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一
教育部在2001年对重点高校提出要求,要求它们在3年内使用英语讲授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达到10%,此后,双语教学便在重点和普通高校迅速展开。国内研究表明,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双语教育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1],“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进行双语教学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2],课堂互动讲授、学生积极参与、合适的教材等因素能提高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3],但由于双语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师资、课时分配、教材和学生英语水平方面的不足,双语教学的实施和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满意的效果。据笔者对自己所在高校进行双语教学的调研,很多学生对双语教学认知度低,上过双语专业教学课的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总体来说,高校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方面。双语教学由于存在使用的是非母语的语言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其教学难度往往高于纯粹的外语教学。虽然外语教学听力考核比例的设置没有将学生的听力水平放置在主要地位,但学生英语水平可以通过背诵、阅读、写作等方面来弥补。而双语教学则涉及语言、专业知识乃至思维的高度[4],倘若学生课堂外语听力不过硬,就等于关闭了通往学习另一个知识层面的门户。笔者认为,由于存在英语听力的障碍,大部分学生在双语课堂上依然凭借的是对英语板书内容的识记和阅读来理解,他们不仅没有学到英语语言的思维能力,更无法达到运用英语语言思维解决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反而因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庞杂的英语内容而陷入被动的语言学习当中,从而使双语教学工作往往在最初阶段就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当中。
其次表现在高校教学人才的缺乏方面。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应付考试,而是教会学生具有用英语工具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这不是依靠记忆而是依靠对语言的理解和思想的交流,其实施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学生,更在于双语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事实表明,目前高校非常缺少这方面的教学人才,一些高校往往采取高薪外聘,或者外语培训与跨国际的人才交流等方式来应对双语人才紧缺的局面,然而由于双语教学师资建设的关键是连贯性和团队性,上述方式只能作为短时间内的应急措施来用,而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上看,其效果并不理想。譬如,一些专业知识过硬但英语口语受限的教师无法深入双语教学的开展,因为如果老师在讲课、板书、课堂互动、作业、考试的过程中一律采用汉语教学,那么双语教学其实也就与普通专业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哪怕是选用了原汁原味的西方教材;可是,那些英语口语极佳但专业理论薄弱的教师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毫无疑问,全部使用英语授课非常有利于大学生们英语思维的培养,但如果缺少相关理论视野的话,教学内容就会被学生们轻易而举地遗忘,这样一来,双语专业教学就往往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语言教学。因此,在双语教学实施阶段的设计上,要考虑如何在双语专业教学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形成双语教师主体教学、英语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辅助教学的教学局面。
最后,表现在高校双语教学管理的不完善方面。由于中国不像多数西方国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官方语言,所以,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很难照搬国外成熟的双语教学管理模式[5],即使双语教学管理在某些重点高校的应用获得了成功,我们也很难将这种成功的经验推广开来。在这层意义上,国内双语教学的管理总体仍处于摸索阶段。就双语教学的课酬来看,国内并无统一标准。考察河南的部分高校,它们的情况也因为学校的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一般而言有这么几种形式,或者将双语课时按照研究生课酬计算,或者按照1.2或1.4系数来计算,或者按照普通专业课酬计算等等;就双语课时安排来看,大多数院校的双语教学存在课时不足的现象,双语课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些高校教学申请或评估的“装饰”,而学生并不能真正接受到双语教育;就双语教学的考核来看,考核方式没有创新,多数高校双语教学依然采用笔试的方式,学生“背题目”的投机心理的存在已经使双语教学的考核与其初衷背道而弛;就双语教学评估来看,完善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缺乏针对性,单纯按照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量化的各种指标及其结果,并不能对教学环节的优劣,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得失作出详细而准确的反映。
二
教学模式从动态来看是指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的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方式[6]。笔者认为双语教学不能割裂外语教学或专业教学而单独进行,而是应该采取由点及面的阶段性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可以在本科一年级学期,将专业英语词汇融入到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之中,采取以单语(汉语)专业课教学为主线、以专业教师为主体的方式方法,将专业术语及重点词汇的学习作为教学与考核的重心,从而达到使学生熟悉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的目的。当然,专业英语词汇引入的数量及占用课时的数量应根据教学对象而定,笔者将此阶段称为双语教学的引入期。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管类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基础课为例,教师在授课及考核中都使用了如CRM、IMC、A ID I相关专业术语的缩写,学生课余时间可查阅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全称,英语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英语词汇进行拓展阅读。引入期的教学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英语词汇穿插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既减轻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负担,又保证了后续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第二,高校可以在本科二年级学期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以英语教师为主体,以专业英语课为主线,把专业英语阅读及写作当做教学与考核的中心,从而通过集中科学的训练,达到使学生掌握专业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及获得基本原理的英语表达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专业英语的精读内容和泛读内容可以视学科类型而具体制定,笔者将此阶段称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期。专业英语课程可以采用精简版的外文原版专业教材,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用英语思维复习与巩固前期的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高校在本科三年级、四年级开设双语专业课程,这一课程以双语专业课程为主线,以双语教师为主体,英语语言的应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而且也应体现在学生的课堂讨论、教学情境模拟、作业、小组汇报、教学实习等多个环节当中,以期达到使大学生们具备用英语工具和思维解决专业领域问题,乃至在工作环境中实现两种语言之间自由转换[7]的能力的目标。其中,英汉双语的比重的设置较为关键,可以视双语课程的教学难点、重点而定,笔者将此阶段称为双语教学的推广期。此时的双语课程可以采用原版西方教材,大量的英文案例及缜密的逻辑非常有利于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展,而最新的发展成果与浓郁的时代气息更可以及时满足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需要。
三
就双语教学中某门科目的开展来说,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盲目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8]。由于存在英语词汇的广度和专业理论的深度的原因,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批判教师的“满堂灌、一家言”现象[9],同时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盲目地学习,这就使我们的课程设计要注意从由教师为主的引领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的参与式教学过渡。
第一,双语教学初期的引领式教学起到了提纲挈领作用。由于学生对教师英语语言的使用及对教师语音的适应需要时间,所以,双语教学课程开展初期应以教师、课本和知识为中心,教师在教学初期的语速偏慢,语言翻译及解释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课堂单位时间内知识的输出量相对普通课程较少。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阶段的教学可以从“易”“趣”入手。所谓“易”即降低专业门槛、降低英语语言难度,以便让学生易于接受。笔者在双语教学开展初期,使用汉语讲解板书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专业术语,以及专业的重点与难点等,而在讲授教师简介、案例描述和课堂总结中则尽可能地使用英语,这样的益处是,尽管教学初期中也确实出现了学生英语听力障碍等问题,但这些听力障碍始终没有给学生带来理解专业课程的挫败感。所谓“趣”即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达到知之、好之、乐之的状态。譬如,有些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教师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点做成小漫画,把英语对白录制到 PPT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课堂出勤率几乎达到100%。
第二,双语教学的中期既要将教师、学生的思想知识融入课程的学习与考核过程,还要顾及不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此阶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手,使他们自觉地从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反馈者,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他们各项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譬如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决策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前鼓励、引导学生们积极使用图书、网络、电话等工具查阅中英文资料,在课堂上则为学生提供选择课堂语言机会和专业领域兴趣点的机会,通过创建合作小组等方式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以知识为载体,集学生自主探究、参与课堂、体验教学于一体的学习氛围。笔者曾依照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及表达能力把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要求他们围绕几个专业主题进行英语汇报,学生从选择收集资料到内容制作和报告的撰写都必须使用英语完成,结果,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并为后期开展的创新式教学作好了铺垫。
第三,双语教学后期创新式教学意在激活英汉两种思维的转换,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向实践应用过渡。此阶段的教学以探究专业问题为中心,教师面临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思想发展的促进者的角色的转变。教师可在团队讨论中推广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群体决策方法,让学生体验自由的创新氛围,也可以互换角色,让学生体验当“教师”的感觉,并同时传递专业建议及教学改革双向信息,教师也可以打破由“千人一卷”所造成的狭隘的人才观[10],从多方面评估教学效果,从多角度评估学生的专业素质。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实验班管理学双语教学为例,在学期末的后4周,同学们通过自学讨论了国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程,并通过亲身在跨国企业考察学习的实践,触摸到了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具体运作过程。
综上所述,从纵的方面看,双语教学涵盖了多种课程的建设,它需要学校管理层对教学实践的及时跟踪和监督,并对其做定时定量的评估考核,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从横的方面看,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则勾勒出了专业课程的实施途径,教师在掌握外语教学及专业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教学,互相教学,从而达到“不教而学”“相互启迪”的教学境界。
[1]周仁.高校双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6).
[2]袁平华.学生初始英语水平与双语教学实际效果相关性实证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6(7).
[3]邓华秋.论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手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
[4]毕晓玉.我国大学双语教学的“缺乏”[J].复旦教育论坛,2003(6).
[5]苑金茹,杨四耕.双语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3-4.
[6]龚春燕.龚春燕与创新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8.
[7]应秋飞.浅析我国的双语教学[J].求实,2003(Z1).
[8]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2-3.
[9]章晓中.主讲教师谈双语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11]杨向云,磨玉峰.如何使双语教学再上新台阶——基于我校双语教学效果调查分析与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