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与语篇连贯的建构

2011-04-12 21:25乔玲玲
关键词:连贯省略隐喻

乔玲玲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转喻与语篇连贯的建构

乔玲玲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一个范畴激活另一个范畴的映现过程,以邻近性为基础。转喻思维存在于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转喻关系可以影响语篇表层理解中指称、替代和省略的衔接关系,也可作用于语篇深层次理解心理表征的认知机制,对语篇连贯的建构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转喻;语篇衔接;语篇连贯

一、引言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视作一种语言层面的修辞现象,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认知现象,是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相对于隐喻研究,转喻研究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相去甚远,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陆续有国外的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转喻研究。本文拟对转喻及转喻思维如何影响语篇生成,转喻思维如何和语篇深层、隐性连贯的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二、转喻的认知观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中,转喻不再被认为是语言形式的一种简单替代关系,而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认知模型内,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在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中,转喻是形式之一。ICM是一个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转喻就在同一个概念域或叫认知域(conceptual domain)中进行概念映现(conceptualmapping)的操作。Al-Sharafi将这种概念映现称为表征(representation),他认为这种表征关系主要根据邻近原则contiguity)和因果原则(causality)来实现,邻近原则可以实现部分——整体关系和整体——部分关系,因果原则体现为以因代果和以果代因,这些被认为是转喻的语篇模式中最主要的关系。转喻不仅是在词汇层面的一种符号运作,更能够超越词汇层进入语篇层进行意义表征,转喻的指称之力可以被看作是语篇衔接和连贯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转喻思维与语篇

(一)转喻思维模式体现在语篇生成中 Jakobson早在1956年就将语篇分为隐喻式和转喻式两类,其中隐喻基于相似性(similarity),而转喻基于邻近性(contiguity)。Jakobson认为:“话语的进行会沿着两条不同的语义线发展:一个话题或通过类似关系,或通过邻近关系而导向另一个话题,即隐喻和转喻是语篇发展的两种基本模式。”语篇无论采用哪种发展模式,都必须将其两大本质功能纳入考虑范围:反映功能和交际功能。从反映角度看,语篇构建者必须遵循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来构建语篇,如果认知是符合规律的,认知的结果即语篇也是连贯的。结合Saussure关于语言符号横组合和纵聚合排列方式的观点,Jakobson认为转喻体现的正是一种这种合理思维的横向组合结构。[8]李勇忠[4]也提出,转喻是基于邻近性的语言单位的组合,因而和话语的生成过程密不可分。从交际的角度看,语篇的发出者为了读者更清晰的理解语篇的目的,必然会有意突显物体、概念、事件的某个方面,以代替对整体或整体其他部分的描述,或描述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来代替对其部分的描述,即运用转喻进行交际。可见,转喻思维的本质是概念性的,它体现于包括语篇在内的语言各个层面中。

(二)转喻思维模式影响语篇理解过程 转喻思维的普遍性对语篇的认知理解过程也起重要作用。语篇的理解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语篇明确阐述的信息和读者的积极参与缺一不可,语篇的连贯性涉及语篇接收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的心理运算和认知推理,Brown&Yule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是听话者或者读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强加给语篇的结果,是听话人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12]连贯性产生于听话人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对关联性的寻求。

Brown&Yule后来提出的心理框架理论试图揭示交际者如何通过认知推理对话语进行解读,不过二位学者并没有对这种推理活动中隐含的认知机制做进一步的探究,直到Gibbs提出转喻思维在此类推理中的作用,“许多对于说话者会话含义的推理都需要转喻思维。转喻在语篇和话语理解中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实际上,在人类的一切交流活动中,语言表达出来的部分总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对客观世界的全部感受都讲出来,更多时候都要听话者或读者依赖语篇内部成分来唤起相应的情境模型或世界知识,弥补表达过程中存在的潜隐联结(missing links),经过一系列的激活、检索、提取的心理活动来形成完整、连贯的心理表征,这样的认知模式本质上就是转喻思维模式。

四、转喻和语篇深层连贯的达成

综上所述,转喻思维贯穿于语篇和话语的生成及理解过程,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分析转喻是如何影响表层连贯的指称、替代和省略这三类衔接手段,以及深层连贯的心理表征的。

(一)语篇转喻的衔接功能 语篇的衔接一直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于1976年的著作《英语的衔接》[15]对后来的语篇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将衔接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根据Al_Sharafi[3]的研究,韩礼德和哈桑理论中的指称、替代和省略等衔接手段,恰恰可以用形式代形式、形式代概念和概念代形式这几个转喻关系来解释。因此,衔接不应仅仅被看作是语义概念,语言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应用认知方法通过与其他事物的邻近关系来对某事物进行概念化的结果。

例1:Still,a white skin is always fairly conspicuous.In northern Europe,when you see a labourer ploughing a field,you probably give him a second glance.

例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着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在例1中,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后面的him作为一个单数的动物性代词是无法找到明确前指的,作为表层结构的a white skin显然另有所指,即深层结构的aman with white skin,skin的含义被凸显、激活,根据邻近性原则由指称身体局部扩展到整体的人,从不可数名词变为可数名词,这一过程即运用了转喻关系在语篇中的指称衔接作用。而例2中,“圆规”也并非常识中的画图工具,而是小说中张着两脚,细脚伶仃的杨二嫂。这一指称关系的成立,有赖于杨二嫂外形和圆规的相似性建立的隐喻,继而用“圆规”这一名称和人这一实体间的邻近性建立转喻,达到指称衔接的目的。

例3:Khrushchev dismantled and removed the weapons from Cuba and offered the United States onsite inspection.He knew nuclear war need to be avoided.

例3中的Khrushchev可以体现语篇中的替代关系,因为Khrushchev本人并不可能亲自去解除古巴的核武器,实施行为的必定是听从赫鲁晓夫指挥的部队,但这些部队和机构和赫鲁晓夫有着密切的邻近关系,可以在阅读中建立联系。而第二句中he又指赫鲁晓夫本人,表示其主观性的看法或意愿,两句中二者的替代转换体现的正是Khrushchev内含的转喻关系的变化,理解了这种转喻的认知链,也就建立了语篇的衔接。

除了指称和替代,省略形式也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人类的一切话语和语篇都不可能表达和承载所有的信息,被表述出来的信息和完整形式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转喻性的。转喻本身是一种省略过程,包括逻辑省略、认知省略和形式省略。Panther&Radden认为,人类经验、感知选择、文化偏好和交际原则都可以制约概念转喻的达成。因此,我们认为读者或听话人对语篇的省略衔接的理解也依赖于转喻思维。请看下例:

例4: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鲁迅《社戏》)

例4的语言非常简练,“总之,是完了”短短五个字就表达出“我”在整个早上叫不到船、无法看戏一连串事件造成的无比沮丧的心情,而从这个时间点之后到下午的事情、下午到晚间社戏开场以及社戏演出的具体场景都被省略,只描写锣鼓的喧嚣和孩子们买豆浆喝的热闹,更衬托出“我”心中的无奈和寂寥。这种文学创作中的“留白”艺术形式正是转喻思维在省略衔接的具体体现。

(二)转喻与心理框架 人们的认知能力包括建立框架来认识世界的能力。Fillmore认为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框架”这个术语,可以“建立起全部的概念系统”,“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当这样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一个被置入到一个文本、一次对话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被自动激活。”他所称的这种框架及其激活过程,与我们讨论的转喻作为“同一认知模型中进行映射,即统一模型中的一个范畴被用来代替另一个范畴”这一定义及其相似。同时,Fillmore把“框架”的外延扩展到涵盖多个语篇理解的概念,包括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民俗理论等等,而这些概念都与语篇连贯性的构建紧密相关。因而从某种程度讲,心理框架对语篇的解释力根本上就是转喻性的。

例5:a)He pushed against the door.The room was empty.

这个小句就可以扩展为一个由顺序化事件构成的“脚本”,即由脚本中部分事件的呈现激活整个事件的脚本,可以解释为下面这个句子:

b)He pushed agains the door.THE DOOR OPENED.HE LOOKED INSIDE.HE SAW THAT the room was empty.

下面再来看一个稍复杂的例子:

例 6:The bus drives through scenic Lincoln Park for a few miles,but no one looks out of the windows.We passangers sit jammed together in heavy clothes,lulled by the monotonous humming of the motor and the stuffy,overheated.

依据心理框架理论的解释,读者在看到这个语篇的第一时间就会激活头脑中关于乘车旅行的脚本知识,即交通工具、司机、乘客、起点、终点和旅途等构成要素,因此在no one首次出现时就能做出推断指代乘客,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后文的we passangers,整段文字依然是连贯的。而a fewmiles,windows,jammed,humming of themotor在乘车这个大的心理框架下都变得清晰易懂,相互关联。这种深层连贯的达成就取决于读者是否调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运用转喻推理来建立有效的心理表征。语篇中所提及的行为或事件的凸显部分通过转喻模式激活了交际者记忆中相关的一些连贯的、日常的整个系列事件的脚本,交际者运用这一知识模式填补了语篇的缺省信息。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框架对语篇连贯的解释有赖于转喻思维模式的运用。

五、小结

转喻思维模式作为人类感知、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广泛地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也积极地影响着语篇的生成和发展。转喻和隐喻一样,都是我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思维工具,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隐喻更为重要。没有转喻思维,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机制就失去了唤起读者认知推理的原动力,也就不能在头脑中形成有效的心理表征。当然,目前认知视角的转喻研究尚不完善,本文也仅从基本的衔接手段和心理框架角度对连贯性进行论述,并未考虑言语行为转喻和谓词转喻等语用转喻在语篇中的作用。通过笔者的探讨,仅希望对语篇的连贯和衔接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1]Abdul Gabbar Mohammed Al-Sharafi.TextualMetonymy-A Semiotic Approach[M].Palgrave Maomillan,2004.

[2]Brown,G.&Yule,G.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UP,1983.

[3]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C].//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b.Korea:Hanshin Pub Company,1995.

[4]Gibbs,R.The Poetics ofMind:Figurative Thought,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M].Cambridge:CUP,1994.

[5]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6]Jakobson,R.Two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wo Types of Aphasic Disturbances[C].//Jakobson,R.and LM.Halle.Fundamentals of Language.The Hague Mouton,1971:70-89

[7]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We Lived by[M].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8]Ungerer,F.&Schi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王小红.认知心理状态在理解隐性话语和隐形连贯中的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7):99-101

[10]张 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1-6.

〔编辑 冯喜梅〕

M etonymy and Discourse Coherence

QIAO Ling-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Metonymy,one of the fundamental cognitive styles of human beings,is amapping process of employing one domain activating another based on proximity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domain.Themetonymy thinking exists in the generation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 of the discourse,and themetonymy relationsmay well influence the linking relationships concerning referring,substitutes,omissions in surface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and i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in-depth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mechanism of the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oherence.

cognition;metonymy;textual linking;discourse coherence

H052

A

1674-0882(2011)02-0087-03

2010-12-28

乔玲玲(1982-),女,山西大同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连贯省略隐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活的隐喻》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中间的省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