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愿坚
(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12)
论政治的本质及其原则
张愿坚
(太原师范学院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12)
政治哲学很少专门探究政治的本质问题,而仅有的探讨也从未真正揭露出其固有的本质。政治行为作为社会行为的独特类型应始终维护和遵循互助与平等的原则,政治的本质并非敌友划分和斗争,而是划分和消除社会差别,政治的最高理想就是创造一个充分体现互助与平等原则的无差别社会。政治介入社会生活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自然演进原则、底线干预原则和多元合作原则。政治本质上是高尚的,而非黑暗和丑恶的。政治的基本原则是明确可循的,而不是实践摸索得来的。
政治哲学;社会基本原则;互助和平等;政治本质;差别;介入原则
出于研究的目的,政治哲学将人类的政治行为看作一个独立而统一的系统,以区别于经济的或伦理的行为。但政治行为只是复杂的人类社会行为的独特类型,“政治的”必然体现着或者说反映了“社会的”,而不是相反。政治的基本原则只有在社会的基本原则下才可能被厘清,政治的本质也只有通过叩问社会的本质才能显现出来。而追寻事物或现象本质的最有效方法,是回到其产生的源头,直接观察那个充满生命力的新鲜本体。因为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我们都生活在某个社会中,但什么是社会却很难说清楚,这是一个不断变动的概念。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人类以血缘宗族或地域联系为基础构成的群体关系的总和。它包含着这样的意思:①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群体;它会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个人总是处于这种群体关系之中,并接受群体关系对自身的改变。②其构成或者由血缘宗族联系展开,或者以地域的关联为核心,甚至兼而有之。③基于高度的思维能力和综合需求,人类抽象出了对复杂关联的分辨力,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相互联系,以此区别于动物的群居状态。④这种群体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始终由某些从不变易的原则所主导,保证了人类群体关系的高度一致性和恒久性。
在漫长而严酷的生存竞争中,人类选择了群体生活这种方式。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结成了最早的规则化群体,由女人、男人及未成年的子女组成,社会学将之命名为氏族。“所有的社会,要么本身是从这种组织过渡而来的,要么就是诞生于另一个原本也经历过氏族阶段的社会”。[1]随着氏族的持续裂变,人类群体不断扩大,由氏族而部落,部落又结成联盟,社会逐步向前演进。
氏族是人类社会的起点,它的构成鲜明地体现了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原则。那么,氏族是什么?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在《乱伦禁忌及其起源》中将氏族直接定义为一个家庭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其成员都认为他们出自同一起源。成员之间的权利、特权和义务是由亲属关系所决定的,亲属之间必须互相援助,这是氏族群体形成的根本目的。“每一个人都要对他人承担责任,也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特权。他们在寻找食物、躲避风雨和防御敌人的过程中互相帮助”。[2]马歇尔·萨林斯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就是在部落这种原始社会体制的高级阶段,“部落头人也肯定属于某一亲属关系网络。所以,不管是权力结构,对于权力的观念,还是在实践中,头人的经济角色其实只不过延伸了他们在亲属关系中的道德使命而已,当然略有变异。在这里,领导关系只是亲属关系的高级形式,因此也是互惠和慷慨的高级形式。……因为,亲属关系是一种互惠,也就是互相帮助的社会关系”。[3]这种互惠互助被利用于亲属关系等级的各种原则,并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等级秩序的建构。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互助原则。
那么,在社会之初,人们选择结成什么样的关系来更好地实现互助互惠的生存目的呢?埃文思·普里查德在研究非洲中部的努尔人时说道:“在每一个年龄组中,所有成员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并没有人为设定的权威存在。尽管年轻的年龄组的成员对年长组的成员很尊敬,年长者的权威却是个人性的、很模糊的,而且这种权威是建立在对家庭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类推的基础之上的。……要想成为一个社会领袖,使自己的意见很容易为他人所接受,他必须同时具有人格上的魅力和很强的能力。”[4]群体内不存在权威,成员之间平等相处,这是人类能够自愿结成群体的唯一自然的方式。正是这种平等的结构,留出了人类社会道德核心价值的发育空间,并使英雄人物凭借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和个人魅力不断崛起,在后部落时代登上了历史舞台,改造着社会进程。当地域关系逐渐代替血缘宗族关系,部落之间的碰撞和融合逐步加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要求某种政治性权威介入其中进行调节。而这些原始时代的英雄人物就以道德力量推动了联合,并将道德原则作为建立其政治正当性的第一来源,政治行为遂成为一种独特的、起结构作用的社会行为。在这里,人类社会的第二个基本原则被揭露出来,那就是平等。除此之外,氏族和部落社会的其它规则都是这两条基本原则的不同表现或者是结果。在互助的目的下,在平等的关系中,人类社会迈入了第一个历史高峰。
互助和平等就是结构人类社会的两大基本原则。作为复杂的社会行为的一种类型,无论政治的或经济的,必须以此为基础构建自身的原则。因此,政治的本质并非从政治行为中产生出来,而是社会的要求所给定的,它只能是社会本质的反映。背离了社会本质的政治是恶质的政治,背离了社会本质的经济是恶质的经济,所谓的政治危机或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之所以抽丝剥茧奋力追寻政治的原初本质,是因为在漫长的社会演进过程中,政治对其原初本质的背离越来越远,以至于对政治本质的探讨误入了幽深昏暗的人性隧道之中,政治成为人性之恶的社会表现,黑暗和丑恶变成了政治的代名词。
这种可怕的转向是怎么开始的呢?仍然要从源头上去探讨追寻。我国学者张岩在其论著《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中论述道:“在比较典型的独立部落中,氏族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氏族内个体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从上述两个意义上都可以将这样的氏族称为平等氏族。这是摩尔根等早期学者的一般结论。随着民族志调查的深入,一些学者注意到,在原始社会还存在另外一种分层的社会结构。”他认为,“部落类型的群间关系是平等的,酋邦类型的群间关系是分层的”。[5]分层的原因是由于独立部落间的强势征服所致,这种强势征服最终瓦解了部落联盟,酋邦制社会结构产生,随后人类社会又在一路打打杀杀中跨入早期国家的门槛。正是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武力征伐开始超越礼乐文明,暴力胁迫代替道德感召成为政治建立合法性的第一来源。从那时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政治史,就是一部血腥而诡譎的权力斗争史,强凌弱,众暴寡,人类社会不再是互助的,而是受丛林法则支配的狩猎场,掌握组织化的权力的国家机器则是这种狩猎的最大赢家,政治最终背离了社会的基本原则。基于冰冷的历史事实,并在十九世纪进化论的推波助澜之下,对政治本质的探讨出现了无情的经典诠释。
1928年,德国学者卡尔·施米特发表了著名的《政治的概念》,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影响深远的论述。他写道:“所有政治活动和政治动机所能归结成的具体政治性划分便是朋友与敌人的划分。……借助于此,政治所固有的客观本质和自主性就变得显而易见了。”显而易见,政治的所谓固有的客观本质就是敌友的划分。在此基础上,政治被理解为敌友划分及随之而起的对抗。“政治性”亦复如是:“政治造成了最剧烈、最极端的对抗,而且每一次具体对抗的程度越接近极点,即形成敌——友的阵营,其政治性也就越强。”[6]简单地说,卡尔·施米特认为政治的本质是敌友划分,政治就是对抗和斗争,斗争越极端政治性也就越强。“如果这种划分消失了,那么政治生活也将随之彻底消失”。[6]卡尔·施米特的影响至今不衰,且时有复兴之势,人们认为施米特抓住了政治本质的要害所在。
其实,卡尔·施米特仅仅说对了一半,他对政治的考察只是基于国家形态下政治权力的复杂生态,忽略了更为漫长的前国家时期的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而正是在人类走向国家形态的过程中,政治背离了自身的信念,丧失了其原初的本质。施米特掀起了遮盖在政治上那温情脉脉的面纱,只让人们看到了政治的残忍、贪婪的一面。但通过考察人类社会的形成及政治行为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政治始终应以社会的基本原则作为自己的起点和终点,政治行为始终应把促进互助和平等原则的实现作为自身的动力和目标。而实践互助和平等两大原则的政治行为应当且必须从划分和消除社会差别入手,互助原则要求消除自然性差别,平等原则要求消除社会性差别。政治的本质在于差别划分而非敌友划分,政治是消除差别而不是对抗和斗争。政治是崇高的,政治行为是高尚的。现实政治之所以虚伪丑恶,就是因为政治背离了自身的本质,没有致力于消除社会差别,而是通过敌友划分制造社会差别,并以此来达成个人目的,或者实现团体利益。政治理应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方式,其制度性设计就是为了克服人性之弱点,我们反而将人性之恶视为了政治的本质,这无论如何是悖谬的。
政治的本质就是划分与消除差别,政治的最高理想就是创造一个无差别的人类社会。那么,什么是差别?差别是指在社会结构中自然形成或人为制造的、具有排斥性目的的不平等现象。这些社会差别有的潜藏于传统之中被视为习惯,有的形之于规则成为制度。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差别成立的界限是它给共同体内某部分人造成了生活的痛苦。
具体来说,一是它首先表现为歧视。人为地制造差别即为歧视,社会的种种差别就是从各种各样的歧视开始的,对差别的消除当然应把消除歧视作为起点。二是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开放性概念,差别既包括地理的、心理的,也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既包括政治的,也包括经济的、道德的;既指已经存在的,也指将会形成的歧视或不同。三是在一个政治共同体内,对于差别的理解和认知肯定有不同,对于消除差别的构想及实现路径同样存在各种的差异,因此共同体内共同观念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关键的。四是所谓无差别绝不能等同于平均主义或者理解为建立同一的社会。平均是极度匮乏状况下的人类强制行为,不能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社会是多样化的,差别越小的社会多样化生长的空间会越大。
划分差别的意义是:社会差别恒常存在,差别的制造者总是有意以消除差别为理由建立起有利于自身的差别,并借助于传统的习惯力量而使差别性设计正当化或制度化。划分差别很重要,共同体成员必须对差别能否成立,或怎样消除它形成共同的观念,不能让某个人或某些阶级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共同体之上。政治过程就是对差别划分达成一致的过程。
所谓消除,一是要消除是一种减少的行为,不能绝对化地认识。二是最好在消极的层面上来理解消除,那种主动的、甚至血腥的消除差别的行为,比如革命,比如战争,其社会理想极易为差别制造者所利用,最终制造出更大的差别,会将社会拖入深重的灾难当中。三是要在自然的意义上来理解消除,差别的消除不能以伤害社会为代价,也不能制造现实的痛苦来换取未来空幻的幸福和理想。四是差别的消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种无差别社会可以很快建立起来的许诺,很容易为政治暴行提供正当化的理由。
自古及今的人类社会,其差别产生的主要根源是人对社会财富和利益的无止境的夺取和占有,以此为动力,政治发展出了组织化的权力体系来实现这种目标,社会经济活动则加剧了差别的现象。政治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背离其原初本质的,它最终成了制造和维护差别的机器,彻底抛弃了人类社会互助和平等的基本原则。[7]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消除人类社会中的差别现象,我们必须从政治入手,复兴政治的本质,促使政治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来推动人类社会的变革。
政治总是以组织化的权力体系来构建政治共同体,从而改造社会,实现自身的目标和理想。这种组织化的权力体系天然地具有绝对化的倾向,政治会一如既往地维护着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当政治开始回归其原初本质,致力于消除社会差别,在互助和平等的基本原则上确立起创造一个无差别的社会的理想时,我们应该要求它以什么样的原则介入社会生活,才能既实现政治本有的崇高理想,又不致打着消除差别的旗号而滑向绝对化的专制集权形态呢?
(一)自然演进的原则 所谓自然,并非指与人为相对立的客观现象,而是指社会的变化不是围绕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的意志展开的,它经历了观念的社会化过程,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协商和共同选择的结果。个人或某个团体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整个共同体的同时,也往往将自身的缺失恶果带给了共同体全部成员,这就是作为政治介入社会生活的自然演进原则的根本意义。而一种观念或一类行为只有经过了共同体多数成员的多维质疑,其价值才能被普遍认同,其不足也会得到充分的防止。所谓自然的即指共同的选择。确立自然演进原则的另一个目的,就是防止以暴力的手段推行社会的变革,那是专制的信号,唯一的结果是让政治变成恶质的,无助于恢复政治的崇高品质。
(二)底线干预的原则 政治权力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始终存在着难以预测的危险,太多的政治干预容易破坏自然演进的原则,太少则会使丛林法则大行其道。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当然希望来自外部的干涉越少越好;而对于弱者或者弱势群体而言,使生活更加容易的积极干涉当然是越多越好。政治要发挥良好的作用,必须找到一个有利于促进社会互助和平等的基点,来平衡全社会对利益的获取和占有,这个基点即是底线干预的原则。所谓的底线,就是社会的两大基本准则:互助与平等。如果社会的发展或集团成员的行为背离了这两条基本原则,制造了社会差别,政治的有效干预就是正当的,政治必须致力于消除差别。
底线干预原则可能会使人联想起以赛亚·伯林的消极自由的观点。自由和平等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前提和核心,不过从本质来看,自由不能算作一种政治价值。强者的自由无疑是弱者的灾难,如果说专制是人类贪婪的放纵,那么所谓自由则是这种贪婪的迷人表达。专制政府制造人为差别和疯狂的民众,自由竞争则扩大自然差别,二者都背离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使社会成为强者逐鹿的狩猎场。因此,自由能够给予我们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必须限制每一个人的自由,这本质上是平等的问题。自由并不必然导向良好的政治状态,它只是良好政治状态的副产品。
(三)多元合作的原则 多元合作是相对于自由竞争而提出的重要原则。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念,自由竞争肇始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从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把维护自由竞争原则作为自身的使命,市场经济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催生了经济中心论和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夸大了经济的结构作用,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实上,相对于庞大的上层建筑来说,经济子系统这个基础太小,无法决定整个上层建筑,一个大系统之中的几个子系统相互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但绝非决定关系。既然不存在决定关系,政治就应该把对经济过程的关注转移到经济导致的结果上面。经济中心论则放大了经济主要是获取财富这种初级目的,忽略了财富的拥有是为了促进生活的幸福这个经济的终极目的。一个组织其目的仅以经济为中心时,这个组织往往会发生变异,利益至上成为组织及其成员的信条,破坏了社会的互助基础。当经济这根柱子倾倒时,支撑我们这个社会的还能剩下什么?自由竞争原则带来的是无情的竞争,这种竞争消蚀着人类社会最应珍视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制造了形形色色的巨大社会差别。以努力消除差别为己任的政治,时刻要对经济保持警惕和必要的干预,限制竞争的范围和程度,使之不伤害互助原则,不伤害人的生活。
以此,多元合作原则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价值。竞争只会带来定期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将社会推向分崩离析;合作才能产生持久的动力,构建起良好的社会生活,合作的原则必须取代竞争的原则。而政治只有在促进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其美好的特质才能显现出来。合作是对互助的回应,多元则是平等的成果。多元侧重于文化的因素,一个致力于实现平等的社会,异质文化之间是不会产生冲突的。在合作的原则下,多维度的矛盾差异能够通过尊重和协商得到宽容和促进,为社会持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政治问题绝不能再诉诸冲突与对抗。多元合作原则保证了政治对互助与平等的社会基本原则的回归,维护了政治消除差别最终建立一个无差别社会的理想。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品质远比经济活动重要;对于个人的生活幸福来说,平等同样比财富重要。
公民的精神力指共同体内公民的道德能力、开阔的胸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所呈现出来的人性魅力。社会的发展总给人以循环往复的感觉,当政治走出恶质状态,回归至社会的基本原则,复兴了自身的原初本质时,良性政治所结构的社会状态出现了有些类似于后部落时期英雄人物崛起时的环境,强大的道德力量和精神魅力再次成为政治生活中的特征性因素,为政治和社会保持良性状态提供着不竭的动力。
道德紧紧地维系着人类社会,它是政治行为的基础。人类的基本道德价值早在部落时期已经发育成熟。列维·斯特劳斯在观察南美印地安人南比克瓦拉人草原寒夜生活的情形时,“看到如此完全一无所有的人类,心中充满焦虑和怜悯;似乎是某种永不止息的灾难把这些人碾压在一块充满恶意的大地上,令他们身无一物,完全赤裸地在闪烁不定的火光旁边颤抖。但这副凄惨的景象却到处充满呢喃细语和轻声欢笑。成双成对的人们互相拥抱,好像是要找回一种已经失去的结合体,……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庞大的善意,一种非常深沉的无忧无虑的态度,一种天真的、感人的、动物性的满足,而且把所有这些情感结合起来的,还有一种可以称为是最真实的、人类爱情的最感动人的表现。”[8]摩尔根论述道:“我们看到,在雅典氏族的组织规章中,对自由、平等和友爱精神写得明明白白,一如在易落魁氏族中一样。”[9]部落联盟解体之后,凭借道德力量建立了正当性和权威的政治,背离了社会的基本原则,开始制造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强势集团根据自己的意志对道德进行取舍裁剪,而失去平等友爱精神的伦理道德则变成了僵化的服务工具。当政治回归了本质,良好的政治会促使道德重新焕发昔日的光芒。在互助平等的社会里,个人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自主探索道德的新形式;共同体成员对生活幸福的追求引发次级共同体 (家庭、宗族、组织、机构等)的变化,而次级共同体的变化最终将积累成政治共同体的总体变革。道德不仅是政治正当性的来源,而且成为政治变革的动力,不断消除社会差别。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中国哲学家老子如是说(《老子·七十七章》)。老子所谓的“天之道”实质上就是人类结成社会的最一般原则,而“人之道”则是利益驱动下的政治现实。政治从建立起自身权威的那刻起,便背离了互助与平等的社会基本原则,“人道”战胜了“天道”,结果便是政治或经济危机交替爆发,甚至导致社会周期性地坍塌。痛苦与灾难警示我们,必须找到危机的终极根源,恢复政治的真正本质。回归了本质的政治是美好的,它致力于消除社会的种种差别,彻底远离了黑暗和丑恶。良性的政治永远能够以新的观念和制度设计对社会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回应。
[1](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汲 吉吉等译.乱伦禁忌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美)马歇尔·萨林斯著,张经伟等译.石器时代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09.
[4](英)埃文思·普里查德著,褚建芳译.努尔人[M].上海:华夏出版社,2002.
[5]张 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6](德)卡尔·施米特著,刘宗坤译.政治的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张愿坚.社会权力的构成及其阶段演进特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6(2):9-12.
[8](法)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M].北京:三联书店,2000.
[9](美)亨利·摩尔根著,杨 东等译.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编辑 赵晓洁〕
The True Nature and Principlesof Politics
Z HANG Yuan-jian
(DepartmentofMoral Education,Taiyuan Normal College,Taiyuan Shanxi,030012)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Philosophy,it is surprising that the true nature of politics is seldom specially explored or fully revealed.This paper,starting from 2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formation of society,states that as a unique type of social behavior,political behavior should maintain an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mutual help and equality and argues that the nature of politics is not about division and struggles between enemies and friends,but about definition and elimination of social gap.The highest ideal of politics is to create a society wher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and where the principles ofmutual help and equality can be clearly seen.Under this circumstance,3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intervention of politics into social life are discussed.They are the Principle of Natural Evolution,the Principle of Bottom-line Interven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Diversified Cooperation.Politics is noble rather than dark or ugly and it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re clear-cutand followable.
social philosophy;social fundamental principles;mutual help and equality;the true nature of politics;differences; the p rinciple of i ntervention
D092.76
A
1674-0882(2011)02-0015-05
2010-11-27
张愿坚(1967-),山西繁峙人,讲师,研究方向: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