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静 李泽琛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345600;山东三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14)
日本枯山水文化的传承与现代设计审美观
吴 静 李泽琛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重庆 345600;山东三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14)
日本的禅宗源自中国,枯山水的造园手法是禅宗思想的高度浓缩。透过枯山水与现代设计审美观的内在联系可解析现代设计之中文化传承的行进法则与意义。
日本枯山水;禅宗;文化传承;审美观
1、文化背景。日本枯山水文化源自佛教中的禅宗思想。大乘佛教对中国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公元1世纪佛教经印度传入中国,其中佛教宗派之一的“禅宗”经菩提达摩传给六祖慧能,再经其后的历代相传,形成五家七宗的禅宗派别。禅宗思想讲究“自悟自修”、“无念为宗”。提倡自我觉悟的修行和摒除杂念的顿悟。身处凡尘,但心灵淡定无念,能在冥思之中探求宇宙的真谛。禅宗思想向东瀛的传播始于日本的镰仓时代。公元12世纪日本京都禅宗本山寺院——建仁寺的创建者荣西禅师将“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发展为“临济宗”支脉。福井县永平寺的道元禅师则将“禅宗”的另一分支“曹洞宗”带入日本。传往日本的禅法最终归总为24流派。禅宗从室町时代、桃山时代到江户时代,因将军、武士的推崇和幕府的袒护而得以发展,逐渐将禅宗的精神融汇统一到书画、茶道、音乐、舞蹈、剑道等领域。并在明治维新之后波及世界。
2、造园特色。枯山水可以说是禅宗文化在东瀛土壤上的一枝奇葩。这种造园的手法最大的特点是无水却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以多样的用石方法,或堆砌或散置,营造远近高低的山峦瀑布;用细腻的白砂为材,耙磨出不同节奏感的水波纹路;用大小的石组、白砂及少量的植物等元素来传达内心世界的感悟。日本的枯山水将禅学观点运用到庭园表现上。多以静观为主,无须移步换景,只须席地而坐,用心体会自然美的真趣与宇宙的玄机。①洪修平、吴永和:《玄学与禅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民族性。日本庭园在探索山水自然的二千多年行程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向枯寂、简素、玄妙的极致境界。枯山水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内容丰富,囊括了传统的哲学宗教思想、建筑造园手法、美学体系、艺术和手工艺、甚至渗透到饮食起居,传递出独特的民族审美观。仅用简单的元素便能创造出惊心动魄的震撼力。秉承枯山水的特质,歌舞伎、能乐和现代日本舞蹈无一不是此种风格的延展。沉重压抑的乐声、迟缓单调的手势、咄咄逼人的鼓点和沙哑深奥的唱腔,好似在沉默中积攒巨大的力量,一招一势透视出日本民族特有的含蓄内敛且张弛有度的审美意向。
2.悟禅。禅宗美学是从经验美学到心灵美学的转变。不论日本料理、茶道或是花道都是此种美学的真实写照。首先入眼的是“器”。以观“器”来求“道”。精致的日本料理无疑是一个视觉盛宴。与季节菜品相得益彰的盘碟,先从器皿的材料、色泽、造型上征服用餐者的心灵。让人沉浸在禅意之中,先“洗心”再“用餐”。“用餐”亦非普通的饱腹,是在咀嚼美食时,把这个季节的“风花雪雨”一同融贯于心,从而达到一种来自饮食却超越饮食的精神体验。茶道则更多地注重空间要素,比如柴门小径、水钵洗漱等,强调进入茶室之前的空间序列。它可以循序渐进地把人带进“和、寂、清、幽”的禅宗意境。花道旨在自然。崇尚于“一花一钵”之中体味“静、雅、美、真、和”的境界。求得“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平衡与统一。就算一枝朴素的小花也要找出最美的视角,提炼出它纯净的意念。这种与枯山水同出一辙的美学观极力地追求事物的本色与原始美。有时候甚至粗糙与残缺亦是禅意最贴切的表达。①章俊华:《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修心。“乘物以游心”的道庄思想在此也可见端倪。穿越物质的原本形式,让心灵悠扬,与天地共生,万物与人合一。枯山水把自身的意识潜化在石组、庭园中,随着视线与情感的移动聚焦于有形的知觉场所。从而蓄积成强烈的、跨越时空的心灵磁场。“境随心移”,就好像把自己置身于战争片的枪林弹雨中,当自己一旦进入了那个特定的场景,便在“忘我”中找到了“真我”。其实枯山水更是一面自鉴本心之镜。面庭坐禅的本意便在于此,对镜修行修心,在极度自律中探求生命的真谛。
1.小中见大。枯山水可以小到几平方,甚至是门前的巴掌块用地,也可以按盆景似的设计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枯山水的设计理念也被用于居室设计、让外部空间的自然美延伸到室内空间。深色的大块地砖配以纯白色的小石子,自然而简洁地将室外的野趣引入内部,再辅以传统的木格装饰或空透的局部玻璃隔断,令室内空间在外部光影下骤然生动起来。极小的手笔,却带来不同凡响的空间效应。
2.形式美。在枯山水深邃而抽象的构图里隐含着空间设计的形式美。虽然枯山水的构成要素很简单,但它明确地表达出了空间的存在感和隐喻性。这些都遵循了建筑形式美的法则。选取一些感性的材质和要素进行一定规律的组合,通过社会实践和历史沉淀,包括精神面的磨砺与积累,从而演绎出枯山水特有的形式美法则。枯山水的形式美来自和歌的幽玄体,“霞映花圃;月下鹿鸣;风摇梅花;雨洒红叶。”在一种自然景色的基础上叠加另外的景色,将自然的物象本体进行交集,从而表达超越形式本身的内容与韵味,这正是形式美的宗旨所在。
3.生态观。空间设计不论外部空间或内部空间,都强调与绿色植物的关联性。乡土树种或植被的生态环境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举足轻重。日本的枯山水便是庭园设计的范例。植物不在乎多,在于恰到好处。枯山水在植物选择上强调植物的形态和季节性。注重与空间情绪的高度统一。要求设计者具备生态知识,合理选择树种,而非用植物做简单或粗放的堆砌。日本庭园在生态维护和绿化上值得我们借鉴。在日本的公共庭院,甚至家庭院落里随处可见除草整理的场面,其植根于生活的生态观便可见一斑。设计者应该逐渐走出专业的藩篱,跨学科地去研究和解决生态设计中的现实问题。②刘庭风:《中日园林活动比较》,《中国园林》2004年第2期。
1.有的放矢的吸收。枯山水文化的形成有它独特的人文地理或历史的原由。在拿来之前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结合中国人的生活现状与民族观;秉承中国传统的风水设计原则;考虑地域性与本土建材;将东洋的高超技法不留痕迹地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作品中。这要求设计者不仅要有卓越的创作和驾驭能力,更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以人为本的生态设计。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提高生活的舒适度。营造健康的物理环境与和谐美妙的精神氛围。设计的优劣需要通过使用者的信息反馈来做评价。只有在满足功能需求之上才能谈更深层次的美学观。从枯山水中折射出的人性化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与发扬。只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环境共生观,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品之作。
3.新材料与新技术的活用。现代的高科技带给建筑行业以更大的市场潜力。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当前环保、节能的时代要求,设计者应该培养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汲取国内外新信息,结合国情与地域建设的特点,用新材料与新技术为传统文化做最贴切的注解。
从枯山水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源自中国的东瀛造园手法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禅宗思想潜移默化地融汇贯通于多样的文化艺术领域,对现代设计审美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与意义。它将督促设计者在低碳环保的新时期,对传统文化做更深刻的思考与提炼。③重森三玲:《枯山水》,日本中央公论新社2008年版。
G03
A
1003-4145[2011]08-0071-02
2011-04-15
吴 静,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泽琛,山东三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责任编辑:武卫华)