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学构建逻辑

2011-04-12 21:25王浩斌
关键词:人学恩格斯理想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学构建逻辑

王浩斌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人类社会的预测或构想是从人学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逻辑出发点;“人的本质存在”奠定了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整体逻辑结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则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逻辑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发展;人学构建逻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科学的预测,认为未来的人类社会必将消灭阶级和剥削,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强调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94)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经典表述,也是学术界用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常用论据之一。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个论断可以看出,他们对未来人类社会的预测或构想,是从人学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为此,深入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学构建逻辑,对于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未来学的理论研究,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社会构建的逻辑出发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构想和预测之所以是科学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这种构想或预测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研究基础上的。总的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其未来社会发展模式或未来理想社会,是在深入批判和揭露现行资本主义社会运作机制及其弊端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说是针对现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作出的合理判断,是对现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经济发展趋势的革命性扬弃和理想化表达。当然,这种对未来社会发展模式或理想社会的预测,并非像学术界大多数研究成果所认为的那样,是从经济的角度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等切入的。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选择的切入点不是经济学的,也不是政治学的,而是一种人学的观点或视野,是一种基于人的现实存在及其发展图景而做出的合理预测,是一种以“人的存在及现实发展”为基础的理想构建。

基于这个原因,即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描述的未来社会发展的理想图景,它也总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的理想描述,或者说它的原型总是来自现实生活。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P85)“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都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而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中或概念中的“虚幻的人”。对此,就连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也承认,“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P73)由此可知,“现实的人”毫无疑问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其未来社会理想的前提或根本出发点。

然而,人既是“单数”的人也是“复数”的“大写的人”。在马克思之前,学术界不是没有人关注并研究人的发展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就非常注重对人的研究及思考,这方面的成果很多。但总的来说,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所关注的人要么是复数的集体存在的人,要么所关注的就是脱离实际的概念化的个人,如黑格尔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人既是现实的个人,也是现实的集体形式的人,但作为他们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出发点的人却始终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P67)这些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甚至可以说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夏构建的经验前提,即“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1](P66)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的未来理想社会是从“现实的个人”的人学理论视角切入的,可以说,“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逻辑出发点。

二、“人的本质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整体逻辑结构

尽管“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逻辑出发点,但这并非意味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构建的理想社会中,到处充斥着原子化、零碎化、毫无关联的“现实的个人”。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除了将“现实的个人”作为其未来理想社会构建的逻辑出发点之外,还从“人的本质”层面来展开和布局其未来理想社会的整体逻辑结构。

(一)从“现实的个人”到“人的感性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社会理想构建的本体论逻辑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现实的个人”不是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的人,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这实质上就是“人的本质存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因为,“现实的个人”无论是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还是去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1](P60)而社会关系最为基本的层面就是生产关系,“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P67)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或实现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感性活动不断展开的过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P60)实际上,从“现实的个人”到“人的感性实践”是马克思构建其未来社会理想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或本体论基础。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未来社会中,是一个物质产品极为丰富、各取所需的理想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人的实践能力退化了,而是恰恰相反,人的实践更加自觉,人的实践能力更加强大,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事实上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迫使具体的现实的个人脱离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极端情形之后,也就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消失之后,“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有在那个时候……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2](P305~306)可以看出,未来社会中尽管物质产品极为丰富,但它还是一个建立在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的,极为现实的社会存在,而不是一个虚幻的只存在于想象或概念之中的社会存在。

(二)从“人的异化”到“人的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社会理想构建的方法论逻辑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理想社会视域中人的存在是现实的存在,那么,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条件下,作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体现的工人劳动实质上是一种“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3](P93~94)在劳动异化的状态下,“人变成了对自己说来是对象性的,同时变成了异己的和非人的对象。”[3](P123)很显然,存在“异化劳动”的社会肯定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理想社会,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就是在扬弃这种社会弊端的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由此引发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方法论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要促进社会的理想化发展就必须消除“人的异化”并实现“人的解放”,而“人的异化”的消除和“人的解放”的实现,必须首先消灭现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因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3](P100)为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而“人的解放”首先就是“工人的解放”,而“工人的解放”内在地包括了全人类的解放。“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3](P101)由此可见,从“人的异化”到“人的解放”是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现实道路,而政治革命或者说阶级斗争就是其有效的实现途径。

(三)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社会理想构建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人学构建还有一种重要的逻辑建构,那就是历史的建构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照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重大的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4](P104)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必将经历这样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主导的发展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占主导的发展阶段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占主导的发展阶段。很显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或预测的未来社会实质上就是人的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高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将人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这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理想的历史逻辑,更为具体一点说,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未来社会理想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从人的自由发展程度入手,在科学总结人的自由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理想社会中的人的生存样态。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社会构建的逻辑归宿

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来构建未来理想社会的逻辑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逻辑归宿。具体而言,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社会构建的逻辑归宿就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对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发展状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4](120)可以看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至少包括以下几层科学内涵。

(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先就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因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物质贫乏、不需要劳动的社会,而是一个为劳动创造良好条件、生产力极为发达即“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社会。而要为劳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就必须首先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摆脱人的自我异化,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让每个人都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4](P121)由此可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一种摆脱各种劳动强制的能够自由支配自己劳动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固然意味着人的生产能力的巨大发展,但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以征服自然作为表征的。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紧张,引发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招致了自然界对人类的各种报复。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P383)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化发展,这也是可能的,因为人与自然之间本身就存在一种天然的和谐关系,即“从理论领域说来……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4](P95)可以看出,在未来社会中,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化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化发展。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任何关系最终都可以还原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4](P99)在这个意义上,人同自然界之间的任何物质能量交换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4](P121~122)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4](P122)由此可知,要在未来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就必须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预测是一种科学的预测,而贯穿这种预测的一根红线就是人学线索,也就是说,这种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建是从人学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总的来说,“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逻辑出发点,“人的本质存在”奠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整体逻辑结构,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构建未来社会的逻辑归宿,所有这些,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人学图景。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建,绝对不只是从纯人学的角度来进行探索的,人学线索只不过是一种基本线索,除了人学线索,还有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形态的演进以及阶级关系的发展等线索,这些都需要我们今后在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来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予以重视。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编辑 赵晓洁〕

The Person’sSetting-up Logic of M arx and EngelsConstructing Futural Society Development

WANG Hao-bin
(Marxism Research Institute,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1)

Marx and Engels constructed future society development from the visionfields of person’s development;The"realistic individual"is logic starting-points of Marx and Engels constructing future society development,"person’s essence exsiting"is the whole logic structure of Marx and Engels constructing future society development,"person’s complete free development"is the logic conclusion ofMarx and Engels constructing future society development.

Marx and Engels;futural society development;person’s setting-up logic

D012

A

1674-0882(2011)02-0008-04

2010-11-12

河南省教育厅基金课题(2009-QN-02)

王浩斌(1976-),男,湖南双峰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人学恩格斯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家园忧思与人性之殇——“生态学”与“人学”视野下的“山珍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