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益民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 223800)
【网络与人文研究】
论网络变异流行语的社会批判性
吉益民
(宿迁学院中文系,江苏宿迁 223800)
网络变异流行语的社会批判性与其变异性密切相关。其变异性大致分为创新式变异和别解式变异两种。概括性、变异性和能产性是其运作机制。其社会批判功能的实现是网络环境、建构机制、传播模式和网民心理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络;变异流行语;社会批判性
目前关于网络舆论监督和社会批判大多局限于宏观层面探究网络传播的批判性。事实上,网络传媒除了直击事实进行批判性报道外,还可以动用其他间接手段来实施批判功能,其中网络变异流行语就是典型的一种。本文拟从网络变异流行语角度切入研究主题,通过对网络流行语变异性和批判性关系的考察分析,揭示出当代网络传播平台上诸多变异流行语背后所蕴含的舆论监督功能和社会批判功能。
网络变异流行语是一种在网络语境中产生,并通过网络媒介得以传播与流行,具有变异特质的特殊表达形式。较之传统语言变异,网络流行语变异因其赖以存在的介质和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情境性、概括性、变异性、能产性、互动性、爆发性和广布性成为网络变异流行语的重要特征。根据网络流行语变异性质的异同,大致可分为依托网络语境而生的新造变异流行语和基于传统常规表达而生成的旧式新用变异流行语。前者属于网络言语交际平台中出现的新质要素,后者属于旧式翻新构成要素。二者都能满足网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参与社会事务监管与批判的现实需求。
创新式变异属于网络语言系统中的新增要素,是网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将相关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提炼加工,以极其简洁凝炼的结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作为网民发布意见的一种形式,该类变异能够履行社会舆论监督和批判功能,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现有语言系统的不足,有向日常交际语境蔓延渗透的趋势。纵观当前网络传媒创新式变异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概况,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被X”系列。一般认为,“被 X”构式的生成肇始于“被自杀”建构,从2008年阜阳“白宫”举报人事件到瓮安事件再到石首事件,伴随这些所谓自杀事件逐一被曝光,“被自杀”一度成为网络流行语。“被X”也逐渐蜕化成一个能产性话语模,具有向社会其他领域拓展延伸的态势。通过相关资料搜索,我们发现“被X”变异话语模已经成为影射当今国内诸多不合理社会现象的代表性能指结构,且有同化和泛化趋势,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其典型样态为:“X”通常是获利性或褒扬性双音节模槽,纳入“被……”模标,意指相关受事主体被强加或被赋予的非自愿非自为而得到的所谓荣誉、好处等,而所强加的一切实际上是对主体权益的一种变相侵害。如“被光荣”、“被雷锋”、“被增长”、“被就业”、“被幸福”、“被先进”、“被小康”等。其变异性主要表现在“被”字所系连的“X”通常都是自为自主性成分,与“被”字句的成句条件形成冲突,生成悖逆结构,出现非范畴化变异,有讽刺性和批判性语义功能。
2、“ABB”系列。新生叠音后缀式“ABB”建构脱胎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范美忠事件”。由此“范跑跑”很快成为网络热词,且不断被网民推演扩展,最终形成新兴“ABB”建构。如负面人物名有“蒋代代、鲁嫁嫁、鲁美美、舒灰灰、王舔舔、余哭哭、张编编、赵光光、常面面、吕传传、何逛逛”等;劣质工程名有“楼薄薄、楼倒倒、坝溃溃、塔散散、桥裂裂”等;离奇死亡事件名有“喝水水、做梦梦、洗澡澡、发烧烧”等。该类建构有别于传统“ABB”重叠式建构,叠音后缀并非程度标记,整体构式具有强烈的讽刺性与批判性。
3、新造成语系列。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相沿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具有结构凝固性和意义整体性特点。当代网络交际平台也出现了一系列定型性短语建构。从它的建构情况和构式特点来看,与传统成语的生成机制颇为相似。其生成机制是:网民们通过对相关热点事件的关注、评议,并进行整理加工,去粗取精,提取关键成分,最终生成四字格定型建构。每一定型建构都系连着一个社会热点事件,是对相关事件的精辟概括。将其置于创新式网络变异流行语系列,主要是考虑到该类“新造成语”与传统成语仍有一定的区别。其语义功能较为单一,通常用于对社会负面现象的概括和评价,具有一定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如源于“华南虎照片门”事件的网络新成语“正龙拍虎”,现已成为蓄意造假和欺世盗名的代名词。其他如“秋雨含泪”、“兆山羡鬼”、“谁死鹿手”①等都属于网络新成语系列建构。
别解式变异不同于创新式变异。其运作机制是将日常语言中表达特定含义的固定语词移植到网络语境中,并赋予其新的含义,以满足网络语言解构性和批判性需求。该类变异运用相关语言形式的一体两面性表意特点,使网络语义和现实语义形成比照,从而产生迥然不同的语义所指,进而实现讽刺批判之功效。一般现实语符表意程度较轻,语义平缓,表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而一旦进入网络语境,便被用来表达有较为严重影响或后果的负面事件,语义出现不同程度的转移,有贬义化、黑色化演变趋势。如“躲猫猫”一词,现实生活中又称“捉迷藏”,是一种儿童游戏。但是一旦运用于网络语境,就再也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游戏,而是一起足以致人死亡的隐秘事件。其他如“俯卧撑”、“打酱油”、“喝开水”等建构,都内蕴有别于现实语义的特殊网络语义。
网络语境中的变异流行语已演化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语言样式。其生成与运行的基本机制是:网民们通过对现实社会中相关热点负面人物或事件进行观察、思考与分析,并提取关键词进行编码,然后在网上发布宣传,依托网络语境的传播优势,最终这些词语升格为网络变异流行语。概括性、变异性与能产性是其重要特点。现分述如下:
(一)概括性。网络负面人物事件的报道宣传遵循由详到略原则,即初始报道详尽具体,兼顾细枝末节,后续报道简约求省,以抓住关键环节为要,最终凝缩为便于识记传播的网络变异流行语。如“范跑跑”、“喝开水”、“正龙拍虎”等建构都经历了这一演化过程,采取的是以点带面传播策略。这一特点既满足了语言表达经济性需求,也符合网络平台“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因为,网络语言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口语化的书面语,即一种用书面语记录的口语,口语性是其重要特点。而口语与书面语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其时间性,出口而逝,即生即灭,对识记要求高。因此,为了便于识记与传播,网民们便对相关事件进行简化、提炼、浓缩等节约型再加工,以生成能够传情达意的最简结构。而在口语文化中,“为了有效地保存和再现仔细说出来的思想,你必须要用有助于记忆的模式来思考问题,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必须有利于迅速用口语再现”,而且“口语模式的思维越是复杂,灵巧使用的固定表达法越是成为明显的标志”[1]。所谓“有助于记忆的模式”和“灵巧使用的固定表达法”指的就是一种艺术概括,以减轻记忆负担,便于口耳相传。对于具有口语化特征的网络传播用语来说,这一特点也显得极为重要。
(二)变异性。耶夫·维索尔伦在研究语用学相关问题时,曾提出“使用语言必然包括连续不断的做选择”,并且强调“说话人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2]。以此理论观照网络变异流行语,我们发现,其生成理据包含了表达者的策略性选择。语言表层变异既是畸变社会现实的一种再现,也是交际主体的策略性表达。变异性的介入,使网络语言呈现出有别于常规语言的陌生化特点,进而可以达到唤醒知觉和激发思考的目的。如导源于“被自杀”的“被X”建构,就是典型的变异性建构,语言表层乖互折射出潜层社会问题,这是表达者的一种精心设计。语言变异可以激发并引导受众关注社会事件,探求内幕,揭开假象,去除遮蔽,还原事实真相。
(三)能产性。网络变异流行语的能产性主要表现为可复制性、可模式化和强辐射性。这一特点与其流行性本质密切相关。辛仪烨在研究流行语的扩散问题时曾提出“直接使用—语义泛化—格式框填”基本架构[3]。网络变异流行语的扩散也有同样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往往以其固有形式被使用,属于“界内扩散”;中期阶段,一般采取同形异义扩散模式,有语义溢出现象产生,属于“跨域扩散”;最后阶段,则发展演变成为同构异素扩散模式,即“格式框填”流行样式。可以说,“格式框填”是流行语的最佳运作模式,最大程度地彰显了变异流行语的能产性。其能产性来源于变与不变的动态平衡,构式整体有定,框填成分可变,以接纳具有类似情境功能和表达意趣的不同客体。上述“被X”和“ABB”构式框架都属于这一扩散模式。
网络变异流行语社会批判功能的实现,既有赖于网络运行环境,也得益于其建构机制和传播模式,本质上是网民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表现形式,内含心理需求动因。首先,网络传播空间的平等、自由和开放特性有助于网络变异流行语批判功能的实现。因为网络平台是一个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特殊交际平台,“去中心化”是这一交际平台的重要特征。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给普通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平等的渠道。这不仅可以促进某些具体问题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着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4]。尼葛洛庞蒂曾经断言,数字化生存使“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明日黄花”,其“赋权”本质使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它打破了传统舆论监督的行政制约,“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5]。谢新洲也认为,“通过网络,来自社会底层的信息、观点、声音找到了一个‘出口’”[6]。相关论述充分阐明了互联网是网络变异流行语产生与运行的理想语境,也是其批判功能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
其次,网络变异流行语的加工运作内蕴了批判功能的要素。如前所述,网络变异流行语大多是对社会事件,尤其是具有一定负面影响的社会事件的浓缩概括。这一加工过程赋予网络变异流行语一定的社会批判功能。因为,每一条变异流行语背后都系连着一个社会热点事件,如“裸体做官”反映的是一些腐败官员把妻子儿女送往国外以解决“后顾之忧”的做法;“欺实马(70码)”讽刺的是杭州飙车案的判决过程;“被就业”影射的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造假内幕;“楼脆脆”直指上海高楼建筑质量问题。从中不难看出,网络变异流行语的批判功能正是来源于其变异性,这一特性使网络评论话语获得陌生化效果和警示性力量,以引导受众关注相关社会事件,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东西,进而实现其社会批判功能。安志伟在研究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问题时,曾重点阐述了网络语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功能。认为“当这些新颖、传神的网络流行语出现以后,又会促使这些流行语背后社会事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传”[7]。充分说明了网络变异流行语有助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宣传和扩散。
再次,网络变异流行语的模因型传播也强化了其批判功能。关于语言模因的复制与传播,何自然等人将其分为“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8]。由此观之,上述“被 X”和“ABB”系列当属其表现型模因中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小类,而“俯卧撑”、“打酱油”、“喝开水”应属于“同形异义横向嫁接”小类②。其他如“正龙拍虎”、“裸体做官”等则属于信息直接传递的基因型模因。这一传播模式有助于网络变异流行语的复制、裂变、繁衍与流行,造就舆论评议集中爆发优势,可以扩大相关事件的社会影响,引起共同关注。也可以说,相关变异流行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定表达功能的凝固建构,是一种批判性语言架构,构式整体蕴含了社会批判功能。如“被X”架构表达的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受摆布、被操控的不自由状态,隐射社会强权和不公的存在。而脱胎于“范跑跑”的新生叠音后缀“ABB”建构也已演化成为对社会负面热点人物或事件进行讽刺批判的一种既成构式。网络传播平台的交互性、虚拟性、解构性、及时性等特点又使这种模态型建构得到最大程度的复制与传播,一些社会负面事件在网上往往以变异流行语的形式被热炒,进而成为众人瞩目的事件,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
最后,就其本质来说,网络变异流行语批判功能的实现具有心理需求动因。“言为心声”,流行于网络语境的变异语言形式正是网民心理的一种真实写照,其批判功能正是来源于网民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心理。余秀才在研究网络舆论场问题时,曾援引勒温的心理场理论来分析网络舆论的产生与传播问题。认为网络舆论中许多网络情绪化言论的发布,就是网民面对突发事件刺激后产生紧张,引发心理张力,而后释放张力产生冲突,最后产生新平衡的过程[9]。以此理论观照网络变异流行语产生与运行状况,可以清楚地发现,其变异性正是网民们受到刺激,心理失衡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其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现实社会中,人们承受各种制度性束缚,人性中的超我战胜本我,理性文明是其典型特征;网络社会中,摆脱了各种科条律令的钳制,人性中的本我压倒超我,私欲发泄是其典型特征。现实社会中所积聚的不满与委屈在网络平台上得以尽情释放。目前大学生就业造假现象已屡见不鲜,作为直接受损者,大学生心中积聚的怨气随着网友“酱里合酱”在天涯论坛上发帖庆祝“被就业”得以充分外泄,这正是网民获取心理平衡的一种过程与方法。大学生就业造假问题被推到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社会舆论监督与批判已经成为当代网络传播的主要功能之一。这一功能的实施可以运用多种策略,网络变异流行语就是其中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新时期网民关注民生、实施社会监管的新利器。其批判功能来源于网络语境、建构机制和运作模式,以及网民的心理需求。简洁概括使其成为网络舆论批判的轻骑兵,可以发挥短平快的威力;创新变异可以唤醒知觉,激发思考,去除遮蔽,还原真相;流行扩散有利于引起舆论的普遍关注,避免暗箱操作和强权干预,以确保社会事务处理的公开透明。从社会语用学角度看,这些网络变异流行语已经演化成为含有批判性语义功能的特殊表达结构,成为现实社会中诸多负面情绪的疏导出口,对和谐社会构建将大有裨益。
注 释:
①此处所列举新造成语取自网民归纳的“2008年网络十大新成语”,其余还有“林貌杨音、聚打酱油、月球挖坑、范跑郭跳、黔驴三撑、猪涂口红”等。
②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中未列此类,该类有别于其表现型模因中的“同构异义横向嫁接”和“同形联想嫁接”等类型,故名之曰“同形异义横向嫁接”。
[1][美]沃尔特·翁.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5-26.
[2][比]耶夫·维索尔伦.语用学诠释[M].钱冠连,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5-66.
[3]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J].修辞学习,2010(2):33-49.
[4]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3.
[5][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口出版社,1997:7.
[6]雷柯.应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9-03-02.
[7]安志伟.论当代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J].理论学刊,2010(4):114-116.
[8]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8-159.
[9]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J].现代传播,2010(5):120-123.
H03
A
1007-8444(2011)03-0402-04
2010-12-09
2009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YYB012)。
吉益民(1965-),男,江苏淮安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