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风格仿拟论析①

2011-04-12 21:02:06祝晓宏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戏仿语体语言

祝晓宏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10)

语言风格仿拟论析①

祝晓宏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10)

语言风格;仿拟;特点;机制;态度

语言风格仿拟是伴随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崛起而流行的一种较新的仿拟格。语言风格仿拟的载体通常是名篇、“流行体”、口吻以及名言等语段,风格仿拟行为可以在语言各层面出现;风格仿拟的目的是为了讽刺或游戏,是一种风格上的元语言戏仿;风格仿拟的生成手段有古今颠倒、中外错位;仿拟的效果和认知框架的重合度、模因的时效性等因素相关;风格仿拟的创造主体通常是青年男性阶层;对待语言风格仿拟应该持宽容的态度。

1.仿拟新类:领域语言中的语言风格仿拟

亚里士多德说过:“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善于模仿。”可以看到,当代社会人们不仅善于模仿各种产品,造成“山寨风”流行,也很善于模仿各种语言形式,带来“仿拟风”的兴起。

仿拟品种多样,有“语音仿拟、词语仿拟、句式仿拟、语段仿拟、语篇仿拟”等。这些仿拟类是按照模仿的语言层级析出的,比较好确认。(徐国珍,2003)

曾毅平 (2001)注意到一种特殊的仿拟——语体仿拟,即在一种既定的语体中谈论与之不相适应的话题。比如模仿说明书的语体来讲述爱情,或者模仿公文语体来陈述家庭夫妻关系,等等。人们熟悉的接受心理是,特定的话题要在特定的语域中出现。如果在某类语域中安置了不相协调的话题,往往会导致陌生化效应。说明书、公文都是正式的文体,有着固定的篇章结构,将爱情、家庭关系的话题纳入其中,就会制造出一定的幽默效果。

语体一般按风格分为公文、科技、政论和文艺语体四类 (王希杰,2004;袁晖、李熙宗,2005等),语体仿拟的操作程序是比着上面其中一类语体风格来结构日常无需程式化的琐碎话题,以形成一种谐趣风格,因此语体仿拟本质上是一种语体风格的仿拟。不过,因为语体种类及其措辞要求的限制,此类模仿行为并不是很普遍。在实际语言应用中,表现风格的仿拟更为多见,而这正是目前大家讨论得比较少的。比如以“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为榜样,就有许多仿作:

(1)《史记·马加爵传》

《史记·范跑跑列传》

《史记·李毅大帝本纪》

《史记·猎户·周正龙列传》

《史记·李宇春传》

单看上面的题目,模仿《史记》的标题来传记当代一些新闻人物,可认为仿句;标题后的正文(限于篇幅这里不列出)内容是模仿《史记》的结构和笔调来记叙他们,可认为是仿篇或仿调。以《史记》和其他文本为摹本,还可以列举出一长串诸如此类的拟作。在网络和手机短信等领域语言中,类似这样仿句、仿篇又仿调的现象非常流行。

虽然一些研究已经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不过,如果仅仅把它们归入一般的仿拟进行讨论,并没有揭示其本质特点。(吴小芬,2003;胡芳和,2006;田晓荣,2007等)实际上,这种通过模仿句、段或篇而形成诙谐风格的仿拟方式,无法归入此前仿拟类中的任何一种,是仿拟格中较新的品种,我们且将它命名为“语言风格仿拟”。作为新媒体中崛起的新事物,“语言风格仿拟”过度有时也会变成恶搞,引起非议。对它的研究应该具有多方面的视角,本文将尝试性地分析风格仿拟的载体与特点、功能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看待风格仿拟的问题。

2.风格仿拟的载体及其特点

之所以说风格仿拟是新品种,是因为它有自己的特点。语音、词语、句式、篇章等仿拟在形式上都有明显的标记,仿拟类很容易在形式上进行辨认;包括语体仿拟和其他仿拟类的拈取都是依据仿拟的对象而定的,仿的对象是句、篇、语体,就被依次定性为仿句、仿篇或语体仿拟。

在语言各层面中,风格本身的确认不太容易,所以要辨认出是风格仿拟并不容易。不能简单地说,仿的对象是“风格”就确定是风格仿拟。因为“风格”毕竟只是整体传达出的一种氛围,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表述,它还是要通过各级的语言单位来承载。所以,风格仿拟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载体不限于某一级语言单位。一般来说,原作无论大小,只要风格比较固定,被用作仿拟的载体,就应该是风格仿拟。从源头上讲,仿拟的对象是“源本”,模仿后形成的文本叫“仿本”,源本通常就是风格仿拟的载体。下面先讨论风格仿拟的载体,然后讨论载体的特点。

2.1 风格仿拟的载体

2.1.1 名篇

通常以《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名著为载体,模仿它们的风格,形成“史记”、“汉书”、“世说新语”等仿拟系列。或者模仿某一篇名作的风格,如《荷塘月色股市版》、《多收了三五斗毕业生求职版》、《孔乙己科研版》等,形式多是“源本标题+新话题+版”。

2.1.2 “流行体”

当代个别媒体栏目、作家和群体的语言因为风格出位而被舆论关注,广为传播,成为“流行体”。这里的“体”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体,而是风格。

比如所谓的“知音体、新闻联播体、法制日报体”等等,它们备遭热议,同时也是仿拟的宠儿。以模仿《知音》的标题为例:“一夜暴富的民工哥哟,发廊妹一片痴心等你破镜重圆”,特点是标题多用语气词、长句或问句,颇富煽情风格。网上流传以各种栏目“体”改写的“一休”故事,如下:

(2)知音体:将军、武士、长老和周围民众啊,日夜奴役考问小和尚为哪般?

法制日报体:7岁皇子一休寓居寺庙多年,始作俑者竟是其亲生母亲。

新闻联播体:一休生母今日亲切看望一休,对其寺庙生活表示关怀和慰问,临别时发表一篇高瞻远瞩的讲话。

“走进科学”体:神秘的超常儿童——一休

仿作家风格的有“古龙体、梨花体、琼瑶体”等,风格依次被公众描述为简短、分行、啰嗦。“梨花体”取自女诗人赵丽华名字的谐音,其作品形式另类,被网友戏称为“口水诗”。如那首著名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网上也有许多模仿“古龙体”“梨花体”和“琼瑶体”的作品,各举一例如下:

(3)《买烟》:他从这条路来,再从这条路去。一个人。从来如此。他喜欢这样。没人知道

为什么。也没人敢问为什么。因为他是仇不死—— “烟鬼”仇不死,一个在烟坛响彻云霄的名字。

这就够了。

《下班》:还有四分钟/六点了/老板还在催我/把文件整理完/呜呼

《吵架》:男: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

女:那你就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

男:我哪里无情哪里残酷哪里无理取闹!?

女: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残酷哪里不无理取闹!?

男:我就算再怎么无情再怎么残酷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更残酷更无理取闹!

女:我会比你无情比你残酷比你无理取闹?…… (无限循环)

仿群体风格的有白领群体的“小资体”,喜欢夹杂英文单词,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个人情绪。例如:

(4)下午的时候,觉得有些渴了。就去买了Robust的纯净水。轻轻的喝一口,味道的确比

Wahaha的要好些。看来我最钟爱的牌子,果然是没错的。用Pure的Handkerchief擦了擦嘴角以后,我开始在两个同样的钟爱的品牌中摇摆不定。是去买佳侬新出的Wolfboy限量版呢,还是选择Keaoor的呢?

这段文字中故意嵌入了几个英文单词,多是常见的日用品名,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男人去商店买了瓶矿泉水,喝了一口,然后用纸巾擦擦嘴,开始考虑是去哪家商场买件内衣。以细腻的风格叙述日常琐事,装腔作势的可笑之处顿现无疑。

还有模仿90后非主流群体的“脑残体”(也叫“火星文”),例如:

(5)⒈魵鳡鲭.⒈种颜铯.ме的丗堺抧囿壹祌彦页色

意思是“一份感情、一种颜色,我的世界只有一种颜色”。这种仿拟旨在标新立异。

2.1.3 口吻

在网上也有很多仿拟各方口吻说话的戏谑之作,例如:

(6)开发商说:站起来是房子,躺下去还是房子,那才是真的好房子!

专家说:站起来是小高层!倒下去就是连体别墅了!开发商太有才了!

新华社说:周围楼房情绪稳定,纷纷表示此楼倒下对它们影响不大。

外电说:意大利有斜塔,中国有躺楼!

网友说:根基不牢,再高的上层建筑也会倒掉!

楼房说:站着累了,没想到躺会儿,却被记者拍到了……

上面的风格仿拟很容易辨认,因为讨论的都是“楼倒倒”这个新闻事件,而讨论方的一贯立场是受众熟悉的;最后一例比较特殊,话语主体“楼房”是根本不能“说”的。它们不过是代表各方面言论风格的一群,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例子也可以算作是仿群体风格。

2.1.4 名言

名言简短有力,深入人心,也常常被模仿。比如模仿名人名言谈论“俯卧撑”:

(7)仿阿基米德:给我做三下俯卧撑,我也能撬动地球。

仿爱迪生: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三个俯卧撑。

仿笛卡尔:我撑故我在。

仿雪莱:俯卧撑已经做三下了,胜利还会远吗?

上面仿的都是外国历史名人名言,也有仿中国古人的,相关实例不胜枚举。人人熟悉的名言在这里被荒诞的流行语解构,更显荒诞。

表面上看,风格仿拟的载体似乎也是“句、段、篇”,但是因为风格仿拟的结果在于构成一种风格,所以仿拟的载体“句、段、篇”不是普通的语言单位,它们在内容上往往具有“著名、流行、新闻性”等特征。当然,风格仿拟载体之间可能有所交叉,比如仿流行体可能也是仿口吻,但是仿口吻却不一定是流行体。因此每一小类是就它与其他小类区分的典型性而言的,小类之间应该具有“家族相似性”。

2.2 风格仿拟载体的特点

从上述列举来看,风格仿拟的载体有名篇、流行体、口吻和名言。

名篇的风格通常比较庄重,结构完整,篇章性较强。比如《史记》、《荷塘月色》等篇目是一般接受过中等教育的人都知道的,其篇章结构也常被拿来做文本分析,称得上是经典。传统的风格仿拟就是仿拟这些经典,通过套用经典的格式,仿作更容易被人接受。

不过,作为源本的流行体、口吻和名言却不必然是经典,或者说大多数都不是经典,这是新媒体崛起后风格仿拟所表现出来的一大变化。源本的风格一般比较轻松,结构上不具有固定性,篇章性也不强。实际上,仿拟“流行体”不再是以某一个确定的篇章为蓝本,而是仿拟作品表现出的整体风格。从共性上说,源本都是一段时间里特别流行的,突然流行之后又往往得到爆炸性的复制。换言之,网络时代仿拟一大部分已经从过去的向经典看齐转而向流行看齐。

仿拟是人的主观行为。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就有复制、模仿的特性。 (李伟容,2007)但是这种特性有强弱之别,有的语言能传之久远不断复制,成为“强势模因”,而有的文本则少人问津成为“弱势模因”。何自然 (2008)认为,语言结构被广泛复制和传播而成为强势模因的源语有以下特征:文字优美,内含夸张、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内容精彩,经常一语道破天机,使人唏嘘不已;效果强烈,要么深邃高远,发人深思,要么幽默搞笑,使人难忘。应该说,这些特征更符合经典时代仿拟的情况,举例来说,《陋室铭》、《春晓》、《自由颂》等经常被人仿拟的文本就是如此。但是,当代一些流行仿拟却不一定有这些特征。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的爆炸式仿拟,源本成为衍生能力很强的模因,并不是因为它的修辞特征,而是因为它具备足够的娱乐性质。

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区别不是泾渭分明的,会随着时间而发生转化。比如周星驰《大话西游》中的段子,曾经是风行一时的强势模因。模仿之作层出不穷,仅举一例如下:

(8)曾经有一份很简单的试卷摆在我的面前,而我没有认真做题。等我去补考的时候,

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此。假如上天可以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会仔

细复习积极备考。如果一定要在备考上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两个星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话西游》已经不再新鲜、流行,仿作也就越来越少了。可见,仿拟也有时尚的因素在内,当一段话不再流行,模因的效应就会减弱。

3.语言风格仿拟的功能及机制

3.1 仿拟的功能

陈望道 (2002:109)《修辞学发凡》给“仿拟”的界定是:“为了滑稽嘲弄而故意仿拟特种既成的形式的,名叫仿拟格。仿拟有两种:第一是拟句,全拟既成的句法;第二是仿调,只拟既成的腔调。”一些人以今天的眼光来批评陈望道对仿拟的分类不够完全。他们举证说,仿词、仿语也应该属于仿拟,例如仿“大众”形成的“小众”,仿“家庭主妇”而形成“家庭煮夫”等。

在我们看来,陈望道的“仿拟”并不是许多学者所说的“仿拟”,他已经界定了自己的仿拟是“为了滑稽嘲弄”,可以算作是狭义的仿拟。而今人所谓的仿拟包括很多品种,但并不一定为了滑稽嘲弄的目的,比如仿照“裸X”造出来的“裸替”就没有什么滑稽或嘲弄的意味,而可能仅仅是为了称说的方便。

实际上,陈望道的“仿拟”更接近我们这里的“风格仿拟”,也相当于学界所谓的“戏仿”(parody)。戏仿是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里通行的概念,《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大词典》把“戏仿”定义为:“模仿某位作家或作品中具有特色的东西的一种文学风格,以达到诙谐嘲讽的目的”。语言风格的戏仿或仿拟,目的同样是嘲弄或娱乐。

3.1.1 批判功能

应该说,早期出现的戏仿,既追求源本的结构,形式上以源本为圭臬,在价值意义上也有所诉求:即,围绕一个新话题,通过形式上的亦步亦趋构建一个与源本差不多的文本,来达到批判的目的。比如1980年代《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文章,名为《醉官亭记》,形式上仿拟《醉翁亭记》:

(9)环官皆会也。其主席台、筵席台、电视台诸会中,鉴定会尤美。望之庞然富裕而日惧亏损

者,企业也。车行十分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钓石之间者为留佳宾专凿之钓泉也。曲径通

幽,有亭翼然于厂外而主人翁之可望而不可即者,醉官亭也。作亭者谁?厂之长与厂之众也。

名之者谁?本官自谓也。本官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位虽七品八品九品于当地则最高,

故自号曰“醉官”也。醉官之意不在酒,在乎关系之中也。关系之苦,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再如,剧作家沙叶新《中国动物各阶级分析》就是仿照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动物社会”作比来揭示、挞伐中国社会延续千年的等级文化实质。我们注意到,戏仿的新话题大多数是当今社会被批判的,一般不是正面的英雄形象或积极现象。严肃批判由于语力过猛限制了自身的传播效果,而戏仿却以经典的面孔来嘲笑时弊,具有一种让人笑后深思的作用。

再如学者崔卫平模仿马丁牧师《殉难者纪念碑铭文》的仿作:

(10)起初他们修理天涯,我不混天涯,我不说话;

接着他们修理凯迪,我不是猫眼,我不说话;

此后他们修理校内,我早就毕业了,我继续不说话;

再后来他们干掉了牛博,我不想被干掉,我还是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将批判对象“他们”植入进作品的主语位置,因为与宾语无法形成常规性的施受关系,从而获得一种荒诞的戏剧性效果,批判力自在其中。

3.1.2 游戏功能

戏仿最早流行非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莫属。其后,出现了许多再次戏仿周星驰无厘头语言风格的作品。比如“曾经有一份……”这样的戏仿,已经完全坠入一种语言狂欢。又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来出现许多相同格式的拟作。再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格式的一夜爆红,不能不说是大众娱乐心态的胜利。

前面我们已经举过一些仿拟“知音体”的例子,这里再举一些改写经典的仿作。如:

(11)《嫦娥奔月》:铸成大错的逃亡爱妻啊,射击冠军的丈夫等你悔悟归来

《牛郎织女》:苦命村娃高干女:一段被狠心岳母拆散的惊世恋情

《孟姜女哭长城》:贫贱女怒斥攀比盖楼风,为农民工丈夫讨回尊严

《海的女儿》:痴心的少女,你甘为泡沫为何番?

《舒克与贝塔》:过街老鼠发奋做飞行员和坦克手,低贱角色奏出生命最强音

《泰坦尼克号》:冰冷的大西洋!带走我的爱人!一个富婆与穷画家的旷世畸恋

这些题目基本上都有一个显著的特色:超长。短则十几字,长则近三十字,且是复句标题,中间使用点号隔开;大量运用感叹、疑问、夸张的形容词、呼唤句等语言成分,极尽“煽情”之所能;在标题内容上,则往往用现代流行的市井话语来重新组织经典故事,使经典沦为可笑的对象。其实,这些标题下面都没有正文对应,不难体会到,创作仅仅是为了调侃、恶搞和颠覆。

可以看到,当前戏仿的存在领域多为网络语体。应该说,是网络的崛起为戏仿提供了最好的温床。从历史来看,戏仿并不是新玩意儿。从李渔《闲情偶寄》到鲁迅《我的失恋》,就一直不乏仿拟之作。但是,仿拟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多,而且只有到了网络时代,戏仿才传播得如此泛滥;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所以大多数戏仿都无须署名。从网上大量充斥的戏仿之作来看,作者多数不可考或者根本没有源自。仿拟的作品一旦完成,好像真的是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所说的“作者死了”,无人需要为戏仿的真实性负责。(赵宪章,2004)从社会范畴的角度考虑,喜好仿拟的群体多数为青少年,且多为男性。由于这个群体目前还没有掌握主流话语权,因此这种较隐蔽的话语策略就成为参与社会的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

综上,执行批判功能的仿拟,其特点是:文章的主旨是指向仿本的,通过仿拟批判仿拟中的话题,作者形式上需要向源本负责,力求达到仿拟的逼真性,一般是话题小,风格大;源本一般是经典。然而,执行讽刺或游戏功能的仿拟,其特点是:文本指向源本,意在嘲讽或恶搞源本的风格,消解、解构源本的结构,因此无需向源本负责;源本一般是流行文本。一言以蔽之,如果说批评功能的仿拟更重视意义,那么游戏功能的仿拟则更关注语言形式本身,语言形式本身成为语言游戏和狂欢的源泉。

3.2 戏仿的机制

了解戏仿的诙谐讽刺的效果是如何产生的,需要对戏仿的机制进行剖析。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这里戏仿机制指的是构成戏仿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形成的原理。自下而上看,风格是由风格要素形成,所以风格戏仿的机制需要考虑风格要素。风格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等。因此,通过这几个要素的混合,就可以实现戏仿效果的达成。

首先,在时间上进行古今颠倒。比如喜剧《武林外传》虚构一个古代时空,然后在其中布满现代桥段的话语,把古今拼贴在一起。如“不要拿捕快不当干部”“涂一滴在脸上,甜一片在心里,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对你说三个字少放盐!”等。

其次,在地点上进行中外错位。比如模仿新闻联播的《布什爷爷来到我们身边》,在中国语境中放入布什,产生幽默效果;或是用中国话语模式改造经典,如《狮子王》变成:流走异乡的王子,他用愤怒的爪牙扑向杀父的仇人,吼出新时代和谐社会法制之音。再如,《大陆、香港、台湾、美国报纸的不同风格:老大娘摔倒在地的报道》,就一件根本没有新闻价值的日常小事,以各种新闻风格进行戏仿。

如果人物的身份与称谓发生错位,也可以产生幽默效果。比如模仿称呼“著名×××艺术家×××老师”形成的“著名摄影艺术家陈冠希老师”。

当然,风格的错位所能达到的戏仿效果除了取决于前述模因的时效性,也取决于受众对话题和源本的了解程度:受众对话题的知晓影响戏仿效果无需多言;另一方面,戏仿通常会在那些熟悉源本的受众那里获得最大的效果,如果受众不了解戏仿的源本,戏仿就会失效。进而言之,虽然受众熟悉源本,但在接受心理上对源本抱着“经典不得亵渎”的心态,戏仿效果也难以理想。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说,既然源本和仿本构成一种“互文性”(intextuality)关系,仿拟者希望接收者能够识别这种互文性关系,并且对这种关系持有和自己相通的自由心态,受众对源本和仿本的互文关系越是了解、通达,则越能体验到和仿拟者同样的自由、解脱的快感。也就是说,戏仿效果跟施受双方在认知框架上的重合度有关。

如果自上而下来看,戏仿的机制可以分作两类:升格模仿与降格模仿。(常立、卢寿群,2004)“升格模仿”是用崇高的文体叙述琐事。比如“小鸡过马路”根本微不足道,但模仿各个名人的口吻说出来:

(12)爱因斯坦:究竟是鸡过马路,或是马路过鸡,取决于你的参考座标。

达尔文:鸡不再栖居在树上之后,这是合理的进化方向。

爱默生:它并非穿过马路,而是超越了它。

海森堡:我们不确定鸡在马路的哪一边,但鸡的确是移动得很快。

这段模仿与前述模仿小资体的区别在于,戏仿的目的不是为了嘲讽话语的主体,而是通过根本不可能的话语内容来达到荒诞效果,语言游戏意味更浓。

降格模仿是反其道而行之,用琐碎的文体叙述认真、严肃的事情。比如2009年网络流行语“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随后出现诸多仿作,其中就有“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用日常话语风格表达“台湾回归祖国”这样一个大话题。

总之,风格仿拟的机制在于创造风格错位。还原操作过程可以形容为旧瓶装新酒,旧瓶就是结构,依葫芦画瓢,在旧结构中加入新话题。比如模仿流行广告的“凡客体”戏说演员葛优:

(13)爱黄瓜、爱弹面、爱含片,也爱8块钱的蒲扇。

坐火车,大家叫我黎叔,赴完夜宴,又叫我叔叔,后果真的很严重。

我不是什么省优部优,我是葛优。我还是相信群众。

这段仿作创造性地将葛优所饰演的广告和电影中的台词串为一体,很好地点出了葛优作为一名喜剧演员的幽默之处。网友就此总结出的仿拟模板是:爱——爱——,爱——爱——,也爱——(价格)的—— (商品名称),我不是——,我是——;最后加上“我”的名言或口头禅。

4.对语言风格仿拟应有的态度

语言风格仿拟是伴随新媒体崛起而流行的一种修辞格,它构成了当代语言生活的一道独特景观。风格仿拟的本质是一种语言上的模仿行为,而模仿行为从孩童的牙牙学语到成人的语言生活始终都是非常普遍、自然的现象。因此,看待风格仿拟不能不考虑仿拟主体的心理特点以及仿拟的后续效应。

在很多人看来,模仿似乎抑制了创新。教育家陶行知“仿我者死,创我者生”的名言可谓仿拟后果的通俗概括。然而在网络上,语言模仿行为却表现出巨大的活力。从名篇、流行体、网络段子、名言,都可以看到风格仿拟的存在。而风格仿拟当中所蕴含的机智和活力正在刷新大众对模仿的刻板印象,并且也正在证明那些大师的论断。

亚里士多德对模仿的理解如前文所述;达尔文则更进一步,认为模仿不仅是人也是大多数高级动物的本能,在一些相类似的心理特征中,模仿就包括在列。心理学家塔德把模仿看成是“与发明并列的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从发明到普及的基本程序是:经由群体内发明意识较差的大众或劣者的模仿,优秀个体的发明和创造始得以普及。”(周晓虹,1994)

这样看来,模仿和创新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仿佛是一个梯级上升的螺旋。无论是母语习得还是二语学习,一个人要完全自如地掌握一种语言及至说出“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都必须走过许多模仿的道路,模仿是语言获得和语言运用的必经之路。

值得强调的是,模仿主要流行于青年一族和学生群体,但是许多人对他们的模仿行为似乎并不认同。比如曾有高考生模仿“古龙体”写就作文而得零分,还有各种校园模仿民谣令人喜忧参半。(汪泉兰,2010)在人们看来,更多的模仿会助长对意义的忽视,而对形式或游戏的关注,结果会形成“恶搞”风。在我们看来,这只是模仿的一个方面,仿拟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它不仅有利于经典的传播,也有利于温和地批判;仿拟是网络等领域语言中流行的表达方式,同网络语言一样应有其网络交际价值 (施春宏,2010);而且毕竟仿拟只是一个群体一个时期的现象,过了这个时期,仿拟倾向则会自动衰退。

《周易》有言“修辞立其诚”,如果风格仿拟是秉着真诚的原则,没有欺骗或不良居心,那它就有自己的价值。这样的风格仿拟,需要以一种温和宽容的心态对待。

常 立 卢寿荣 2004《李渔小说的仿拟 (戏仿)修辞》,《修辞学习》第4期。

陈望道 2002《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何自然 2008《语言模因与修辞效应》,《外语学刊》第1期。

胡芳和 曾瑜薇 2006《手机短信语中的仿拟修辞》,《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李伟容 2007《浅议模因论对仿拟生成的解释力》,《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施春宏 2010《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田晓荣 2007《短信息语言的仿拟艺术》,《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汪泉兰 2010《喜忧参半的童谣——论当代中小学生的仿拟童谣》,《云梦学刊》第3期。

王希杰 2004《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吴小芬 2003《简论仿拟格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浙江教育学院学报》第6期。

徐国珍 2003《仿拟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

袁 晖 李熙宗 2005《汉语语体概论》,商务印书馆。

曾毅平 2001《语体仿拟浅说》,《中国语文》第4期。

赵宪章 2004《超文性戏仿文体解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周晓虹 1994《模仿与从众:时尚流行的心理机制》,《南京社会科学》第8期。

The Study on Language Stylistic Parody

Zhu Xiaoh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Jinan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Oversea HUAYU Research,Jina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language style;parody;characteristics;mechanism;attitude

Language stylistic parody is an imitation emerged with new media such as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The imitation objects are usually classic texts,popular genres,special tones and sayings.The function of parody is for satire or entertainment,which can be called meta-language parody.The mechanism of parody is by inversion of time and space.Stylistic parody is often created by male group.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take a benign attitude to it.

H146;H195.3

A

1674-8174(2011)04-0086-08

2011-03-10

祝晓宏 (1981-),男,安徽巢湖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应用、社会语言学与海外华语研究。

国家语委项目“海外华语使用情况调查”(WT125-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10JZD0043)

①本文得到曾毅平教授的指教,谨此致谢。也感谢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中不当之处概由笔者负责。

【责任编辑 匡小荣】

猜你喜欢
戏仿语体语言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三国杀”背后的文化分析及启示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35:30
玛格丽特?A?罗斯论戏仿的读者接受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4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30
我有我语言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中国修辞(2015年0期)2015-02-01 07:07:26
汉代语体思想浅谈
西南学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