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功能及实施模式

2011-04-12 17:23殷世东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学生

闫 龙, 殷世东

(1.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2.阜阳师范学院教科院,安徽阜阳 236037)

论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功能及实施模式

闫 龙1, 殷世东2

(1.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合肥 230061;2.阜阳师范学院教科院,安徽阜阳 236037)

作为课程形态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和学校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内涵、功能和实施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特征。在中小学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课程,用课程与教学理论去统整和设计,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水平和适应能力。

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模式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要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经济的到来,不仅使学校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加突显,而且要求加强学校同社会、教学同生活的联系。新时期的人才需要掌握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公民素质。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它与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课程,用课程与教学理论去统整和设计,能够更好地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作为课程形态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和学校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内涵、功能表现、类型和实施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明晰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及功能,有助于为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常态化提供理论支撑。建构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模式,能够确保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正常开展,以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一、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特征

社会实践活动是经验取向的课程形态,一方面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获取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形态的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其他课程相比,在课程功能及表现形式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社会性

社会实践课程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社会实践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最本质的特征。社会是人们互相交往而产生的、有着一定的行为规范、组织结构和文化制度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熟悉,学会遵守社会中的制度、道德、风俗、习惯等社会规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学会交往,学会生存,提高社会认知能力,促进对法律、道德、生活以及情感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今后成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打下基础。

(二)综合性

是指社会实践课程的教育目标或价值,既可以体现在认知发展、技能形成方面,也可以体现在情感体验、品德与态度的确立等方面。学生参与社会实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受到社会实践经验方面的教育,也可以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学习,进而达成综合而不是单一的学习目标。从深化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上看,社会实践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参与性

中小学社会实践是基于生活世界的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求学生作为社会群体成员广泛地参与到实际社会生活之中,通过亲自实践,了解社会,接触和感知各种交往方式和社会现象,从而增加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不仅能自觉主动地认识世界和自我,而且能自觉主动地参与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丰富个体的社会经验。

(四)开放性

从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和方式上看,社会实践课程都体现出开放性的态势。第一,社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和校园,投身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第二,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第三,社会实践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五)协作性

由于社会实践课程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性、综合性等特点,不仅要求学校、教师、学生与家长及社会有关机构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协同完成任务,而且要求学生自主参与设计活动、协商选择主题、确定活动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及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群体资源,相互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培养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育人功能

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是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也是中小学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但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促进个体社会化

中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通过学校教育逐步完成社会化进程,其中社会实践课程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丰富多彩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书本知识转向主动的实践探究,把课堂知识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掌握生产生活技能,学习遵守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培养积极的社会价值观。通过社会认知和体验,学会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和交往方式,形成积极的情感和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并在这一过程中,加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二)提升实践能力

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通过扩展学校课程资源延伸学生的学习领域,把学生认知为主的课堂学习与体验为主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学会交往。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对直接经验的反思,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参与的社会活动丰富多彩,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社会学习情境下,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在接触社会、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对社会及自身的认识更为客观、积极,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道德情操和伦理意识。通过积极建构社会情感,学会了做人、做事,充分认识到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初步养成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创新意识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课程可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构建一个实践平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兴趣,促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各种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往往成为学生创造性灵感的来源和催化剂。中学生社会实践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对他们一种不同与以往学习生活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参与,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才能解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都要求学生对活动过程有一定的计划性,对活动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发展他们分析、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等创新品质。

三、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模式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在中小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从目前中小学开展的常规社会实践课程的形式看,常见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主题活动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基地模式、学生社团活动模式等。

(一)主题活动模式

主题活动模式又称专题活动模式,是指根据某个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而开发的课程实施方案,主题活动模式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最经常实施的一种形式。主题活动的设计是针对一个具体明确的活动主题进行的课程开发工作。设计思路是围绕一个主题活动目标及各阶段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来设计和实施实践活动。主题的选定要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立。应基于社会实践课程目标的取向来筛选活动的主题,以社会生产生活、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为依托,其课程内容要源于社会生活,活动方式要指向社会实践。主题的确定要考虑学校情况、学生所在的年级,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阶段特征。经过筛选的主题应有一定的适应性,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并通过活动能够完成的实践活动。当然主题的确定也可以有梯度,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让感兴趣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去完成。在主题活动设计中,活动环境创设与主题活动密切相连,教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基本经验以及发展需求来创设与其相适应的实践环境,以满足学生自主实践,自我建构社会经验和情感的需要。主题活动的设计又是一个预设性的方案形成过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影响活动实施的客观条件、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及预期活动效果。只有那些对学生的社会化具有多重积极意义的社会实践资源,才能纳入活动主题中去。在主题活动设计时,要把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做出评价设计,主要考查学生参与活动态度、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的获取等学习结果。应针对主题活动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反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模式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研究型学习一般采取课题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在整个研究活动过程中,包括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并开发利用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写出论文报告、进行成果展示,都由学生自觉规划和自主设计,小组群体的共同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交往意识及沟通协作能力,在充分表现个体创造性的同时养成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人文环境和社会现实,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及社会现实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和不同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各有特点。学校应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状况,形成有地区和学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内容,同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具体条件,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留有足够的余地。

(三)社会实践基地模式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是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提升操作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活动平台,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要依托于实践基地这个有效平台,因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范畴之内。社会实践基地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包括社会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从基地建设形式上看,当前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的主要类型有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馆、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图书馆、公园、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革命圣地、郊区农庄等开发建设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发家庭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委托家长协教制度”,动员家长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如设立家庭养殖园、作物种植园、家政服务项目等,为学生提供自理劳动、家政服务、公益活动、节假日劳动等实践内容和学习目标,并可以布置必要的实践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合作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中小学在实施社会实践基地模式时,要科学制定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活动方案,科学设计活动内容,用以指导学生活动。在设计课程内容上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需求,符合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强度要求,真正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社会实践基地应建立健全实践活动相关的安全配套制度,制定意外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应急预案。安排足够数量的教师配合基地对实践活动全程参与并指导活动,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努力为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良好环境。

(四)学生社团活动模式

学生社会团体,作为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基本特点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自发加入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学生展示才华智慧的重要舞台。它在发展学生交往合作意识、增强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兴趣盎然。而且可以培养社团成员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促进个体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提高成员的社会化程度。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能够更好地开发学校社会课程资源,丰富校本课程体系。学生社团类型多样,活动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在建构学生社团课程实施模式时,要从突出社会实践的核心功能出发,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在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明确社团活动目标,体现社团活动的社会性功能;在社团活动内容上,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参与度大的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陶冶思想情操的社团活动;在活动形式上,帮助学生健全社团活动章程。

基于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模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设计与开发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时,应以生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以提高社会实践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

[2] 陈小娅.扎实推进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J].人民教育,2010, (2).

[3] 丁明明.建立中学社会实践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杨欢欢.社会实践教育的个体价值初探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The Characteristics,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ode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Social Practice Course

YAN Long1, YIN Shi-dong2
(1.Educational Department of Hefei Normal University,Anhui Hefei230061;2.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Fuyang236037,China)

As a course form,the social practice of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has it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an other school courses in the connotation,fun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ode.Putting social practice into school courses and integrating and designing them can better able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social practical courses.It will imp rov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level and adaptability.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ocial Practice Course;Operation Mode

G423

A

1674-2273(2011)04-0102-04

2011-06-0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新时期中小学社会实践研究》(CHA 100142)阶段性成果之一。

闫龙(1969-),男,安徽颍上人,合肥师范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及教师教育研究;殷世东(1972-),男,安徽霍邱人,阜阳师范学院教科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辑何旺生)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学生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赶不走的学生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