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超 华
(青岛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自从高等院校实施按大类招生以来,普通动物学作为基础学科,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合按大类招生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亟需进行改革。按大类招生的目的是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最大程度地避免理工类学生文史知识缺乏,文科生缺少科学素养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普通动物学课程不仅仅是专业基础课,而且是通识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之一,其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按专业招生模式下,普通动物学的教学对象是生物科学和动物科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对象是动物科学类专业和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因为与专业紧密相关,学生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其他非专业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等。按大类招生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未定,普通动物学的教学对象中有潜在的植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和其他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由于潜在的专业意愿,一些趋向选择植物类专业或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普通动物学课程重视不够,而这种态度会影响到整个选修普通动物学的学生群体,致使学习积极性下滑。
在大类招生模式下,普通动物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动物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对动物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兴趣,学习获取动物学知识的一般方法,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是教授动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对动物界的认识,培养其自然观、科学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按专业招生模式下普通动物学作为动物学相关专业基础课,针对性强。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传播知识,同时还要对其专业即将涉及的动物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概括,让学生能在总体上对将来专业上应用的动物学知识有基本的知识框架,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解析比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对动物学进行研究和学习的方法,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很好地获取和运用动物学知识。
因为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课程需要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差别。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动物学,要深入讲述动物界各个类群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结构与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的互做关系;不同分类地位的动物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同源关系;动物的行为,生态与动物的解剖结构,生理机能的关系。在实践环节,要学习动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解剖并观察动物的实体结构,并通过野外实习了解动物类群的分布,采集动物标本,观察动物行为等。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系统地培养学生动物生物科学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动物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学会利用动物生物学知识进行工作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按大类招生模式下,由于压缩了课时和学生专业未定,普通动物学课程的讲授内容,从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的改变。在普通动物学课程内容上,更强调知识性,而不强调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和自然观,而对课程内容的学术性则有所弱化。比如在讲授动物行为时,可能更强调动物行为的特殊性,及这种行为背后的环境和生理缘由,对这种行为发生的机制则无需进行过多地阐释,对研究这种发生机制的技能也不需要过多讲授。在实践环节,更多地强调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直观感受,对于其实践技能则不做过多要求。
招生模式的差异导致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普通动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开设生物科学、动物类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缺少动物学课程的坚实基础将会给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困难。显然作为通识教育课的动物学课程不能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比如动物的解剖结构特征是生物科学专业和动物科学类专业学习动物生理学和家畜解剖学的基础。有了动物学中关于不同动物类群中的解剖学特征的了解才有助于了解动物解剖学中家畜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的起源,从而了解家畜解剖结构与机能之间的关系。不同动物解剖结构特征的比较是深入学习的基础。而对动物生理机制的学习则是以动物的解剖结构知识为前提的。这些例子都说明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普通动物学的要求与作为通识教育课的普通动物学是完全不同的。
大类招生的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的。在这一理念下,要求给学生充足的自我学习时间,减少课堂讲授时间,以便学生能根据自身特性自由发展。大类招生模式下,普通动物学课程的课时大大缩短。在有限的课时内,就出现了保证课程质量和保证课程内容体系完整两者之间的矛盾。如果保证教学质量,必然会减少教学内容,影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如果保证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质量。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学互动环节必然减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相对较高;二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学习积极性很高;三是热门的课程学习主动性高。普通动物学是传统课程,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相比算不得热门课程,而且因为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在教学改革方面,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其学习兴趣。而这种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一旦走出课堂则失去效力。
面对大类招生模式下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普通动物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将现有普通动物学课程分为两门课程,一门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大类招生模式下通识教育的需要。另外一门,作为动物科学类专业和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选择专业后进行讲授。两门课程分别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大纲,可以在内容和深度上进行衔接,既避免重复,又相互补充。
根据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观、自然观。“案例教学能很好地给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间架起沟通的桥梁。”[1]在完整的理论系统框架下,尽量引入生动的例证,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行为入手分析。运用动物学的基本理论解释动物行为,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动物生存环境和动物的行为,利用标本、模型加强直观教学,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在实践课程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自然观为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动物解剖特征及野外实习,充分感受动物学这一基础学科的魅力。
“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使学生自入学第一年开始就在尽可能多的科目中参与研究活动。”[2]研究式教学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理论内容设置探讨主题。每个主题设置若干问题,以问题做线,将理论内容串连起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回答问题。并在每部分内容完成之后,设定一个研究题目,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开设开放性综合实验。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在探索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开放性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和课程实验分开管理。比如可以每5人为一个小组在教师的帮助下确立选题,制定实验方案,查阅文献。开放性实验开展得成功与否与开放实验的管理直接相关。课程规定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而开放性实验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查阅文献获取资料的方法,学习动物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在这个目标下,实验的结果并不是第一位的,实验可以是创新性实验,也可以是验证性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为适应按大类招生模式,普通动物学教学课程的改革,应采取分别对待,加强实践的原则,积极开拓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郑会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14.
[2]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