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舸,朱 莉
(河南省新乡市职业教育中心,河南 新乡 453000)
近年来,中职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理论课不感兴趣。专业课教学模式是理论和技能训练分开进行,理论课或超前或滞后于技能训练,从而造成学生不学、甚至厌学的现象。中职学校机械类专业课的教学,应符合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前瞻性,教学内容应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1)演示教学法。演示是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采用各种实物挂图、模型进行示范性实验,以及示范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其抽象理论和实际事物及现象联系起来。在实践中积累职业经验。以手弧焊立对接焊为例,在焊接前要教给学生根据焊接材料、焊接尺寸、焊接位置甚至焊接环境合理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的方法,焊件在装配与定位时要采用减小焊后变形的措施(如,反变形法要采用多大的变形量等),在焊接过程中要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手法(如,采用灭弧法操作时,挑动的是手腕,而非手臂)等等。这一些经验数据及经验手法,在训练时教给学生,使其养成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
(2)讨论教学法,理论指导实际。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互相讨论。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深入。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进行辩证地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板平对接和立对接焊的课题时,将学生分组进行,每个小组集体讨论制定焊接工艺。教师根据每组制定的工艺措施来现场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分别给予合理的建议,每小组根据焊前制定工艺独立完成。最后教师根据各组的焊接质量给予评价,指导学生练习,克服操作中的随意性,使操作技能训练趋于规范化和稳定焊接质量,学生在进行讨论总结,写在卡片上,并将卡片固定在焊位上,严格执行,学生按照制定的工艺卡进行操作,不得随意更换工艺卡中的工艺参数。进一步提高学生质量意识,培养良好工艺作风。形成一种学习——应用——检验——再学习的教学模式。同学之间会形成一种学、比、赶、超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通过独立思考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工作中具有创造性。例如,根据学生已有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的“典型作业件分析课”,找出这同一水平的某些重要的、共性的、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具有代表性的作业件,拟定讨论题,采用自由讨论、小组座谈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分析,找出缺陷的产生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使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掌握知识技能中归纳、概括出规律,从而举一反三,获取科学的操作方法。
(3)科学地安排练习,确保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由于焊接过程可视性差,在每个课题开始时,主要安排模拟操作:即用焊钳的模拟棒夹持毛笔,按照课题的操作方法和要求,在纸上或黑板上进行模拟,使学生在可视的条件下,控制自己的操作动作,体验不同的操作带来的不同结果,从而使自己的操作动作更加准确、精确和灵活。学生刚刚接触操作难度较大单面焊双面成形的V型坡口平对接课题时,由于有了两天的模拟练习,操作动作掌握得较快。根据当天学生作业件的成型情况,教师制定第二天的课题指导计划,以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练习,逐步提高耐力、速度、准确率。
学生成绩的评价要重视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强弱以及他们对技术的掌握程度,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记录,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工件质量,查找问题,如何制定修正措施,并对学生制定的修正措施进行点拨。
当下,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课已经要求作为教师不只是一本谈话的书,一张活的留声唱片!一个班上几十名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各不相同,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把握教学相长带来的“长”,也要把握师生互动带来的“动”.教师必须敏锐地捕捉课堂变化,在上课时做到能够把理论、实习课中遇到的问题,联系到的知识点,作到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做到能够画龙点睛,上下贯通,做到能够印证理论和实操前后彼此存在。
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和总结,定会促进中职机械类专业课教学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1]王闯.技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谈[J].现代技能开发,2002,(10).
[2]鲍强,吴远志.技校“一体化”教学刍议[J].现代技能开发,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