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美英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江苏苏州,215003)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犯3岁以下儿童[1],其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本病多数患儿为轻症,呈自限性,在1周内痊愈,但少数患儿可发展为重症,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及循环障碍,极易导致死亡。对重症患儿家属进行护理干预,能使之掌握有关重症手足口病的相关护理知识和预防措施,得到心理支持,学会应激应对方法,从而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治疗效果,使患儿早日康复,减少后遗症。
本科2010年5月~7月共收治重症手足口病151例,临床均符合肠道病毒(EV71)感染指南(2010年版)HFMD重症病例表现,男91例,女60例,年龄3月-13岁,其中年龄3月~3岁97例,>3岁 54例。家属 151例,男 27例,女 124例。文化程度:小学21例,初中71例,高中49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临床表现:151例重症患儿中104例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59例有头痛或呕吐症状,34例有肢体抖动,41例存在脑膜刺激征,3例肢体功能障碍。经过10~16 d治疗后全部好转出院。
入院后即实施护理干预。知识行为干预:利用一切机会,在巡视、晨晚间护理、发药、更换补液时为家属讲解重症手足口病的定义,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饮食卫生指导,预防措施,或重复学习的知识,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公休座谈会,板报宣传,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督促家属执行。
心理干预:入院时热情接待患儿及家属,耐心倾听家属诉说患儿各种症状,了解家属心理压力及产生压力的原因,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区别对待,理解家属的处境,通过具体分析和解释,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给予精神支持,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合作,帮助家长尽快适应医院环境,促进同病室患儿及家属之间增加信任感,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可以让已经度过急性期的患儿家属与其他家属进行交流,增加家属的信心,消除顾虑,减轻紧张和焦虑。
住院环境干预:病情重的患儿尽量安置在床位少或单独房间,病房保持清洁整齐,无异味,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开窗通风2次/d,20~30 min/次,空气负离子净化2次/d,30 min/次,减少陪护,加强探视及休息制度,减少交叉感染及相互干扰。重症病例急性期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的监测,监测时适当缠绕,松紧合适,每2 h更换探头位置,避免局部因受压过久而导致皮肤损伤,增加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护理业务水平,把握好与家长交流技巧,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同时要防止患儿家属之间的焦虑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医疗环境。
认知干预:每日与患儿家属交谈,倾听他们内心的倾诉,特别是对于患儿母亲的要求,让她们有更多的倾诉机会,由于大部分年轻母亲缺乏一定的育儿经验及自信心,对重症手足口病的错误认知,给她们自己心理上造成盲目恐慌。根据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通过护理干预的手段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并在救治中对于各类检查治疗做必要说明,召集父母座谈,介绍彼此经验和体会,设宣传栏,发行健康教育小册子,来改善情绪和行为,减轻父母在疾病认识上的紧张、恐惧感。
信息干预:重症患儿家属想了解患儿病情的心情比较迫切,向医护人员提出的问题较多,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向患儿父母提供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过程,讲明患儿的病情,可能的病因,正在采用的治疗方案及预后,帮助他们接受现实,认识疾病,让医生告知有关的化验和检查方法及疾病有关的问题,说明病情的严重程度,给肢体功能障碍的患儿父母,提供康复护理知识,如主动活动、被动活动的方法,使患儿早日恢复,减少残疾。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而且在患病早期,肢体功能有着自然恢复的趋势,是肢体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早期康复通过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的本体感觉冲动,刺激脑部血液循环,提高病灶周围半暗区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神经元功能恢复和代偿,最大程度重建功能,从而促进正常功能模式的形成与恢复,有助于肌肉收缩和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2]。
应激应对干预:对于重症患儿家属,除讲解与患儿疾病相关知识外,还要给他们讲解在应激状态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饮食结构,怎样促进睡眠,减轻心理压力,寻找合适的发泄方式,以放松自己,减缓应激。在帮助患儿家长消除焦虑抑郁情绪的同时,帮助其辨别患儿哪些躯体症状应予重视,哪些症状不必过分担忧,增加疾病知识及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多种刺激作用于人体,最终出现以焦虑抑郁为主的易患状态甚至患病[3]。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健康是为患儿提供支持的前提,有利于患儿疾病早日痊愈。
采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SAS、SDS各包括20个项目,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总分最高80分,20项总分乘以1.25后取整得到分值,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抑郁状况越严重。本组病例于入院和出院当天对患儿家长进行SAS、SDS测评,以评价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及抑郁状况。
151例患儿家属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分别为(48.40±6.49)分和(31.45±5.40)分,SDS评分分别为(54.3±7.10)分和(39.2±6.70)分。护理干预前SAS、SDS的平均分值均高于正常值,护理干预后SAS、SDS平均分值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儿童患病,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及不良情绪应高度重视。家庭作为患儿主要的支持系统,对患儿心理及其身体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症病例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更为明显,使得家属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状态,不仅影响患儿的情绪,而且可以影响整个治疗过程。通过护理干预,家长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改善,从而增加家属的信心,积极应对应激,消除顾虑,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家属的依从性,给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配合治疗,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抑郁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患儿预后不良,智力受影响,留有后遗症。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最佳效果[5]。各种治疗和康复可逆转细胞损伤以及促进代偿,控制并发症和功能重建[6]。本组3例肢体功能障碍的患儿出院时肢体功能有所恢复,能在床上移动,出院后1周电话回访,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半年后电话回访,基本恢复。
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过程中,关注和解决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完善患儿家庭支持系统,不但对治疗疾病起重要促进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家属的心理健康。
[1]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753.
[2] 李丽华,孙非娥.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干预[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3):308.
[3] 万学英,刘化侠,徐迎春,等.护士对患儿家属支持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166.
[4] 胡永杏.患儿家长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国际中华神经精神医学杂志,2002,3(2):156.
[5] 朱延力.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6.
[6] 乔玲娜,王宽新.脑出血病人失语的康复训练[J].护理研究,2003,17(9A):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