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宜,刘 莹,魏 钢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构建和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
黄永宜,刘 莹,魏 钢
(重庆邮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重庆 400065)
网络社会交往、网络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特性,使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必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变革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和运用,应当遵循导向原则、求实原则、平等原则、渗透原则、法制原则、融合原则等基本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原则
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中,对方法论的要求呈现出日益显著的趋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从根本上看是由技术与工具的变革所驱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适应网络空间中技术和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规律性,实现教育方法的革新。本文试图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应用的主要原则进行探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形态,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组织、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通过信息生产、传播、媒介使用,以及教育引导、管理、制度规范等方式,对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途径、程序和模式的总和,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等基本方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得到迅速扩展和广泛应用,与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交互作用,对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论研究,已经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对此进行了长期探讨。
早在2000年,谢海光等人在《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中就专门撰写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篇”,从主动建设、积极弘扬主旋律,依法治网、有效掌握治网权,创建主题网站、巩固主流阵地,重视新闻宣传阵地、组成网络宣传国家队等方面,论述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
曾令辉、邓军等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中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于实施教育的手段、方法、方式不同。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交互沟通的方法:尊重、理解、信任网络受众,与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情理交融,用真情与真理去感动、说服受教育者;掌握网络沟通的技巧。(2)主动服务的方法: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制作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3)积极引导的方法:平等交流,重在引导;改变观念,发挥网络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网络受众自我教育,增强自主、自律的能力;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取其精华,文明上网[2]。
霍福广、刘社欣等在《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中论述了高校信息德育方法发展的问题,提出高校信息德育方法发展包括“现实德育内容的信息转化方法”和“高校信息德育具体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科技与人文相结合、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等要求;后者则包括疏导方法、自我教育方法、咨询方法和调适方法等具体教育引导方法[3]。
万美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对信息社会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作了专门论述。他认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置人的发展于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矛盾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是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有利条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的现代化,二是通过更具有信息社会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有效地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他提出,要大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方法,将信息技术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与现代传媒相协调的隐性教育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4]。
刘新庚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也设专章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论”。他认为,网络方法的创生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革命的必然产物。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交互式”、“虚拟情境式”、“多维立体式”、“现代开放式”等新的教育方式,具有共享性、互动性、虚拟性、时效性、多样性、参与性、综合性、全球性等新特点。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要遵循“尊重规律,讲求科学性”、“立足网络,凸显民主性”、“与时俱进,追求实效性”等原则。以此为基础,他提出并论述了网上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模式、网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模式、网上思想素质规范养成模式、网上思想修养自我教育模式、网上思想情感感染熏陶模式[5]。
黑格尔认为,“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6]。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问题,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从根本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技术与工具变革所驱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型,网络社会交往、网络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现实空间社会生活的特性,必然提出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要求。
网络空间具有的信息资源的海量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网络运行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全球性,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共享性,网络文化生活参与的大众性和平等性,网络文化存在形态的虚拟实在性等特征,使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关系的变化。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作为教育主体呈现为“思想权威”,掌握着主要的相关信息源,承担思想政治理论“灌输”的任务,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对象往往依存于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提供的信息,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表现出较大的被动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等特性,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权威—依存”关系;网络传播活动的交互性使传者和受者的身份不断相互转换;网络形态的虚拟性进一步模糊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身份。由此,一方面,教育者主要不是以“灌输”方式发挥教育功能,而是提供丰富的主流文化信息服务和对网民进行思想政治“引导”。这种引导,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渗透在信息服务之中,以呈现、交互、渗透、熏陶等方式引导网民正确地选择、分析、评价网络信息,提倡道德自律,营造一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网络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同传统的受教育者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信息、选择信息、接受信息甚至发布信息,是积极的自我教育者。他们在网络活动中常常发挥出教育主体性作用,通过发表言论,传播和交流信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影响其他网民。从这种意义上讲,他们也在较大程度上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变化。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传播媒介形态的变化。在我国现阶段,从教育内容上看,适应网络信息海量性的环境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提供适应网民发展需要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信息资源,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合在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服务中;适应网络参与大众化、多样化的特性,要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性教育内容的大众化、日常生活化;适应网络社会文化空间健康发展的要求,要拓展和创新网络观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审美教育等新内容。从传播媒介形态上看,网络信息传播中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视频技术、动画技术和超链接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形态具有从平面性向立体化、从静态向动态、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转变的特点;网络文化传播形式如博客、播客、微博等不断翻新,又不断拓展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可控性较强。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全球性和思想文化的多元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开放的、不可控的教育环境。在网络空间中,各种社会问题被充分揭示,海量信息环境中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冲突,真善美正面信息与承载假、恶、丑的负面信息内容共存并生、良莠不齐;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网络“信息战”中处于强者地位,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非常激烈。这些因素,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复杂的教育环境。
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7]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讲话中也强调,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8]。中央领导同志的这些指示,所强调的重点之一就是要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创新和网络空间的特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反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遵循的原则,贯穿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和方法中,对这些实践活动和方法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和运用,应当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导向原则。在我国,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根本的目标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干部和群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过程,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在网络社会、网络文化多样化的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决抵制腐朽、庸俗的思想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思想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二)求实原则。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解放思想,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僵化观念的束缚,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追踪技术和社会思想文化的新变化,从网络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把握网络时代的特征和网络文化生活发展的规律性,善于发现网络传播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重视解答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说真话、办实事,敢于坚持真理、纠正错误,从而把握网络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动权。诚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如列宁所说,不犯错误的人从来没有。郑重的党在于重视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分析所以犯错误的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公开改正。”[9]
(三)平等原则。坚持平等的原则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为理论基础的,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决定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的英雄;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人民群众需要接受先进思想的指导,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精神文化的创造者,作为变革社会的最伟大的力量,更是进行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当代,网络的开放、平等的环境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创造历史文化的主动性,突出了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地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确立平等待人的教育理念和民主的教育方法,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和合法权利,重视发挥教育对象学习的自主性,关心教育对象的成长过程,同时引导、帮助、督促教育对象纠正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违法行为与违反道德的行为,倡导行业自律和网民行为自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平等交互、民主沟通的过程中,以思想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确立自身的权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四)渗透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融入各种教育因素及方式中,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10]。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网络文化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生存方式,它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日常的网络文化生活、学习、商务、娱乐、交往的过程,对日常网络生活起引导作用;二是由于网络文化更多地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文化,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一种大众化的形式;三是由于网络是传播信息的“第四媒介”,要求能够借助其传播优势满足网络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需要通过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来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只有采取大众化的形态,融思想政治教育于网民的日常网络生活交往中、于网络信息服务中,才能够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五)法制原则。互联网是一个新事物,其发展速度令人炫目,网络社会文化中的新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导致目前关于网络的立法远远滞后于网络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从目前网络社会生活的现状看,可以说,尽管网络是法制建设最不完善的领域之一,但它又是对法制要求最复杂的领域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以德治网”工作的重要构成方面,同时也应当是“依法治网”的典范。在构建和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尊重受教育者的信息知情权、信息传播权和信息隐私权等信息权利,并引导受教育者养成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和“依法治网”的法治精神。
(六)融合原则。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和拓展,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网络作为新媒体也与传统媒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在客观上要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需坚持融合原则。在教育的方式上,应当注意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契合,运用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做好网上和网下的教育宣传工作,重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与网络的综合运用,形成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系;在教育方法上,要充分吸收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势,结合网络教育的实际加以改造运用,积极探讨网络环境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工具、新途径、新方法。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96-252.
[2]曾令辉,邓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227-235.
[3]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2-225.
[4]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1-203.
[5]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3-222.
[6][德]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427.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4.
[8]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2007-01-24)[2010-01-1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
[9]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4-195.
[1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3.
G64
A
1007-8444(2011)03-0406-04
2011-02-14
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09CKS023)。
黄永宜(1971-),女,四川富顺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责任编辑:张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