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凤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谈咏“荆轲”诗
王 丹 凤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全唐诗》;“荆轲刺秦”;咏“荆轲”诗
“荆轲刺秦”的故事,家喻户晓,历朝历代的诗文对此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歌咏与议论,至唐代尤其变得愈加突出,《全唐诗》中与荆轲相关的诗作繁多。根据初、盛、中、晚唐五代不同时期,按照诗歌的体裁,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做分类统计。发现:《全唐诗》①共记载了34位诗人的58首相关诗作,各时期均有涉及,以中晚唐的篇数最多,占总数的 60.3%,其中中唐 19首,晚唐 16首;盛唐 13首,占总数的22.4%;初唐10首,占总数的17.2%,有唐一代按时期呈如此趋势,何以时代中衰而荆轲诗盛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此外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作者能同题而作,则该选题自有其历史价值。
初、盛唐被称为有唐一代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开明,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士人们表现出了自信、乐观、积极昂扬的时代风貌,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一时期的荆轲诗自然会对此有所反映。首先,诗人通过对荆轲的赞美来书写自己的抱负,渴望能像名垂青史的侠客一样,建功立业,扬名后世。如李白的《结袜子》:“燕南壮士吴门豪,筑中置铅鱼隐刀。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通过对刺客高渐离、专诸事迹的描写和赞扬,表现出对侠士的深深崇敬之情;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设秦帝宫。舞阳死灰人,安可与成功。”对荆轲非凡的武艺与豪迈的气概大加称赞;李峤《史》:“方朔初闻汉,荆轲昔向秦。正辞堪载笔,终冀作良臣。”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等等,均持赞美之态。其次,即使是在初盛唐这样的时代,一些士人不被重用,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也是这一时期的社会事实,这时的荆轲诗就贯穿了幽愤与寄托之情,如,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高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荆卿吾所悲,适秦不复回。”王昌龄《杂兴》:“可忠燕丹事,终被狼虎灭。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唐代写荆轲诗最多的诗人是李白,他豪迈、浪漫,极具侠义品质,常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惊人之语,自比荆卿。《全唐诗》中共有 10首他的荆轲诗,其中有9首都提到了“易水”2字,如:《代赠远》“渴饮易水波,由来多感激。”《结客少年场行》:“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少年行三首》(其一):“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发白马》:“武安有振瓦,易水无寒歌。”
李白的荆轲诗写得慷慨激昂,充满了对荆轲的赞扬,这与他豪放、任侠的经历和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如上文提到的《结客少年场行》一诗,极力描写了荆轲的勇猛。而《少年行三首》(其一)(见上文),则通过对少年游侠形象的刻画突显出了李白自己的影子,可以说侠客风流倜傥,自由不羁的气度也正是李白个人性情的写照。
借地名(易水)影射事件,抒发作者的情怀,同样的情况在其他诗人的创作中亦屡见不鲜,如:鲍溶《壮士行》“心知报恩处,对酒歌易水”;柳宗元《咏荆轲》“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孟迟《壮士吟》“如何易水上,未歌泪先垂”;齐己《剑客》“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
文学的背景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中晚唐的社会背景导致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基调与初盛唐时大不相同,荆轲文题的诗与初盛唐时比较,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诗中寄托的情调也有了变化。首先,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走向了衰败,社会的动乱与萧条给士人自信的心态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仕途及遭遇更为坎坷,从而发为感伤的哀吟与凄苦的怨愤,正如荆轲对他那个时代的悲戚、叹惋一样。如,贾岛《壮士吟》“壮士不曾悲,悲(去)即无回期。如何易水上,未歌先泪垂”;刘叉《嘲荆卿》“白虹千里气,血颈一剑义。报恩不到头,徒作轻生士(事)”;周昙《春秋战国门—荆轲》“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于期与地图”;柳宗元《咏荆轲》“奈何效曹子,实为勇且愚”;马戴《易水怀古》“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等,都充满了叹惋之情。其次,虽然唐王朝的社会境遇每况愈下,但还有一部分士人心有不甘,他们心存希冀渴望用侠客之剑来拯救苍生,如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直是荆轲一片心,莫教照见春坊字。”齐己《剑客》:“拔剑绕残樽,歌终便出门。西风满天雪,何处报人恩。勇死寻常事,轻雠不足论。翻嫌易水上,细碎动离魂。”白居易《郊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壮士磨匕首,勇愤气咆哮。”
尽管初盛唐与中晚唐的社会现状不同,但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作者能同题而作,则该选题自有其蕴意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这一诗题是国家或个人遭遇动荡或挫折心态的反映,写荆轲诗的很多诗人都有过困苦生活或怀才不遇的经历,如骆宾王、陈子昂、李白、李贺、高适、马戴等。
2) 诗人具有侠义气质或经历,如李白、陈子昂、张祜、刘叉等。
3) 有些诗人本身就是燕赵之人或曾游历过燕赵,“燕赵儿女本多慷慨之士”,自然对荆轲其人其事感触更深,如:李峤、高适、许浑、刘叉等。
通过统计分析,也可以看出荆轲诗体裁的分布状况。诗歌的体裁大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其中古体诗又包括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乐府诗 3类。歌行体诗可归入乐府诗,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乐府)题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歌,曲之总名,衍其事歌之曰行,歌最古;行与歌行皆始汉,唐人因之[1]。”“知”“行”与“歌”可混而为一,是可以歌唱的诗。还有一种杂言体诗一般不另立一类,可归入七古。近体诗可分为律诗、排律、绝句 3种。那么《全唐诗》中 58首咏“荆轲”诗按体裁来分,便包括:古体诗 33首(其中五古 14首、七古3首、乐府诗16首);近体诗25首(其中律诗9首、排律5首、绝句11首)。由此可以看出乐府诗的数量最多,共 16首,分别是:胡宿的《古别》、贾至的《燕歌行》、贾岛的《壮士吟》、李咸用的《猛虎行》、李益的《来从窦车骑行》、沈彬的《结客少年场行》、虞羽客的《结客少年场行》、鲍溶的《秋思二首》和《壮士行》、李贺的《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春坊正字剑子歌》和《白虎行》、李白的《结客少年场行》、《少年行三首》(其一)、《发白马》和《结袜子》。
乐府由音乐机构演变为诗体,题名往往为“歌、行、歌行、吟、引”等,这从以上 16首诗题中也可看出。乐府是可歌的音乐文学,是用歌唱的形式来抒发情感的。
还可以看到初盛唐时的古体诗明显多于近体诗,而到了中晚唐近体诗开始增多,几乎与古体诗平行(古体诗18首,近体诗17首),这是因为古体诗更适合讴歌盛唐气象,古体使得铺陈、渲染显得大气磅礴,而到了中晚唐诗人们已失去了初盛唐时的昂扬激越之情,转而渐渐开始使用篇幅短小的五七言律绝来表情达意。这样一来,正如吴庚舜在《唐代文学史》(下)中所说的:“就诗歌发展史的全局来看,这种倾向未免导致气卑格小,泯灭了唐代长期特有的百花争艳的洋洋大观;若单就局势来看,则促成了到盛唐才完全成熟的近体诗在风格、意境、声律、技巧等方面的更加完善、精美和深细[2]。”
唐以后的诗人也写了很多的荆轲诗,如宋代苏轼《和陶咏荆轲》:“荆轲不足说,田子老可惊。燕赵多奇士,惜哉亦虚名[3]。”对燕赵英雄的豪迈加以歌颂。明代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那敢呼。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噫嗟嗟! 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攀将军[4]。”则对荆轲故事充满了叹惋之情。再如清代袁枚的《荆卿里》、陶国奇的《易水》、陈子鸿的《易水怀古》等等,皆写满了对荆轲事的追忆和赞扬。
随着文学体裁的兴起,除了诗歌以外,还出现了以荆轲为题的戏剧、小说等,戏剧如《荆轲》,小说如《我们的荆轲》、《绝士》等。
凡是遇到国家或民族危亡之时,以荆轲为题的诗文便明显增多,或褒或贬,但都同题而作借以抒发胸臆,怀古忧世。可见荆轲其人其事已经成为了一种激昂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了激励后世仁人志士振兴图强的精神寄托,历经千古而不衰。
注释:
[1] 文中所引唐诗均出自彭定求等编写的《全唐诗》,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六卷[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1463-1464.
[2] 吴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学史: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53-454.
[3] 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528.
[4] 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19.
On “Jing Ke” Poems
WANG Dan-f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 can be regarded as a Chinese heroic epic which is related in literature of various dynasties. In this paper the poems relative to Jing Ke, especially those inComplete Tong Poemsare give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imes se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ems taking the theme of Jing Ke. Thus it is clear that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for persons of different identity in different ages focus on the same subject.
Complete Tong Poems; "The Emperor and the Assassin"; poems of chanting Jing Ke
I206.2
A
1673-2065(2011)05-0026-03
2011-05-10
王丹凤(1983年-),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
(责任编校:耿春红英文校对:杨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