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董 磊,张 彦,赵晓峰,李 宁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选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了87例DR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评价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及住院治疗的DR患者87例,男52例,女35例;平均年龄(64.5±15.9)岁。增殖型病变29例,非增殖型病变58例,均符合1985年WHO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予0.9%NS 250 ml+葛根素400 mg静脉注射治疗,1次/d,15 d为1疗程。
1.3 观测方法 使用Philips公司iE 22、GE公司Lonqel 7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2 MHz,彩色血流速度固定在-6~6 cm/s,彩色取样框固定为0.5 cm2。患者仰卧位,在清晰显示视乳头的视网膜纵切面、水平切面两种切面,分别将彩色取样框在视乳头上下、内外0.5 cm处取样,记数四个取样部位彩色血流信号的数目,即为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单位:条/cm2)。所有检查均由同一熟练操作者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所测数据先求出均数±标准差(±s),治疗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87例患者治疗前视网膜微血管密度(2.7±1.9)条/cm2,一个疗程的治疗后视网膜微血管密度 (4.4±2.4)条/cm2(P<0.05)。
87例患者1个疗程的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改善者37例(42.5%);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有明显增加者76例(87.7%)。
DR的发病机制不明。有研究认为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微血栓形成是造成DR的原因[1-4]。病理上,DR的损害表现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网结构上的改变:周细胞变性、基底膜增厚和内皮细胞增生,进行性基底膜增厚,使毛细血管腔变窄、缺血、缺氧,以至闭塞[1]。而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微循环的障碍有关,CRA是供应视网膜内层的唯一血管,是维持视觉的重要组织,它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直接影响视网膜的微循环状态[2]。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可反映糖尿病视网膜血供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动态实时地观察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可反映视网膜病变情况,对早期诊断DR病变,以及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是评价DR时视网膜血流变化的有效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密度在本世纪初既有报道,但主要是应用于观察肿瘤内微血管密度,评价肿瘤的良恶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评价视网膜病变的可行度已达到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诊断的水平[4]。
目前,用于治疗DR的药物较多,其疗效个体差异较大。本研究选用的葛根素注射液是从豆科植物野葛(Puerraria lobata)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主要有效成分,其分子式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异黄酮。祖国医学认为葛根归脾、胃经,具有升阳、活血、通络的作用。现代医学证明葛根素可通过抗交感样作用、钙拮抗作用及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显著改善微血管病变、微血栓患者供血,降低血糖、血脂、抗氧化、增加血液流动性,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故广泛用于临床,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研究热点。葛根素具有毒性小、不易在体内积蓄、可经多途径排泄等特点。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对葛根素药理、药效、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其重要价值,尤以对人类生命威胁较大的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葛根的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性较好,因此,葛根素应用研究有着广阔的前景。
本文结果表明,葛根素注射液能明显增加视网膜微血管密度,改善视网膜血流状态,对改善视网膜功能有较大的作用。同时表明,视网膜血流状态的改善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P<0.01)。因此,应用超声检测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能够更早的评价治疗效果,促进DR患者治疗方式的改进。
[1]刘学政,李瑞祥.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00,6(1):23.
[2]李 楠,王学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糖尿病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6:860-862.
[3]李星云,马彩叶,陈兴美,等.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3022-3023.
[4]Mackinnon JR,Mckiffop G,O’Brien C,et a1.Color Doppler imaging of the ocular circulation in diabetic retinopathy.Acta Ophthamol Scand,2000,78(4):3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