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诺莎之欲力的教育与实践:理性、情感与行动的平行共构

2011-04-12 22:40龚重林
关键词:情状斯宾诺莎理性

龚重林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 00871)

斯宾诺莎以欲力(conatus)为其本体论之动力学的设定,由此出发,对人身的情状及其所反映的意识进行分析,构成了其《伦理学》中有关德性、快乐、幸福的讨论内容。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如何透过身体与外物间的共同关系建立正确观念,由正确观念在身体情状上的相应性形成主动的情感,从而积极追求幸福。由行动面来看,这是一个欲力的实践学(p raxiology of conatus)的问题;由认识过程来看,这是一个欲力的教育学问题(pedagogy of conatus)。两方面都牵涉到自我保存力量的增加,并且共同建构了后者。我们先从欲力在斯宾诺莎哲学中的定义开始,将其联结到斯宾诺莎对人身情状的分析,并透过斯宾诺莎所谓的德性,说明正确观念在被动情感转化成主动情感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一、斯宾诺莎的欲力、身体与心灵

斯宾诺莎用 conatus来表明其本体论的前提:“除了被另一个外在的原因(事物)所毁灭,否则存在的事物不会消失……所谓事物的本质就是上述的肯定性,而非对其之否定。”①Spinoza,Ethics,III,P4.in The Collected Wo rks of Spinoza,trans.by E.Curl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p.498.斯宾诺莎常用conatus这个词来指称事物持续存在的力量,其中包括人类求生存的努力。斯宾诺莎的conatus既可以指涉人类身体也可以指涉心理,或者同时指涉两者。当中每一个指涉他都给了一个不同的称谓。当指涉心理方面的表征时,他使用voluntas(w ill),当指涉身体方面的冲动(impulse)时,他用conatus,而当同时指涉两者时,他用appetitus(appetite)②Henry Alison E.,Benedict de Spinoza,San Diego:Twayne Publisher,1975,p.124.。心灵就是对身体的意识,或者说是对所有发生在身体中的状态的意识,“任何增加身体行动力量的事物在心灵之中有其相应的观念,这个观念同样也增加我们心灵的思想力量,反之,则减低我们思想的力量”①Spinoza,Ethics,III,P11,p.500.。这些能够增加或减少身体行动力量的身体情状,加上这些身体情状的观念,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情感(affect/emotion)②Ibid,III,def.3,p.493.。

自我保存的目的始终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当所受到刺激的身体情状有利于此目的时,自我保存的力量便能够得以维持或增加。但是来自受外物刺激的身体情状未必都能达到自我保存的目标,其中有些身体情状有利于此目标,其他则否:凡有利于自我保存之身体情感,即为快乐之所在,是价值上可欲的。但是从本体规定性过渡到伦理学的判准,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论的阶段,我们必须以身体与外物的共同关系为基础(即以动与静之力学构划为其根本),建立起正确观念,区辨有利与不利的身体情状,以形成真正有利于我们的主动情感,达到持续的、稳定的、积极的快乐,从而增加自身存在的力量。然而,这个在认识上提高的过程牵涉到哪些身体情状有利于自我保存,哪些则否,其理由为何,它们与自我保存力量在质与量上的增减有什么联系。这个考察是一种有关欲力的教育学,同时又是欲力的实践学。

二、斯宾诺莎欲力的教育学

(一)行动的外在决定与内在决定:被动情感、主动情感与正确观念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第4部分的命题22之系推(corollary)中说:“保存自我的欲力是德性唯一的基础。”一个人欲力之活动力量的大小决定了他自由与自律的程度,欲力活动力之大小端视其来自本身内在因素的程度,来自后者的因素越高,其力量越大。按照斯宾诺莎,只有实体完全是自因,从而完全自由,而人类则为部分地自因,因此也只有相对的自由,这里存在着一个按照活动的主动程度由高渐低的层级体系。欲力的活动的原因某些系源于外在事物,某些系源于其自身,最高程度的欲力活动之原因完全来自本身(例如自因的实体),而身体冲动所产生的活动大部分要归因于外在因素。欲力的活动原因系来自身体情状的激动,该活动本身只是后者情感作用的结果。欲望就是人的本质,而该本质由其身体情状所引起的活动决定。活动力就是欲力的表现,对某事物的某些信念与看法也是欲力的表现。欲力表现在两个属性上:思维与广延。情感表现了整个人的状态,它也是欲力在身体与心灵的表现。情感标志着欲力的变化,它可以反映后者增加或减少的程度,欲力是一种对身体情状方面(快乐或痛苦)的感受,它驱使我们因应与事物接触后所遭遇的状况。情感既是身体的的感受(bodily feeling),也是对于该感受的观念(an idea of that feeling)。

斯宾诺莎的被动情感和主动情感(passive or active emotions)的区分与正确观念和不正确(混淆)观念(the adequate idea or inadequate idea)密切相关。主动情感是心灵的行动(action of mind),起于正确观念;被动情感则起于不正确或混淆的观念,它是激情(passion)③Spinoza,Ethics,III,def.3,p.493;P3,dem.,pp.497-498.。心灵中观念的对象便是身体情状的激动(affections)④Ibid,III,P3,dem.,p.498.,身体受到外物影响而产生激动,心灵感知到此激动而形成相应的观念(平行论:两者间无交互作用),但此观念并不必然包含引起该激动的正确原因,因为它更多地来自我们的身体,而非造成身体情状之激动的外物⑤Ibid,III,P15,dem;P16,cor.2,p.463.。当我们的观念不能反映造成身体激动的正确原因时,我们便不能认识到事物间正确的因果联结,从而产生错误。被动的情感和主动的情感都追求能够满足并且增进我们生存所需的事物。这类可以为我们带来生存利益的事物与我们的身体接触,在我们身体与心灵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快乐的情感(joyful emo tion,p leasure),然而主动情感所达到的快乐是必然的,被动情感所达到的快乐则是随机的、偶然的。

(二)情感由外而内的改造:身体欲力在质方面的提升

主动情感来自理性,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先追求超越的理性,然后离苦得乐。相反,首先是因为我们追求欲力的最大化,在身体与外物接触的基础上寻求可以使我们离苦得乐的、稳定的、可重复的、共同的身体经验,而这些身体经验必然反映在思想上有关事物之间正确因果联结的观念。透过想象力恒常地将此稳定的身体经验之观念示于我们的心灵,而对这些观念的遵循总是与快乐、满足的体验平行地发生,以这种方式在身体产生的激动便是主动情感、从被动情感到主动情感的建立是连续的过程,身体与外物共同性经验(即身体与外物的兼容性)是一个随着身体在世界中发展成长的累积过程,而心灵(观念)与身体,思想与广延,在斯宾诺莎那里是一体的两面,有此必有彼,反之亦然,此所谓属性平行论。知识就是心灵的主动力量,知识就是在思想属性下的欲力。知识的内容无法直接产生对欲望的改造,但是在建立以知识追求快乐之满足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确实体验到一种更为强大、更为稳定的欲力满足,只有用更强大的情感力量才能改变原先无力的、被动的情感状态。由被动情感过渡到主动情感,从混淆观念到建立正确观念的过程总是伴随更为确切的,比原先被动情感更为稳定、强力的主动快乐情感之满足,知识唯其具有强大的情感力量,才能改变欲力原先的倾向。知识能够具有真实的情感力量(emotional power),所以它才能将被动的情感转化成主动的情感,我们可以把这种转化看成是对欲望(欲力)之教育。理性就是欲望合理的自我发展,欲望以理性实现自己。

三、斯宾诺莎的欲力实践学:知识与行动的共构

(一)共同观念的建立

当人们被外在事物所引导,或是行动被外在事物所决定,而非依赖自己本质的内在原因,那么他们就是虚弱无力的①Spinoza,Ethics,IV,P37,schol.,p.565.。知识是一种欲望的状态(即以符合个体生存利益的知识为指引而追求自身满足的倾向),它必然导致道德的标准。

斯宾诺莎认为,正确观念并不是与道德无关的心理认知的产物:

行动若源自于理知相关的情感,则称为心灵的力量(strength of mind/fortitudo),我将它进一步分成勇气(courage/animositas)与高尚(nobility/generositas)。勇气指的是一种欲望,该欲望代表个人完全按照理性指引追求自我保存的努力。高尚指的也是一种欲望,该欲望代表了个人按照理性指引帮助他人,与人为善的主动倾向。②Spinoza,Ethics,III,P59,schol.,p.529.

很明显,斯宾诺莎用伦理学的词汇(高尚、勇气)来指涉知识,而这些伦理学的字眼代表了欲望的种种状态。斯宾诺莎在这里并不是把道德问题统统化约成理知的问题,在他看来,人就是以欲望的种种状态在世界中的存在,这些不同状态的欲望被表现为各种情感,以及不同程度的理解力(在世界中与兼容性的外物接触所累积的稳定的身体经验在观念上的反映)。活动力(activity)被斯宾诺莎视为德行的衡量标准。知识之所以能对我们产生作用,关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被建立起来的方式。首先,我们的身体与具有兼容性之外物随机接触造成被动的快乐情感,随着以追求快乐为目的之稳定的身体经验的重复,心灵感知到这些经验并形成相应的观念,并依思想的逻辑对这些观念加以组织,我们的想象力将这些稳定的、能为生存带来好处的身体情状以相应的观念恒常地示于我们的心灵,于是我们建立起能反映事物之间正确因果关系的观念联结(科学知识),并依照此观念的秩序组织身体与外物的接触,使身体的欲力之满足常态化、标准化,而不须受制于不稳定的外物刺激。

心灵只能透过我们身体情状的激动认识自己的身体与外物,换言之,通过在我们的身体所造成的影响,我们才能认识事物③Ibid,II,P26;II,P25.。外物与身体的共同性(commonality of body and things)通过身体情状的激动而在心灵中有相应的共同观念(common notions)④Ibid,III,P39,cor.p474-475;III,P40,schol.,pp.475-476.,思想对这些观念进行归纳与综合,能够进一步形成有系统的知识,可以说,这种身体与事物之间的共同性是形成理性思考的前提。而混淆的思想则缺乏上述的步骤,它只是一种简单的唯实论的反映。例如:某个人很符合我的喜好,我想追求他,我以为这个人是我可以追求的对象,但是这个人拒绝我的追求,于是我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并把这个人当作我愤怒的原因,然而事实却是,这个人根本不可能成为我追求成功的对象,我却以为追求可以成功,这是对现实的无知,我所欲望的对象根本得不到,从而也不会为我带来快乐,我仅仅因为他在我身体情状方面所产生的直接刺激,驱使我去追求他,当我得不到他时,我便把他当成我的欲望之所以不能满足的原因而仇恨他,其实真正造成我的欲望不能满足的原因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误解,以至于欲望所追求的是错误的对象,这种因为单纯的、直接的被动情感(注意力仅仅放在身体情状的激动)所导致的欲望常常无法达到目的,造成身心的痛苦与挫折。这就是这里所说的一种简单的唯实论,它没有考虑到身体与事物之间的共同性,而只是把身体情状的激动当作是现实,从而犯错。但是只要理解造成欲望不能满足的正确原因不在于外物,而在于自己不能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秩序,这样就能对原先的错误归因进行调整,并将正确观念恒常地示于心灵,在身体上必然产生与其相应的主动情感而化解被动的愤怒情绪。

(二)斯多葛式的情感治疗(Stoic therapy of emotions)与行动实践

理性能够排除错误、避凶趋吉,也可改变(治愈)某些基本的情感,使它们不致对我们产生不利的后果(痛苦情感sad emotions)。有如弗洛伊德所谓的转移(transference),性的驱力(drive)可以透过升华的作用(sublimation),赋予其所投射对象不同的意义(例如对女人裸体的窥视欲望可以借由艺术升华表现为绘画创作)①Freud,Sigmond(1961).On Narcissism:An Introduction,trans.C.M.Baines.collected in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Vol.14.Ed.James Strachey.London:Hogarth P.。理性必然伴随身体方面一种强大的情感(对生存有利的、稳定的身体经验),这种有利于生存的主动情感能克服对我们不利的被动情感,从而改变行动的轨迹②Spinoza,Ethics,V,P4,schol.,p.598.。主/被动情感也相应于斯宾诺莎的两种知识:理性的知识与想象。而在理性知识长期的浸润与习性的培养中,最终能抵达最高的知识:哲学直观的洞悟。在这个最高点上,知识与行动完全合一,真与善一体。

我们的身体经验随着年龄增长而日益丰富,我们的心灵能够对身体所表象的观念进行归纳与综合。身体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结果不外乎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在前者的关系下,身体与外在事物具有共同性,自我保存的驱力追求此种共同性。但是在自然界中,与人的身体具有最多共同性的,乃是另一个身体。斯宾诺莎说:“对人最有用者,莫过于另一个人。”③Spinoza,Ethics,IV,P18,schol.,(iii),p.556.若纯就身体与外界的关系来说,共同性的建立具有随机性,从时间或空间的限制来说,共同观念累积的速度势必很缓慢。但是我们若透过另一种共同关系之建立以累积知识,那么在知识建立的广度和强度上都会大有增进:这就是与另一个身体的联合。我们总是能从他人那里学习到许多自身不曾经历的经验,从而以更快的速度累积对于世界的知识。因为在相同物种中,所具有的共同点最多,我们也最容易从同类中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与信息。因此,从被动情感到主动情感的跃升,不只是代表着个人从蒙昧无知到理性的转变过程(质的提高),也是生存力量由各自孤立的点扩大到集体的面之过程(量的扩大)。

以理性的主动情感为依归,或依随机盲目的身体接触所生的激情,两者产生的后果并不相同:前者具有稳定的力量,后者则无。而由具有前者这种禀性的个人所联合起来的共同体(multitude),其生存力量必定更大。群体是个人力量有效的联结与扩大,而不同身体间的有效联结是透过诸多的身体与心灵共构的欲力之行动实践(即以共同行动增进力量与福祉)④Ibid,IV,P18,schol.,(iii),p.556.。共同观念则是由思辨进入实践的枢纽,借由共同观念,我们达到理性,进而臻至幸福。人可以借由另一人知识与经验的指导与传递最有效地增加生存力量,共同观念的发展与学习预设了一个理性共同体,这个理性共同体的形成正是从诸身体的有力联结开始,而具有共同观念的诸身体之结合,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增加自我保存的力量,这是此共同体通往解放与自由的必经道路。由身体的力量出发,建立共同观念,并以主动情感改造被动情感,这是属于身体欲力的教育阶段(education of conatus)。在此基础上联结更多的身体力量,组织一种由解放的身体力量所组成的共同体,这是属于身体欲力的政治(politics of conatus)。我们在这种共同体的生活中学习锻炼共同观念所由生的主动情感,以使这种共同体能确保并促进诸身体的福祉与快乐,这是身体欲力的伦理学实践(ethical p raxis of conatus)。

按照斯宾诺莎,恐惧和希望不能产生维持共同体存在的主动力量,只有理性才能做到这一点⑤Ibid,IV,P73,p587;P37,Schol.2,pp.566-567;P35,dem.,p.563.,而以理性筹划为基础的共同体(m ultitudes)所建立之主权,其所具有的权利与诸个体的自然权利并无抵触,它是对初始自然权利的强化,代表了后者生存能力进一步的提高,换言之,这是一种“好的”城邦形式,也是自由人所组成的城邦⑥Gilles Deleuze,Exp 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trans.by Martin Joughin,1992,Zone Books,N.Y.,Third Printing,pp267-268.。我们在这里可以借用德勒兹对m ultitude的解释与其主张斯宾诺沙力量概念的区分(potentia/potestas)⑦这个解释在西方哲学界有许多争论,一般认为它是从德勒兹后现代哲学观出发的特别解读方式,在斯宾诺莎文本中并无这种区别,这种看法可以美国老牌斯宾诺莎专家 E.Curley为代表(Curley,1988,p.651)。,前者可引申解释成主动影响的能力,后者则是被影响的性能⑧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0页。。multitude无疑属于前者,使人受其暴力胁迫影响的政权则属后者。从这个方面来看,m ultitude在力量的领域具有政治学与伦理学的优位性,是属于一种对抗暴政与宰制、追求解放和自由的人类所形构的共同体。

四、结论

斯宾诺莎的欲力是事物自我保存的倾向,这个概念也适用于人身的情感。人身情感包括身体的情状与心灵对此的意识,人身的自我保存与其力量的增加是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因此,我们所有的情感无不追求这个目标。但是并不是任何性质的情感都能对此目标的达成带来相同的稳定度与强度。斯宾诺莎区分出主动与被动情感,以此作为衡量行动价值的标准。身体与外物的接触若越具有共同性,则越有利于自我保存的力量,反之则否。身体与外物的共同性相应于心灵对外物的正确知识,此即共同观念,共同观念代表我们理性的能力。共同观念一方面预设了身体经验的发展与成长,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一个以理性之身体筹划为目标所形成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反对一切不利于个体自我保存的措施,它反对一切使人的力量不能发扬、一切抑制生命的措施。

斯多葛式的沉思对命运的理解能使哲人沉淀于内在的安定,斯宾诺莎的情感治疗则使我们克服激情的干扰,主动追求快乐(joys)。然而,此快乐的追求也是自我保存力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投射:人身与其福祉的持续(endure)、社会共同体扩大化(aggrandize)。在其中,主动情感、共同观念、理性共同体是身体欲力之发展在质与量上的递变过程,而这正是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所透显出来的政治与社会意涵:既然自我保存的力量永远高于人为扭曲的暴力,一切对人的存在力量不合理的束缚都是错误的,都是邪恶的,也是必须被扭转过来的。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内里是力量哲学,以斯宾诺莎的力量哲学为前提,理性知识与其所寓涵的价值是为行动指出方向的罗盘,斯宾诺莎的本体论最后必然进入政治学与伦理学,这是一条通向集体行动的实践之路,目的是追求力量的解放,最终迈向理性的自由人和自由的城邦。

[1]洪汉鼎.斯宾诺莎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M].温锡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斯宾诺莎.政治论[M].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M].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Alison,Henry E.,Benedict de Spinoza,San Diego:Twayne Publisher,1975.

[6]Duff,Robert A.,Spinoza’s Political and Ethical Philosophy,J.Maclehose and Sons,1903.

[7]Deleuze,Gilles,Exp 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trans.by Martin Joughin,Zone Books,N.Y.,Third Printing,1992.

[8]Spinoza,B.,Political Treatise,selected from Benedict de Spinoza:The Political Wo rk,trans.by A.G..Wernham Oxfo rd,1958.

[9]Spinoza,B.,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trans.and edited by E.Curl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10]Spinoza,B.,Theological-Political Treatise,trans.by Samuel Shirley,E.J.Brill,Leiden,The Netherland,1989.

猜你喜欢
情状斯宾诺莎理性
从学生作文中审视语言描写的特点
幸福
英语句子中体、时制和情态的语序认知理据探析
斯宾诺莎对迈蒙尼德寓意解经法的批判及历史意义
青年施莱尔马赫的斯宾诺莎研究中的形而上学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斯宾诺莎
胡适、张君劢眼中的斯宾诺莎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