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晓萍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康复科,江苏扬州,225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本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30例DVT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密切观察和精心、细致、全面的护理,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组30例患者,男 17例、女13例;年龄25~81岁,平均55岁;病程3周~3个月;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肿胀、疼痛及压痛,站立时肢体胀痛加重,活动受限,皮肤颜色暗红,皮温升高。本组病例均行彩超和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
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健侧的股静脉[1],置入导管鞘后送入造影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根据造影显示血管的情况,将滤器置入在下腔静脉低于肾静脉开口1~2 cm处,撤出滤器置入装置。更换多侧孔导管,待导管尖端选择性地接近血栓时,开始灌注溶栓药物,给予冲击量50万U尿激酶。回病房后从患侧下肢足背浅静脉进针,并在踝关节上20 cm处以止血带间断束缚阻断下肢浅静脉,松紧度以使患肢循环无障碍、皮肤无发红或青紫、大隐静脉压闭为宜。尿激酶30万U加入生理盐水50 mL,微量注射泵持续输入,30 min内注射完毕;1次/12 h,肝素5 000 U加入生理盐水50 mL,微量注射泵持续输入,30 min内注射完毕;1次/d,3~5 d为一疗程。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抗凝,口服肠溶阿斯匹林75 mg,1次/d,持续6个月以上。同时在上肢另开输液通路辅以扩容、抗感染和其他对症治疗。
治愈:治疗后患侧肢体肿胀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肤色泽基本正常,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差小于1 cm,活动不受限制,静脉造影示静脉壁光滑,管腔再通,瓣膜清晰;有效:临床症状改善,但肢体围差大于1 cm,静脉造影示管腔部分再通或不通,但侧支循环较治疗前丰富;无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2]。
本组3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患肢水肿和胀痛明显好转直至消失,皮肤色泽恢复正常。其中痊愈20例,有效10例,无病例发生肺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特别是急性期患者,由于突然发病以及肢体肿胀、疼痛、生活不能自理和担心术后滤器是否会脱落或移位,疾病的预后、陌生的住院环境等原因,患者一般情绪比较紧张、焦虑。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对疾病预后有很大影响。医护人员应热情介绍住院环境和同室病友,消除陌生感,并通过图片和身体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DVT形成的原因及治疗中、治疗后要注意的事项。同时请治疗成功的病友现身说法,以周到细致的服务、娴熟的技术操作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使之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3]。
药物溶栓时首选患肢足背浅静脉,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给药,血压计袖带加压充气约40 mmHg(1 mmHg=0.133 kPa),以阻断浅静脉回流,使药物通过交通支直接进入深静脉,快速作用于血栓部位[4]。此时要有专人护理,详细记录开始充气袖带结扎时间及松放时间,以防肢体缺血而加重血栓形成或严重者肢体缺血坏死[5]。应详细记录尿激酶的用量及时间,正确执行医嘱。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肤粘膜淤斑、牙龈出血、便血、阴道出血等,尤其注意穿刺局部有无渗血等出血征象。每日检查凝血三项等,并记录。如有出血,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对症处理[4]。药液现配现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象。
下腔静脉滤器主要是防止残余血栓进入肺循环,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腔静脉滤器释放完毕拔管后,局部压迫10~15 min并加压包扎;患肢伸直制动6~12 h;术后2~3 d以床上活动为主,抬高患肢20~30 cm,避免膝下受压影响小腿静脉回流。下床时指导患者穿戴医用弹力袜,直至出院后坚持使用3~6周[6]。术后要严密观察滤器有无移位,以免诱发心律失常。尤其在术后3 d患者翻身或患肢活动时要动作轻柔,防止滤器移位[3]。滤器置入术毕,摄卧位腹部平片观察滤器形态、位置及有无血栓形成。嘱患者定期行腹部平片检查。若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咯血等异常情况时,提示可能发生了肺栓塞,应立即协助患者平卧位,给予中流量吸氧,避免剧烈翻动、咳嗽和深呼吸,注意观察呼吸节律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4]。
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疼痛的部位、程度和动脉搏动情况,同时观察患肢皮肤的温度、色泽、弹性和患肢的感觉[4]。观察动脉搏动和皮肤的温度时,应注意患侧与健侧对称部位的对比,若出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温度降低,提示动脉供血不足。
应及时观察、记录和分析患肢肿胀情况,测量方法是于治疗前以及开始后每天定时、定人和定部位测量下肢周径,并与治疗前对比,以观察了解疾病的发展及转归情况[4]。
治疗期间绝对卧床,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避免患肢受压及在患肢注射,可用软枕垫于患肢下,对患肢水肿较重者湿敷硫酸镁及硼酸。保持患肢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碰撞挤压,以免皮肤损伤感染。经常更换卧位,预防压疮发生[7]。
术前及未装滤器的患肢踝关节可进行曲伸或轻微旋转活动,但避免幅度过大的活动,禁止按摩、拍打患肢,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
对已安装滤器的患者,指导患者做膝、踝关节的屈曲、背伸及舒缩小腿及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每日轻柔按摩足部及小腿部肌肉,以促进静脉回流,有利于加快溶栓速度,防止血栓再形成[8]。空气波压治疗,2次/d,以增强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使静脉完全排空,保护静脉瓣膜功能[6]。
注意患肢保暖,严禁冷热敷。一方面由于患肢血循环障碍,敏感性降低易产生烫伤,另一方面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增加耗氧量,加重组织缺血。冷敷可使血管收缩,不利于痉挛解除和侧支循环建立。
密切观察穿刺点,每日更换敷料,以防感染。介入导管溶栓时,妥善固定导管,局部每日用0.05%碘伏消毒,无菌敷料覆盖。拔除导管时局部加压包扎24 h[4]。滤器置入术经股静脉穿刺的患者,穿刺点绷带加压包扎,术侧肢体伸直平卧4~6 h,以利血管穿刺点收缩、闭合、血流通畅。经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穿刺的患者,术后沙袋压迫6 h,手术取栓后术侧肢体制动,穿刺处用沙袋压迫止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皮下血肿。
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嘱患者进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高蛋白、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硬、过热和粗糙的食物,预防消化道黏膜出血。指导患者安全正确用药,告知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坚持服抗凝药,持续半年到一年,以防新血栓形成。服药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现象,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及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等。嘱戒烟、忌酒,以避免尼古丁、乙醇引起静脉血管的收缩[7]。下床活动时坚持穿弹力袜,循序渐进以患肢能耐受为宜,避免久站、静坐、静立,双膝交叉过久。休息时抬高患肢。定期复查腹部平片,了解滤器位置,有变化者随诊[8]。
[1]王凌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6,2(4):65.
[2]宋 娟,杨新华,李 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的护理[J].重庆医学,2009,38(6):745.
[3]孙友芳,亓晓燕,倪红霞.介入联合手术取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5):620.
[4]张 燕,姚 俊.1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5):556.
[5]杨国莉,刘继终.16例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方法改进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20.
[6]乔玉花,刘军霞.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的护理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2):151.
[7]马元玲.溶栓抗凝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1例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8):51.
[8]陈 群,黄于岚.下肢深静脉血栓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