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

2011-04-12 21:02:06宗守云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主观性构式副词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X比Y还W;X比Y更W;反预期;递进

“X比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比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1.引言

带“还”和“更”的“比”字句可以码化为“X比Y还W”和“X比Y更W”。前人关于这两种句式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倾向描写的模式,有陆俭明 (1980)、黄祥年 (1984)、殷志平 (1995)、史荣光 (1997)、刘焱 (2004)、李杰 (2003)、文全民 (2008)等,一是倾向解释的模式,有黄瓒辉 (1999)、沈家煊 (2001)、高增霞 (2001)、沈红丹 (2003)、张谊生 (2009)等。倾向描写的模式研究又分两种,一种是对比描写,就“X比Y还W”和“X比Y更W”进行对比分析,对它们的共性和差异进行详尽描写,有陆俭明 (1980)、黄祥年 (1984)和文全民 (2008);一种是分类描写,主要是对“X比Y还W”进行下位和更下位的分类,进而建立一个类别系统,有殷志平 (1995)、李杰 (2003)和刘焱 (2004)。倾向解释的模式研究也分两种,一种是差异解释,从不同视角对“X比Y还W”和“X比Y更W”的差异作出解释,如黄瓒辉 (1999)从语用视角进行解释,沈家煊 (2001)从元语视角进行解释,高增霞 (2001:61-64)从语义视角进行解释;一种是用法解释,沈红丹 (2003)就“X比Y还W”中“还”的用法进行了解释,张谊生 (2009)就“更”字比较句中多项比较的用法性质进行了解释。这些研究对“X比Y还W”和“X比Y更W”语法规律的揭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尽管如此,还有些最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首先,不同类型的“X比Y还W”是否具有共同的构式意义?

“X比Y还W”一般被分为两种或几种类型,陆俭明 (1980)分为比较和比拟两种,殷志平(1995)分为比较和比况两种,李杰 (2003)分为加合类比较、加合类比况、补充类比况、对比类比况、申辩类比况五种,刘焱 (2004)分为递进比、反差比、极端比三种。这些类型都存在着对立,有不同的语法表现和不同的语法意义。问题是,这些差异较大的“X比Y还W”有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它们有没有共同的构式意义,能够统领所有的“X比Y还W”?根据构式语法的原则,构式有一个相当确定的中心意义,还有一些不同但又相联的意义,这些不同但又相联的意义是在中心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等促动因素扩展而形成的 (Goldberg,1995)。“X比Y还W”作为一个构式,也一定存在着一个确定的中心意义,其他不同类型的意义都是在这个中心意义的基础上扩展而形成的。

其次,是否存在“X比Y还W”和“X比Y更W”语法意义相同的情形?

陆俭明 (1980)认为以下句子的语法意义是相同的:

(1)小王比他还高。=小王比他更高。

(2)香蕉比苹果还好吃。=香蕉比苹果更好吃。

文全民 (2008)认为以下句子的语法意义是相同的:

(3)我的狗比你的狗还听话。=我的狗比你的狗更听话。

(4)他的眼睛比你的眼睛还大。=他的眼睛比你的眼睛更大。

根据陆俭明 (1980),像例 (1)(2)这样的“比”字句,虽然语法意义相同,但在语法形式上还是有差异的,“X比Y更W”可以省略“比Y”,而“X比Y还W”不能省略,例 (1)可以说“小王更高”,不能说“小王还高”。从理论上说,语法形式不同,语法意义就应该不同。Bolinger(1968:127)说:“句法形式的不同总是意味着意义的不同。”根据这样的原则,“X比Y还W”和“X比Y更W”肯定不存在语法意义相同的情形。其实,以上例子只是句义的真值条件相同,而语法意义并不相同。句义的真值条件对应于客观真实,而语法意义对应于语法形式,语法形式不同,语法意义一定不同。

本文拟讨论“X比Y还W”的构式意义及其与“X比Y更W”的差异和兼容,以及二者的句法表现及构式解释。

2.“X比Y还W”的构式意义

在现代汉语里,副词“还”有多种用法,其中一个是用作反预期标记 (吴福祥2004,武果2009)。武果 (2009)认为,用在“比”字句中的“还”有主观性反预期义,这一点可以区别于“更”。而“比”字句本身又是用来表示比较的句子,因此,“X比Y还W”的构式意义是:反预期比较。表达反预期比较,这是所有“X比Y还W”的共同构式意义。

从言谈事件参与者的预期角度,话语信息可以分为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中性信息三种 (吴福祥,2004)。在一个信息出现之前,言谈事件参与者对于该信息可能是无预期的,也可能是有预期的,无预期的结果是中性信息,有预期的结果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和预期相符,是为预期信息,一是和预期相反,是为反预期信息。比如,有甲、乙两个言谈事件参与者,甲问“你们班谁最高?”,乙无论回答谁最高,都是中性信息,因为甲事先并没有预期谁最高。如果甲问“你们班张三最高吧?”,他的预期是“张三最高”,乙答“是的,张三最高”,这和甲的预期相符,是预期信息;乙答“哪里啊,李四比张三还高呢”,这和甲的预期相反,是反预期信息。“X比Y还W”就是用来表达反预期信息的构式。

一般认为,反预期有三种,即与受话人预期相反、与说话人预期相反、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预期相反 (吴福祥,2004)。其实,前两种都是和个人预期相反,因此可以并为一种,而且和个人预期相反还包括和言谈之外的第三人预期相反。这样,反预期实际上只有两种,一是和个人预期相反,一是和社会预期相反。

和个人预期相反,包括和受话人预期相反、和说话人预期相反以及和言谈之外的第三人预期相反。例如:

(5)“你以为安娜看上了你,所以你很骄傲。其实,如果我喜欢,安娜就不会跟你这种人交朋友了,我并不想涉及有关安娜的事,不过,你也不要太得意,其实,你比我还低一级。”(岑凯伦《合家欢》)

(6)“很好……好极了……我真想不到你游泳那么好,比你三哥还要好。”(岑凯伦《蜜糖儿》)

(7)“他以为自己早到,谁知道别人到得比他还早,屋子里早已经坐满人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例 (5)和受话人预期相反,受话人觉得自己了不起,但说话人认为受话人比自己还要低一级;例 (6)和说话人预期相反,说话人没有想到受话人游泳游得比他三哥还好;例 (7)和言谈之外第三人“他”预期相反,“他”预期自己到得最早,但没有想到别人比“他”还要早。

和社会预期相反,就是和特定言语社会共享预期相反。特定言语社会共享预期,是指在某一特定言语社团中,有一种“普遍接受或认可的先设,它是人基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建立起来的一种常规”(吴福祥,2004),如果这种先设或常规在特定情形下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说话人就会提出一个相反的话语信息,这也是一种反预期信息,“X比Y还W”就是一种可以表达这种话语信息的构式。例如:

(8)我们的牙比刀子还快,干什么还带刀子?(老舍《小坡的生日》)

(9)一次,年轻人在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老师,现在大学生比土豆还便宜,是吗?”(靳小芳《土豆和土豆不一样》)

根据先设或常规,刀子总是比牙齿锋利,大学生总是比土豆贵重,但在特定的情形下,这样的先设或常规被打破了,于是出现了“牙比刀子还快”“大学生比土豆还便宜”这样的反预期信息。

无论那一种类型的“X比Y还W”,都表示反预期比较。陆俭明 (1980)、殷志平 (1995)分别把“X比Y还W”分为比较和比拟、比较和比况。他们看到了“X比Y还W”内部的差异,这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如果认为比拟或比况是和比较严格对立的,不是用来表示比较的,那么,“比”字句不用来表比较,这是不可想象的,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其实,无论是所谓的“比较”还是所谓的“比拟”或“比况”,都是反预期比较,只不过比较的性质不同而已:所谓的“比较”,是和个人预期相反的比较;而所谓“比拟”或“比况”,是和社会预期相反的比较。

3.“X比Y还W”和“X比Y更W”的差异与兼容

3.1 构式意义差异——反预期比较与递进比较

副词“更”是一个递进标记 (周静,2007;姚双云,2008),“X比Y更W”是表比较的,因此,“X比Y更W”的构式意义是:递进比较。反预期比较和递进比较是“X比Y还W”与“X比Y更W”的构式意义差异。以下从两个角度论述。

3.1.1 “X比Y还W”和“X比Y更W”有不同的构式意义

“X比Y还W”和“X比Y更W”构式意义是不同的。问题是,“X比Y还W”是不是也具有表达递进比较的构式意义?吕叔湘 (1982:360)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指出“还”和“更”用在“比”字句,比较的两者都是正性的。也就是说,Y也具有W的性质,“还”和“更”都是递进比较。陆俭明 (1980)、周静 (2007)、文全民 (2008)也都有相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副词“还”和“更”都有持续、反复的意义,在比字句中,既有持续、反复的意义,又有比较意义,整合成递进意义是很自然的。“更”是一个纯粹的递进标记,根据姚双云(2008)的研究,“更”在递进标记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而且”和“不仅”,几乎成了专用的递进标记。因此,“X比Y更W”表示递进比较是无条件的。“X比Y还W”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表示递进意义,但这样的意义肯定不是构式的中心意义。理由如下:

首先,“X比Y还W”只有在和个人预期相反的比较句中才有递进比较的意义,而在和社会预期相反的比较句中并不一定具有递进比较的意义,也就是说,反预期比较的意义是贯穿于所有的“X比Y还W”句的,而递进比较只存在于一部分“X比Y还W”中。例如:

(10)我们山区的蚊子比苍蝇还大。(陆俭明例)

例 (10)并不表示递进意义,无论蚊子还是苍蝇,都不能说是大的,也就是说,不存在“苍蝇大”这样的预设意义。

其次,即使在和个人预期相反的比较句中,“X比Y还W”的递进比较意义,也是从属于反预期比较意义的。例如:

(11)甲:你呀,指定是瞅人家老太太长得漂亮,才跟人家飞眼了。

乙:她漂亮我挨顿揍还值,她长得比你还难看呢。(小品《钟点工》)

例 (11)“她长得比你还难看呢”首先传达的是和听话人的预期相反的意义,听话人预期的是老太太漂亮,说话人则提出了相反的说法。至于递进比较,确实也是存在的,即存在着“听话人也难看”这样的预设,但这只是从属性的。从表达的角度看,作为反预期比较,说话人是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作为递进比较,说话人是后来才发觉的,于是小品中才出现了说话人不断更正的情形。因此,即便“X比Y还W”中反预期比较和递进比较并存,反预期比较也是中心意义,递进比较则是从属意义。

“X比Y还W”和“X比Y更W”的构式差异也包含了它们预设的差异,“还”和“更”是预设触发语:

“X比Y还W”的预设——没想到“X比YW”;

“X比Y更W”的预设—— “YW”。

3.1.2 “X比Y还W”和“X比Y更W”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

“X比Y还W”和“X比Y更W”的构式意义有差异,因此也就不存在“X比Y还W”和“X比Y更W”语法意义相同的情形。拿例 (1)来说。“小王比他还高”,说明说话人 (或听话人)事先没想到“小王比他高”,说话人用“X比Y还W”作反预期比较;“小王比他更高”,说明“他高,小王更高”,说话人用“X比Y更W”作递进比较。

本文引言部分例 (1)~(4)都是一般性用例,给人感觉好像是意义等同的。其实不然,例(1)~(4)“X比Y还W”都是和个人预期相反的用例,如果是和社会预期相反,“X比Y还W”的反预期性质就非常明显了。例如:

(12)胸前横着比老葱还粗的一条金表链,对襟小褂上一串蒜头大的金钮,一共约有一斤十二两重。(老舍《老张的哲学》)

(13)她的脸顿时比大红彩球还红,像是一片红霞突然落在她雪白的脸蛋上。(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这里的“X比Y还W”所表现的反预期都是与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相反。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是一种先设或常规,这在认知语言学中被称为“老套模式”,而“老套模式”又会涉及一个相关的语义量级。例 (12)、(13)所涉及的语义量级可以概括为如下的量级模型:

粗细程度——老葱>表链

颜色深度——红彩球>人脸

“X比Y还W”所作的断言必须和以上量级模型相反,否则句子就不合格。如果有人说“老葱比表链还粗”,接下来最可能的就是这样的辩驳“老葱本来就比表链粗嘛,有什么奇怪的?”以上量级模型反映的是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这是一种正常预期,而“X比Y还W”作为反预期结构式,应该和正常预期相反,才能保证句子的合格。

如果比字句中既可以用“还”,又可以用“更”,那么,“X比Y还W”是用来作反预期比较的,“X比Y更W”是用来作递进比较的。比如,“今天比昨天还热”,其前话语最有可能是,今天本来应该比昨天冷,没想到今天比昨天还热;“今天比昨天更热”,其前话语可能是,入夏了,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今天比昨天更热。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陆俭明先生 (1980)曾经描写过的一个语言事实,请看:

(14)a.这学期赵洁比陈昆跑得还快了。(陆俭明例)

b.这学期赵洁比陈昆跑得更快了。(陆俭明例)

陆先生认为,用“还”说明以前陈昆跑得比赵洁快,因此句子有转折变化的意思;用“更”说明以前赵洁就比陈昆跑得快,因此句子有递进发展的意思。根据特定言语社会共享的预期,维持原有关系是正常预期,扭转原有关系则是反预期。用“更”只包含了递进意义,由于仍然维持着原有的快慢关系,因此还是正常预期;用“还”则扭转了原有的快慢关系,因此是反预期。

3.2 主观程度差异——强主观性与弱主观性

“X比Y还W”和“X比Y更W”还具有主观性差异。“X比Y还W”在主观性上强于“X比Y更W”,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X比Y还W”基本上都用于口语语体,“X比Y更W”则可以用于书面语体。当W为书面语体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更”,不能用“还”。这是语义的选择,不是句法规则。我们对北京大学汉语言中心CCL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W为“吝啬、刻薄、卑鄙、凶残、疲惫、谨慎、雄伟、壮观”等书面语体形容词时,“X比Y更W”都有用例,而“X比Y还W”没有一例。口语语体常用于对话,书面语体常用于叙述。对话具有交互性,叙述具有独立性,交互性比独立性有更强的主观性。

2)“X比Y还W”作用于言域,“X比Y更W”作用于行域。沈家煊 (2001)认为,“X比Y还W”中“还”所传递的信息是关于语境小句传递信息的情况的,是“还”的元语用法。元语用法都属于言域。在形式上,“X比Y还W”常常和“你看”“我告诉你”这样的话语成分共现,从而强化它的言域用法。例如:

(15)我告诉你说吧,我心里比你还难过!(老舍《方珍珠》)

(16)你看怎么样,比算卦还灵哩,人家正要找男人去,你就和她一块去吧!(孙犁《风云初记》)

“X比Y更W”作用于行域,反映的是现实世界的真实状况。

3)“X比Y还W”不一定和客观真实世界一致,而“X比Y更W”一定和客观真实世界一致。例如:

(17)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老舍《茶馆》)

(18)你看他瘦得,胳膊比火柴棍儿还细。(陆俭明例)

违反客观真实世界的话语比符合客观真实世界的话语具有更强的主观性。

4)“X比Y还W”可用于异类比较,“X比Y更W”只能用于同类比较。在逻辑上有所谓“异类不比”的原则 (陈波2008),异类相比,就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墨家学派把“木与夜孰长?智与粟孰多?”斥为荒谬。但语言不等于逻辑,语言有“现实句”和“虚拟句”之分 (石毓智2001),而逻辑只涉及现实的内容。“X比Y还W”可用于异类比较。例如:

(19)你这样,你帮我捋一捋,我这一万块钱怎么比你爹死得还惨呢,怎么回事呢。(小品《就差钱》)

(20)这肯定是我一生中最长的一个吻,比长安街还长。(刘毅然《摇滚青年》)

异类相比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比较,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例 (19)(20)中W对X是一种性质的陈述,对Y是另一种性质的陈述,“钱死得惨”是“钱丢得太可惜”,“人死得惨”是“人死得太惨痛”;“吻长”是时间距离长,“街长”是空间距离长。这是把不同层次的性质打通了,包括无生事物和有生事物、时间和空间等,具有很强的修辞性,因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3.3 兼容共用—— “X比Y还更W”

反预期比较和递进比较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在有些条件下可以兼容。表现为,“还”和“更”可以共用于同一个“比”字句中,形成“X比Y还更W”句式。例如:

(21)聂小轩愁得一整天也没吃下东西去,竟比坐牢时还更憔悴。(邓友梅《烟壶》)

(22)可是我觉得你比她们还更勇敢、更坚决。(杨沫《青春之歌》)

这样的句子既传达反预期信息,又进一步强化了递进的语义关系。从主观性程度上说,反预期的主观性强于递进关系,而副词共现的一般顺序是,主观成分强的副词总是先于主观成分弱的副词(史金生2003),因此“还”一定放在“更”的前面。

4.“X比Y还W”和“X比Y更W”的句法表现及其构式解释

4.1 数量成分

在比字句中,如果W后面有个具体数值,就只能用“还”,不能用“更”(陆俭明,1980)。也就是说,“X比Y还W”包容数量成分,而“X比Y更W”排斥数量成分。例如:

(23)他比我还高三厘米。

*他比我更高三厘米。

沈家煊 (2001)和文全民 (2008)都对这一现象作了的解释。他们都认为,“还”之所以可以和数量成分共现,是基于说话人对合作原则中“适量准则”的遵循,说话人在知道具体细节的情况下,通过提供一个信息量充足的细节以保证交际的成功;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事先没有估计到的事情人们往往希望知道其中的细节,听话人希望说话人提供一个细节以保证信息量的充足。为什么“X比Y更W”排斥数量成分呢?沈家煊 (2001)认为是逻辑推导使然,如果“b比c高,a比b高”,那么“a比c高”,这是纯粹的比较,如果加一个数量成分反而妨碍推导。文全民 (2008)认为,“更”与出乎意料义不相容,因此不能出现在这种比较句中。沈家煊 (2001)和文全民 (2008)关于“X比Y还W”包容数量成分的解释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需要补充的是,细节只是与反预期信息相容,但并不是必然共现,不然就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反预期比较句都不带具体数值。而他们关于“X比Y更W”排斥数量成分的解释我们并不赞同,沈家煊 (2001)的“推导说”是基于三项比较而言的,问题是,“X比Y更W”未必都是三项比较,即使只有两项比较也还是排斥数量成分的。文全民 (2008)的“不相容说”也没有证据支持。我们认为,“X比Y更W”对数量成分的排斥,仍然和“适量准则”有关。“X比Y更W”的预设是,YW。预设是不言自明的前提,属于已知信息,相比之下,“X更W”是说话人要传达的新信息。对“X比Y更W”来说,新信息不包含数量成分才是适量的,包含数量成分就过量了。假设有这样的语境,甲说:“YW,那么X呢?”乙最自然的回答是:“X更W。”这里乙提供的信息是适量的,是完全能够满足甲对话语要求的,如果乙再提供一个具体数量,就过量了,这显然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因此,“适量准则”不仅可以解释为什么“X比Y还W”可以包容数量成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X比Y还W”排斥数量成分,包容数量成分是因为信息“不过量”,排斥数量成分是因为信息“不能过量”。

4.2 语气词“呢”

“X比Y还W”句末可以出现语气词“呢”,而“X比Y更W”没有这样的用法 (陆俭明,1980)。其实,即使不在“比”字句中,副词“还”和语气词“呢”也是经常共现的。这是因为,“还”是一个反预期标记,“呢”也具有把反预期事实引进语境的功能 (史金生,2010),二者在语义上是极其相宜的。关于“呢”的功能,史金生 (2010)有很好的论述:“‘呢’具有把一个事实引进当前语境的功能,这个引进来的事实与当前语境中听话人 (或说话人)的某种预期有关,而且表明事实与说话人 (或听话人)的预期相矛盾。…… ‘呢’经常与‘还’、‘怪’等表示超出预期的词语配合使用,从中也可以看出它的超出预期的特点。”

“X比Y更W”是递进比较句,反映的是客观真实世界的情形,主观性程度较弱,而语气词“呢”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它们在语义上是不相宜的,因此一般不会共现。

4.3 三项比较

“更”可以用于三项比较,“还”只能用于两项比较 (陆俭明,1980)。例如:

(24)长江比黄河长,比淮河就更长了。(陆俭明例)

例 (24)只能用“更”不能用“还”。三项比较可以码化为“X比YW,X比Z更W”。三项比较的前提是,X比YW,Y比ZW,那么,根据常规推理,X一定比ZW,这只能是递进关系,不可能是反预期事实,因为反预期事实是不能通过常规推理实现的。递进可以是多次实现的,有所谓“层层递进”的说法;而反预期则是一次实现的,如果出现二次反预期的情况,实际上又回到了正常预期,这在认知上是不容易操作的,因此在语言中就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4.4 省略

“X比Y更W”可以省略“比Y”,“X比Y还W”不能省略“比Y”(陆俭明1980)。这和它们的信息结构有关。对“X比Y更W”而言,其预设是“YW”,是已知信息,而“X更W”是新信息,已知信息可以省略,而新信息不能省略,“比Y”是已知信息,因而是可以省略的。对“X比Y还W”而言,其预设是“没想到X比YW”,这是已知信息,那么“X比Y还W”整个结构式则是新信息,是说话人需要全部传达的信息,因而是不能省略的。

4.5 否定

“X比Y更W”可以被否定,成为“X不比Y更W”。这是无标记的用法。“X比Y还W”一般不能被否定,只有在反问句等有标记的情况下才能被否定。“X比Y更W”是递进比较,递进比较是可以被否定的,如果事实上两者相比并非递进关系,就可以用否定形式。“X比Y还W”是反预期比较,反预期本来就是一种否定情形,因此不能再被否定,如果再被否定,就回到肯定的意义,这在认知上是难于操作的。当然语言中也有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情况,但这在反预期表达中是不需要的,双重否定比肯定有更强的主观性,这是双重否定存在的原因,而反预期本身已经有很强的主观性了,因此不需要通过再否定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了。而“X比Y还W”在反问句中有否定的情形,是因为“反问+否定”仍然是肯定的,并没有对“X比Y还W”的反预期意义进行否定,“X比Y还W”仍然是具有反预期性质的构式。

陈 波 2008《逻辑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高增霞 2001《也谈“还”与“更”》,《汉语学报》(下卷),湖北教育出版社。

黄祥年 1984《比较句中的“更”和“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黄瓒辉 1999《“比”字句中“更”与“还”的语用条件分析》,《广州华苑》第1期。

李 杰 2003《“X比Y还W”格式的语义类型及结构特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刘 焱 2004《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学林出版社。

陆俭明 1980《“更”和“还”》,《语言学论丛》(六),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1982《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潘国英 2010《论状语的性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4期。

沈红丹 2003《含有“还”的比字句的语用分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

沈家煊 2001《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中国语文》第6期。

石毓智 2001《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史金生 2003《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中国语文》第1期。

—— 2010《从持续到申明:传信语气词“呢”的功能及其语法化机制》,《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五),商务印书馆。

史荣光 1997《“X比Y还W”的结构与语义分析:兼与殷志平同志商榷》,《汉字文化》第1期。

殷志平 1995《“X比Y还W”的两种功能》,《中国语文》第2期。

姚双云 2008《复句关系标记的搭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全民 2008《“更”和“还”在肯定与否定比较句中的差异》,《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吴福祥 2004《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中国语文》第5期。

武 果 2009《副词“还”的主观性用法》,《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张谊生 2009《“更”字比较句中多项比较的程序与格式》,《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周 静 2007《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Bolinger,D.L. 1968 Entailment and the meanings of structures.Glossa 2:119 -127.

Goldberg,A.E. 1995 Construction: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n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of“X bi(比)Y hai(还)W”and the Difference with“X bi(比)Y geng(更)W”

Zong Shouyun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X bi(比)Y hai(还)W;X bi(比)Y geng(更)W;Counter-expectation;climax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of“X bi(比)Y hai(还)W”is to make a contrast with the expectations,and the construction meaning of“X bi(比)Y geng(更)W”is to make a progressive contrast.These two structures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syntax and semantics.The subjectivities of them are different,but they can substitute for each other.And the syntax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an be explained by their construction meaning.

H146;H195.3

A

1674-8174(2011)04-0079-07

2011-02-25

宗守云 (1968-)男,河北涿鹿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虚词与语法化理论”(S30402)

【责任编辑 胡建刚】

猜你喜欢
主观性构式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语言与翻译(2015年4期)2015-07-18 11:07:43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语言与翻译(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副词和副词词组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当代修辞学(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
外语学刊(2011年3期)2011-01-22 03:42:23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