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2011-04-12 20:57:02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空巢养老

姚 宝 丽

(福建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升,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十分明显。 在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沉浸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社会问题。例如:中国也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出现了农村空巢老人化的现象,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2010年“两会”召开之前,养老保险名列“两会”网友关注热词的排行榜榜首,可见,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对农村空巢老人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改进社会保障制度,以更好地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对于推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加强对外贸易的同时,中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在临近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城市化阶段。如今已经过去十年了,在城市化过程中,空巢老人现象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是两面性的,一方面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中国带来许多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65岁以上老年空巢家庭为1 561.63万户,2 339.73万人,其中农村空巢老人所占的比重更大,预计在2010年将达到80 %以上。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即将展开,相隔十年,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仍然备受关注,因为“空巢老人”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或者家庭问题,而是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1]。

(一)传统家庭伦理观念淡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空巢老人养老陷入危机

随着社会的转型,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商品、货币观念以及价值规律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冲击日趋强烈,人们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是一定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必然社会现象。同时,农民价值观念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子女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状况,思维的改变在左右着人们的赡养观念。另外,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也是势在必行。这种转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生活上的分离。随着分离时间延长,会削弱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由此带来的是子女孝道的下降。

(二)空巢老人普遍心理脆弱,孤独无助,容易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独居老人约1 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 %,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 % ,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 % ,感到不幸福的占21 %,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而农村中,子女外出打工更让留守老人有失落感,缺乏关怀,容易产生不幸福感。精神慰藉的缺失容易导致空巢老人患心理疾病。此外,大多数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时把自己的后代留给父母照看,这种隔代教育使得空巢老人常常陷入困惑,既想管好又力不从心的困境无意中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多重原因的作用下,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2](P15- 18)。

(三)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率相对较低,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经济压力,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众多,社会保障的覆盖率相对还是较为低下,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而言,由于经济压力、思想观念等一些主客观因素,他们参保的概率相对于一般的老年人而言会显得略低一些。因此,当空巢老人真正丧失劳动能力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老人饿死、病死。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出台,在严厉执行这一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在国家和社会的多方努力下,有理由相信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能够得到较大的改善。

二、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革,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除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等一些客观原因以外,还有老人自身的主观因素,产生“空巢”现象的原因诸多,以下阐述一些相对而言比较重要的,其余不再一一加以赘述。

(一)老人长期形成的固有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给两代人之间造成思想隔阂

一方面,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房子,为尽孝道便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但由于农村老人在乡下生活长久,不习惯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城市生活,便无奈地选择重回农村,独守“空巢”。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转型以及体制的转轨,传统的家庭文化受到较大冲击,“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日益淡薄,在这种现代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年轻人不再那么尊重老人,对于家庭的角色定位不再那么清晰明确,甚至于把老人留在农村不闻不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家庭赡养老人的基本功能。因此,两代人之间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思想观念便成为“空巢”现象产生的主观因素。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强制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和少子女家庭,使得家庭规模变小,尊老爱幼的天秤在逐渐地发生倾斜,“厌老爱幼”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种代际之间的重心发生倾斜,与计划生育的推行不无关系,子女越少,父母就更加宠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加大,导致养老的供需关系出现失调,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三)社会变迁改变中国农村家庭原有的各种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为农村的年轻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青壮年离开老人而进城工作无暇顾及老人,老人由于年老体弱仍然留在农村。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变迁,这种变迁导致家庭原有结构的变化,这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三、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路径探析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空巢家庭的出现和增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以及代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与此同时,家庭在目前以及将来一段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国农村养老的重要载体和来源,而农村空巢家庭的这一载体已经被掏空,因此农村空巢家庭存在着严重的养老危机。这就需要从实际行动上去解决这个全社会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要想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问题,应该积极完善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文主要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针对中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速度的加快,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来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解决国民生存保障问题并促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与归属点的,它具有安全性、强制性、普遍性、平等性、鼓励性等显著特征。当前,在中国《社会保险法》所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无形中把广大农民排除在外,为此,为了使农村养老保险能够得到有效运行,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应该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品法律法规,并严格有效地以执行,逐步推进农村养老的社会化[3](P101)。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提供物质保障

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从长远角度而言,要想缓解家庭的养老负担,归根究结是要进行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通过城镇化,可以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的养老得到有效的保障,减少子女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积极地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完善。

(三)加强传统养老道德观念宣传教育,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支柱

传统的孝道文化时刻地给我们敲响警钟,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广大群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爱戴老人、关心老人,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让每一位空巢老人能够安心幸福地度过晚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似乎逐渐弱化了这一传统观念。农村家庭的养老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加强家庭养老功能,发扬传统家庭的养老文化对于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四)提升社会支持系统能力,给农村空巢老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农村空巢老人这个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应该给予多方面关怀,对于他们的生活从物质上、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对于空巢老人的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重要反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积极发展农村慈善事业,让农村老年人不被社会边缘化,有利于中国进行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国家、政府和社会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它的出现和增多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而,要想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必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实有效地解决空巢家庭的社会支援及其社会养老保障问题,以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合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中安教育网.固镇调查: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http://edu.anhuinews.com/system/2008/02/25/001955816.shtml.

[2] 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3]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空巢养老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杂文选刊(2018年11期)2018-11-06 03:39:48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新闻传播(2018年10期)2018-08-16 02:09:58
养生不是养老
基层中医药(2018年2期)2018-05-31 08:45:06
养老更无忧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5:47:39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华人时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战后台湾如何从农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公民与法治(2016年4期)2016-05-17 04:09:25
养老之要在于“安”
大社会(2016年5期)2016-05-04 03: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