到最后主动要求,这中间所起的变化值得思考。
三是参加各类大小相亲会。每逢假日,在城市的公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道景观:公园被挤得水泄不通,成百上千的年轻人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他们在为自己“物色”心上人,这就是专为适婚的单身男女所举办的相亲会。如今社会上为单身族而举办的大大小小的相亲会形式多样,举办频率高,参与人数多。
四是在婚恋网上注册交友。各种婚恋交友网办得如火如荼,从国内几大知名的婚恋交友网了解到注册会员已超过2千万人,并且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3](P15- 19)。其中的注册会员多为80年代出生的单身男女,他们在网上寻寻觅觅,期待着另一半的出现。
各种相亲形式远远不止于此,80一代求助于婚介所的也不在少数。而且不仅是80初出生的单身族热衷于相亲,甚至很多80年代末出生的在校女大学生也开始为自己的终身大事积极活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心理呢?
这一人群热衷于相亲,必然有许多原因,以下从心理层面探讨这一人群的相亲现象。
1.迫于父母及社会舆论的压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一传统观念深深地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正值适恋适婚年龄的80后女单身族的婚恋问题是父母最操心的。每逢节假日或家庭聚会,8090都难免遭遇父母的摧婚,邻里街坊也表现得过分关心----“有对象了吗?”“今年不小了吧,该找了!”今天为你安排个相亲,明天再给你介绍个朋友,后天再叫你去参加个什么联谊活动……太多的“关心”,搞得80后女单身族们是焦头烂额、狼狈不堪。似乎在父辈眼中,到了适婚年龄还不考虑婚姻大事是很不正常的,特别是那些思想比较保守的人还会带着有色眼睛看你。社会舆论的压力,太多太多的流言蜚语让80后女单身族们难以招架。
2.“剩女”现象引起的危机感 “剩女”,是当代大龄女青年得的一个新称号,指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未婚女子。她们经过漫长的求学路,有着高学历、高收入,却没工夫顾上自己的婚姻大事,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发现年龄已经稍微有点大,而这时的她们发现年龄相仿的男士要么已经婚娶,要么事业还未成功,很难再碰上合适的人选,她们徘徊等待,到最后就成了“剩女”。这一切给80后女单身族敲响了警钟,她们开始有了危机感,担心自己也会被“剩下”,恐慌感不知不觉在他们这一代人中蔓延开来,在这样的压力下,她们强迫自己走出象牙塔,抓住青春的尾巴,尽早定下自己的终身大事。
3.拓宽交际圈 现代人的人际交往圈子普遍都很窄,并且有逐渐缩小的趋势,除了工作上的伙伴和家人亲属外,基本没有什么更多的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和欲望。在这么狭窄的交际圈中,要想找到合适伴侣的概率微乎其微。而相亲能够把原本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联系到一起,无形中扩大了交际圈。特别是相亲会这种集体相亲的形式,囊括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人群,这种相亲方式提供了个体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参与者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不知不觉认识了更多的人,必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4.为摆脱单身现状产生的心理不适 80初的未婚族因没有组建家庭,在外受到委屈、打击时缺少家庭的慰藉和关爱,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的情绪,久而久之,必然产生一些心理不适,给心理健康埋下隐患,严重的个体还可能会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时的她们渴望家庭的慰藉,产生组建家庭的动机,相亲给她们提供了现成的机会,自然是她们力争的方法之一。
5.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亲队伍中,不乏有在校的女大学生。现在就读高校的女大学生基本上都是1985年后出生的一代。按理她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还不必花太多心思在婚姻上,但现实是,在很多大学校园里,已经有不少女生急于嫁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相亲行列中了。究其原因,还是受眼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失业率现状所迫。于是便有一部分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好老公就不用面临这一切了。她们采取了逃避压力的做法,寄希望于未来老公身上,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在相亲上。
6.为了生育健康的下一代 许多研究和结论证实,22岁到33岁为适育年龄,而27、28岁左右则是优生优育的最佳年龄。80后单身族们则正处于这一阶段,特别是85年前的一群,更是接近和达到了最佳的生育年龄。每个人都希望生出健康的宝宝,80后亦不例外,她们也更希望在自己的黄金生育期来怀上健康的宝宝。因此,为了下一代着想,她们也愿意通过相亲来找到另一半,从中国人的传统,为下一代考虑总是比自己考虑的多,因此,这一心理现象是可以理解的。
80后女单身族热衷于相亲,原因当然还有很多,笔者通过走访及分析总结,筛选出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几点,其他方面不再一一赘述。
80后女单身族通过相亲,认识了更多的人,为自己拓宽了交际圈,也为自己找到心仪的对象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就此而言,她们的相亲行为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另一方面,80后女单身族会出现这一现象也说明其自身性格上的缺陷----不成熟、随意、不理性、自我中心。再者,她们往往把物质因素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择偶标准,这就使得婚姻具有了浓厚的功利性。这样组建起来的婚姻可能存在幸福隐患,不利于婚姻的维持,闪婚闪离现象便是最好的佐证。北京2006年的离婚资料显示,三分之一的婚姻关系维持不到5年,其中有970对夫妻结婚还不足1年,甚至有的夫妻结婚不到1个月,在这些离婚案件中,80后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与此同时,2006年哈尔滨的离婚率比上年增长了5 %,其中也是年轻人增长比例惊人;来自广州的数据也显示,80后委托离婚或咨询离婚的案例明显增多[4],调查发现,80后的离婚原因大都是性格不合,“闪婚”一族往往最后也会“闪离”。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80后女单身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调整好心态,培养和保持健康的心理 80后女单身族自身性格上存在不成熟、随意、不理智、自我中心等缺陷,心理承受能力也差。在婚姻问题上,她们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这让80后女单身族吃不消,其心理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80后女单身族应学习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只有把自己打理好了,才有能力和精力去组建和经营新的家庭。可培养多方面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建立健康的心理,培养坚强的个性,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
2.拓宽交际圈 80后女单身族没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主要原因是异性朋友太少,建议她们积极主动去结交更多新朋友,多参加晚会等各种活动,既丰富了生活又扩大了交际圈,从中扩大择偶的机会。
3.理智地看待婚姻,适当调整择偶标准 80后女单身族在对待婚姻的问题上,容易在爱情和面包面前迷失方向。选择爱情舍弃面包或者选择面包舍弃爱情,都不是理智的做法。选择爱情舍弃面包组建起来的婚姻,最终也会因为材米油盐而出现婚姻危机;判断一段婚姻是否幸福更不是看它表面是否风光,只有面包的婚姻,更谈不上幸福。80后女单身族们应理智地权衡爱情和面包的权重,适当调整择偶标准,标准变了也许选择的空间便大了。
4.学会以平常心看待目前的状态 80后女单身族对于自身的单身状态不用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婚姻毕竟是自己的事情,纵使最后会牵涉到两个大家庭,但那个将与你共度五、六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是你的丈夫,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扪心自问:假如没有外界的压力,你还会急于嫁人吗?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如果不满意自己的现状,那便去做些改变;如果觉得挺满意自己目前的状态,那么剩下也就剩下了,自己觉得好就行,并没有什么损失。
总之,80后女单身族或许应该更加理智地对待相亲和婚姻,不意气用事,草率结婚,始终谨记,感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兼顾情感和物质条件,金钱、权力等纵使重要,但却绝不是衡量一个理想伴侣好坏的唯一标准。即使在相亲中也应花多一点的时间去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人品、性格、理念,对婚姻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调整良好的婚恋动机,培养正确的婚恋观,面对婚姻避免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要融入更多的体谅、容忍、有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婚姻的稳定。
参考文献:
[1] 罗 琪,徐晓军.论青年白领相亲过程中的“弱关系”假设及其实质[J].青年探索,2010,(1).63- 68.
[2] 吴红霞.从《非诚勿扰 》看电视相亲节目的“热 ”与“冷 ” [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 罗 琪,徐晓军.白领相亲现象中的“弱关系”假设及其实质[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
[4] 蒋丽红.中国80后婚恋问题的伦理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